公德思想及德育啟示分析

時間:2022-09-06 10:54:47

導語:公德思想及德育啟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德思想及德育啟示分析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被迫卷入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梁啟超為實現救國救民,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公德思想。梁啟超的公德思想以“利群”為核心內容,以國家思想、合群愛國、權利、自由、自尊自治等為具體內容。梁啟超的公德思想啟示我們在今天要充分發揮德育在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切實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

[關鍵詞]梁啟超;公德思想;德育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道德意識淡薄、政治意識麻木,國家政權風雨飄搖,中國被迫開始近代化之路。維新派思想家梁啟超在出走日本期間,不斷思考救國救民道路,提出“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1],即要實現救中國就必須實現國民的自新自救。因此,梁啟超認為,國民公德的培養是培育新民、實現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因此,梁啟超在其《新民說》中提出了在當時振聾發聵的公德思想,這一思想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對于德育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梁啟超公德思想的提出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列強,已經初步完成了其現代化進程,他們為了搶占更多的世界市場向當時落后的東方國家發起進攻。沉醉在“天朝上國”迷夢中的清政府對于外來侵略反應遲鈍,窮于應付。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對外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蠶食鯨吞,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對內貪污腐敗、統治腐朽。在經濟文化上,小農經濟逐步瓦解,文化教育僵化衰敗,整個大清帝國搖搖欲墜。在這個民族危亡之際,時代精英紛紛提出自己的救國救民方案,中國因此被迫開始了現代化進程。清政府地主階級的精英階層最先體會到中國衰敗的陣痛,于是作為應對西方挑戰的應急措施,地主階級的政治精英開展了以“勤遠略”為目的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旨在以軍事工業的現代化帶動和促進現代民用工業的發展,實現“自強”,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序幕。但是在這一現代化活動中,地主階級的精英們始終沒有條件突破傳統性的束縛,只能在傳統的制度和心理文化的土壤上嫁接先進的技術,最終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而最終破產。作為對洋務運動的否定和發展的維新運動,則是試圖在社會制度層面上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推向深入發展,其中政治體制的變革最引人注目。維新派試圖學習日本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制,但是由于社會利益錯綜復雜,加之近代國民缺乏民族國家觀念,特別是頑固勢力囿于封建統治秩序,使得政治變革在短時期內迅速地積累起了大量的矛盾。地主階級頑固派為了避免政治秩序的失序以及對自己統治的威脅,殘酷鎮壓積極的維新分子,這一推進政治民主化的現代化嘗試也只能在內部因素的破壞下以失敗告終。至此,中國近代社會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的以工業化和民主化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在失敗后,梁啟超出走日本,“對梁啟超來說是個人的一大不幸,因為這使他失去了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其改良主義理想的機會和權力。但從思想方面來說,流亡是一次意外的良機,由于政治活動的暫時中斷,使梁有充裕的時間發揮他的思想才華?!盵2]梁啟超在日本期間重新思考中國近代化進程受阻的原因,將近代政治精英們對器物和制度層面的思考延伸到對人的思想觀念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自我剖析和建構。他開始將變革中國、實現救亡圖存的期望轉向了普通國民,致力于國民性的改造,提出“國也者積民而成……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盵1]將培育新民作為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徑,將推進中國的現代化的重心還原到社會主體的現代化。梁啟超提出:“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盵1]可見,公德的培養成為當時挽救民族危亡的邏輯起點。但是,中國社會深受儒家傳統道德文化影響,強調對人獨善其身以及私人與私人之間的道德教化,而忽視對于涵蓋社會和國家間公德關系的教化,在幾千年的教育中“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盵1]例如,《皋陶謨》的九德,《洪范》中的三德,《論語》中強調的溫良恭儉讓、忠信篤敬等等,都導致社會“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闕如。”[1]在這樣的道德環境下,“彼持束身寡過主義者,以為吾雖無益于群,亦無害于群,庸詎知無益之即為害乎!”[1]廣大國民紛紛秉持束身寡過主義,缺乏公共意識,認為于集體無害便是一種德性,只享受群體賦予的權利而不盡己之責任,梁啟超將之比喻為“無窮之債客”,對于集體“日夜蠹食之而瓜分之”[1],從而造成國民一盤散沙的狀態,國家無法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而日漸衰落。除卻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國一直將宗法等級制作為社會制度的核心,形成了以家族聚民的傳統。這種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使得個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之間具有不可分性。幾千年來,公共生活領域的缺失也造成了近代社會公德捉襟見肘的不堪現狀。但是,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中國近代以來被迫地卷入到世界的現代化進程當中,面臨著社會方方面面整體的、劇烈的和根本性的社會轉型。從經濟結構來看,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這種趨向于開放的經濟狀態極大地沖擊了中國傳統小農經濟中的自給自足成分,打破了狹隘、散漫的生活狀態,加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中國近代社會商品的交往逐漸產生,與此相關的社會公共生活也開始出現并不斷地擴大。從社會結構來看,每一次救亡圖存的探索過程都逐步消解中國傳統的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使中國的政治制度向著近代民主化的方向逐步前進,這使得社會中的各個基本領域從政治領域的強制統合中逐步分離,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不可分性也不復存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已經不能束縛于單一強制的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價值。社會公德成為保障社會公共生活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梁啟超在當時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公德”思想。

二、梁啟超公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利群”是梁啟超公德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的精神實質。梁啟超在《論公德》開篇從道德所具有的功能入手定義公德:“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盵1]“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1]梁啟超將公德與“群”這個概念緊密結合,強調每個人都為了“群體”變得更好而努力的德性就是一種公德,并將公德作為一種打通“個體”和“群”的聯系,實現“個體”到“群”、“國”這樣一種集體、群體轉化的一種重要精神要素。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而不群,禽獸奚擇”[1],“必有一物焉貫注而聯絡之,然后群之實乃舉。若此者謂之公德?!盵1]正是公德內在“利群”屬性,使公德實現了“分子與分子之間的連鎖鞏固,而社會之生命得以永續”[3]成為人們實現群之的關鍵要素??梢?,在中國近代社會,要真正建立一個社會群體,改變社會中一盤散沙的局面,就離不開公德的維系。同樣,梁啟超考察分析了英國、法國、美國的道德狀況,指出群體具有文明和野蠻的差異,不同時間和不同的民族所適用的道德也有所差異,但是道德的最終精神都在于“利群”,都是從“一群之利益”中生發出來的。在此基礎上,梁啟超提出在中國要發明一種新道德,這種新道德要以“固吾群、善吾群、進吾群”為最終旨歸?!肮轮竽康模仍诶?,而萬千條理即由是生焉。本論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為綱,以一貫之者也。”[1]可見,“利群”是梁啟超提出的公德思想的精神實質和基本準則,包括國家思想、愛國合群、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爭取自由、自尊自治、進取冒險和尚武毅力等內容在內的公德的其他基本內容都是由“利群”這一綱目生發出來的。梁啟超認為,“中國人則自有文化以來,始終未嘗認國家為人類最高團體……國家不過與家族同為組成‘天下’之一階段。”[4]中國“家國同構”的特殊社會形態,使人們認為國家僅僅是家族的延伸,是某一王朝家庭的私有財產,而缺乏對于國家的正確認知,從而嚴重阻礙中國發展為一個近代國家。于是,梁啟超首先提出了“國家思想”這一公德的具體內容?!皣裾?,以國為人民公產之稱也。國者積民而成,舍民之外,則無有國。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定一國之法,謀一國之利,捍一國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國不可得而亡,是之謂國民。”[4]他將社會成員置于近代國家的語境之下,強調國家是人民的公共財產,人民構成國家且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享有管理一國事務的權力,將社會成員從臣民意識的幽禁中超拔出來,讓人們真正樹立起“對于一身而知有國家”“對于朝廷而知有國家”“對于外族而知有國家”“對于世界而知有國家”[4]的近代國家觀念,增強國民的國家認同感。這一國家觀念始終強調國家第一位,人民心中要時刻裝著自己的國家。與近代國家思想相伴而生,梁啟超同樣將利群愛國也納入到公德思想當中,指出“故真愛國者,雖有外國神圣之大哲,而必不愿服從于其主權之下,寧使全國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孑遺,而必不肯以絲毫之權利讓于他族?!盵5]梁啟超正是通過賦予公德以國家思想和利群愛國的集體主義觀念,利用公德消除宗法倫理對社會成員個體的消極影響,逐漸培養建構近代國家的精神支柱和美德?!白杂伞痹谖鞣叫聜惱碇惺且环N基于對個人主義信仰的個人自由,“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無往而不適用也?!盵1]“言自由者無他,不過使之得全其為人之資格而已,廣而論之,即不受三綱五常之壓制而已,不受古人之約束而已。”[6]個人自由是指個人不受他人壓迫所具有的為人的資格,是人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和人的天賦權利,同時也是近代歐美國家的國民立國的本原。盡管“自由”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無疑屬于西方倫理中的“私德”范疇。但是,梁啟超出于對于“群”這一集體主義的關注,通過個體與團體的論證,從特殊的公德范疇來規定自由,強調:“自由云者,團體之自由,非個人之自由也?!盵1]“團體自由者,個人自由之積也。人不能離團體而自存,團體不保其自由,則將由他團焉自外而侵之、壓之、奪之、則個人之自由更何有也?!盵1]他認為,國家自由是個人自由之前提,是一種真正的自由,這就將個人主義基礎上的自由發展為“群”這一集體主義框架下的倫理取向,這也是梁啟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為建立團結強大的民族國家而發明的公德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自由相似,權利在資產階級新倫理中,也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個人權利。但是,梁啟超“將權利看作是人格的一個基本內容,根源在于他認為一個強壯的國民才能建立一個強大和獨立的國家?!盵2]出于對于國家這一“群”的發展需要,梁啟超對于個人權利進行了集體主義的辯護:“一部分之權利,合之即為全體之權利,一私人之權利思想,積之即為一國家之權利思想。故欲養成此思想,必自個人始?!盵4]梁啟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逆來順受的人生觀導致了中國人缺乏權利觀念,成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中日益衰敗的一個重要根源。梁啟超通過將“權利”納入到公德的范疇,試圖改變國民根深蒂固的退隱和屈從的性格,從而使個人的權利既是相對于群體的權利,也是相對于國家共同體的權利,成為維護國家集體利益,實現“利群”的內在價值觀。梁啟超公德思想中的履行義務、自尊自治、進取冒險和尚武毅力思想也都緊緊圍繞著“利群”這一精神實質。通過這些內容分析,可以看出,這一公德不同于我們國家今天所倡導的社會公德。梁啟超所提出的公德是一種仿照西方新倫理而發明的一種新道德,他將屬于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毅力、獨立、自尊、權利等私人范疇的道德通過個體與團體的論證納入到了特殊公德的范疇。正如學者張灝所說:“當梁倡議將這些自由主義價值觀作為公德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時候,他關注的焦點是‘群’這一集體主義概念?!盵2]這是梁啟超對于當時中國社會公德殆闕現狀,用以挽救國民公共精神、構建能在塑造國民素質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公德”的全新界定。這一公德內容包含著兩個層面的價值指向,一是促進民族國家的發展進步;二是推進社會團體的團結和有序運行。梁啟超所提出的公德實際上是針對當時中國“家族倫理稍微完整”“至社會、國家倫理,不備滋多”的現狀提出的一種促進群體凝聚力的道德價值觀:“梁啟超的公德觀有兩個核心元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是‘愛國心’,一是‘公共心’或‘公益心’;一是國家倫理,一是社會倫理?!盵7]

三、梁啟超公德思想對于德育的啟示

(一)充分發揮德育在推進國家現代化中的作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開始了近代化進程。但是,國民的精神道德素質卻依然禁錮在傳統封建道德的桎梏中,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轉型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為此,梁啟超提出培育發明公德,從而培育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和理性的新民以適應國家發展要求。在今天,我國順應時展大勢,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推進這一歷史進程,避免重蹈覆轍,首先就要實現人民思想道德上的現代化,從而順應和推進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耙驗槿说乃枷氲默F代化不僅是社會進一步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更是現代化的內在目標?!盵8]因此,德育要挖掘并培育現代化進程下經濟關系所需要的道德信仰、符合現代化政治治理模式的道德理念,以及與這現代化相向而行的價值理念,從而培養受教育者的現代化思想道德。例如,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情感認同等?,F代德育也要培養受教育者在實踐當中,能夠做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從而實現人思想道德的現代化,實現作為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人的現代化。(二)加強社會轉型時期的公德教育。中國在近代社會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起步,使得當時中國的社會公共領域逐步從私人領域中分化出現。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公德”的匱乏,已經不能適應這一社會轉型的情況,從而導致社會生活領域道德的缺失和道德信仰的貶值,嚴重阻礙了健全國民人格的養成和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在這一背景下,梁啟超大力提倡培育公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經歷了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經濟體制的轉型。相對于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催生了人們的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轉變,也實現了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領域合一轉變為諸領域分離,為人們的實踐活動營造了愈加廣闊的社會空間。正是在這種社會公共空間中,更加需要公德發揮其調節和規范作用。但是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正是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不斷的多樣化,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地呈現出新的特點,在多元利益和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公共精神培養受到影響。這就致使在社會公共領域,某些人對于自身的異化現象熟視無睹,以至于輕視社會公德,例如,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疫苗造假等等社會現象時有發生,從而產生公共道德困境。因此,為了加強在社會轉型時期公民公共精神人格的培養,確保社會公共領域的公共秩序,就要不斷加強社會轉型時期的公德教育,不斷培養公民公德。一方面,培養公民的公德要注重發揮學校和專門機構的宣傳、教育等引領作用。要發揮學校在培育學生社會公德的主陣地作用,根據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和道德教育規律開展公德教育,向學生傳遞公德知識,選取經典案例分析,培養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實踐,踐行符合公德行為。在社會中,有關部門機構通過各種媒體途徑,構建社會公德教育網絡體系,推廣社會公德知識,制定明晰的社會公德標準、宣傳社會公德規范,從而實現積極的價值引導。另一方面,公德也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實現學校、社會、家庭的三位一體教育。在公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德育的環境,加強社會公共領域建設,完善體現群體公共利益的各項規則,為公民踐行公德提供客觀支撐,以實現與公德教育之間的同頻共振。(三)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梁啟超所提倡的公德以“利群”為本質內涵,以愛國合群、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爭取自由、自尊自治為具體內涵。這一公德觀念具有鮮明的集體主義傾向和民族國家意識,最終的目的是凝聚集體力量,增強社會和國家的實力。梁啟超所提倡的公德實質上是針對當時中國的現狀和發展要求,提出的一套適應轉型和國家近代化進程要求的價值體系,以引領公民的道德培育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這一思想給予今天道德教育的啟示是,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道德發展。“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對公民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種社會性、全局性的規范,也是人們共同的價值取向?!盵9]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價值觀念相互交織,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著重大的變化。這就要求德育尋找教育對象的共同價值取向,培育全體社會公民的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昂诵膬r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盵10]“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盵11]因此,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置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制高點位置開展德育,增強德育的感召力,進而推動公民思想道德的提高和進一步發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為人們在德育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基礎;也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思想資源,豐富德育的內容以及形式;最后,也要為受教育者提供在實踐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條件,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接受核心價值觀引領,以此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易鼎鑫.梁啟超選集(下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2]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黃建躍,黎紅雷.走向公德養成論———以梁啟超的<新民說>為起點[J].現代哲學,2012,(05):117.

[4]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陳弱水.公共意義與中國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楚緒磊.論梁啟超的公德觀及其現代意義[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09):24.

[9]王傳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民道德教育[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02):47.

[10].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造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

[1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報,2014-05-05.

作者:高宇 張長虹 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