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5-05 04:49:57

導語:學校德育工作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工作實踐與探索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事項之一。如何更好地將德育做到“潤物細無聲”,使其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我們追求的共同目標。在工作中,做到德育“七化”,即“化虛為實、化大為小、化遠為近、化厭為親、化小為大、化家校為一體、化單一評價為多元化評價”,實現德育“低負、易行、高效”。

一、化虛為實,將愛國主義教育實際化

對于學生來說,“愛國”總顯得那么遙遠,遠不如愛家庭、愛父母、愛教師、愛班級、愛同學等看得見摸得著。針對學生的這種特點,學校提出了“愛國先愛家、愛家愛父母;愛國先愛班、愛班愛同學”的口號,將愛國主義教育實際化。首先在師生中進行“愛國愛什么”的討論。討論題目為:愛國為什么?愛國愛什么?愛國做什么?簡明扼要,具體實際。全體學生人人參與,認識到愛國并不是空洞的口號,引導學生歸結到“愛國先愛家、愛家愛父母;愛國先愛班、愛班愛同學”的切合實際的行動綱領。學校適時地推出一系列活動,進行強化。除了利用國旗下講話、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英雄模范人物、演講比賽、社會實踐活動等傳統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外,開展“今天我當家”“媽媽我給你洗腳”等活動,讓學生感受親情,學會感恩,從“愛家”中進一步升華到“愛國”;在班上開展“今天我值日”“一日班長”“假如我是班主任”等活動,讓學生體會班干部的辛苦,參與學校的管理,找到自己與同學的長處,做到“愛班”“愛?!?。通過這些“化虛為實”的活動,學生對家庭、對父母、對教師、對同學充滿愛心。家庭是國家的細胞,愛家就會愛國,使他們逐步成長為身體力行的愛國者!

二、化大為小,將團會、班會、晨會變成學生展示自我

風采的樂園學校每年重大節假日都開展大型德育教育活動,但是參加這些大型活動的學生,實際上比率很低。針對這一點,學校應把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放在年級例會、團會、班會、晨會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首先是早安排,持之以恒,堅持年級學生例會制度;德育計劃中要將學期的團會班會晨會的時間、內容、主題一一安排,讓班主任心中有數,實現班會主題化、內容概念化,確保班會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鮮明,教育效果顯著。其次是檢查通報,及時反饋。除了對學生例行檢查外,學校管理部門要進行督促,看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看學生參與是否積極,看效果是否突出,并及時總結。學校每學期要預留部分無主題的“三會”課,讓學生自主設計主題、開會形式;或者學生向教師點課,讓教師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三會”課每天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認識,鍛煉能力。

三“、化遠為近”———豐富德育資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著眼本土開發,釀就滋生德育的沃土。德育材料要接地氣,讓師生調查當地人文教育資源,進行篩選、整合、編寫校本德育教材。學校廣泛組織學生開展了走進社會、探究歷史、深入了解本鎮人文教育資源活動,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并組織師生編寫校本德育教材,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認識社會的有功之臣,在雙休日、節假日組織學生去拜訪身邊的一些企業成功人士、勞動模范、樂于助人的先進人物。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在讀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四、化厭為親,讓學生自主探索,自我成長一項研究表明,學生主要受家庭和學校影響。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誘惑紛至沓來,各種壓力不期而至的復雜成長環境中,未成年人的身心狀況呈現出新的特點。而在德育工作中,中學生易出現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比較典型的就是開大會,臺上豪言壯語,臺下竊竊私語;上思想品德課,學生聽得索然無味。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及行為特征,在思想品德課上,從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用生動典型的事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學生班級的檢查評比中,適當的放開管理,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主探索。實現了學生自主參與,使學生對學校的德育活動感興趣了,對德育活動感到親切了。改變管理學生的模式,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自己我約束,自下而上。五、化小為大,處處彰顯養成教育目前各級學校規模較大,管理難度自然就大。學校要從抓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學習生活習慣的養成等細節,加強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既有“學校即家”的感覺,又可以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六、化家校為一體,鋪設學生成長的綠色通道最好的教育是和諧的教育。和諧的教育是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結合、有效配合的教育。和諧的根本是協調、配合,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只有協調一致、有效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應有的教育效應。1.夯實基礎,抓好家校通工程陣地建設。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建好家長學校。加強隊伍建設,注重理論研究,完成科研課題。注重科學指導,搭建交流平臺。2.講求實效,搞好家校溝通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兩訪”,搭建家校交流暢通渠道?!皟稍L”即教師家訪和家長校訪。教師家訪:學校支持教師以電話訪問或親往學生家庭等多種形式的家訪。要求班主任做到三必訪:困難學生家庭必訪、學生出現問題必訪、學生發生意外事故必訪。家長校訪:學校定期組織“教學開放周”“教學觀摩月”“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誠意邀請學生家長來校聽課、評課或參加各種活動,對形成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力起到積極的作用??茖W召開“兩會”,創設協作育人良好氛圍?!皟蓵奔慈w家長會和部分學生、教師、家長懇談會,將家長全員培訓與分類指導相結合。這樣,加強家校之間的多向溝通,形成教育合力,鋪設了學生成長的綠色通道。七、化單一評價為多元化評價,記錄學生成長足跡,激勵學生自我完善嚴格落實《中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方案》的精神,認真組織實施。建立評價機構,明確有關職責。制定評價原則,保證公正評價。確定評價標準,認真細致評定。充分準備資料,統一安排,各年級分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準備的資料主要包括:1.學生自我簡介及家庭成員情況登記表。2.學生三年來考試成績登記表。3.學生三年來擔任學生干部、獎勵或處分記錄表,證件復印件。4.學生三年來助人情況登記表或學校、班級好人好事登記冊。5.學生個人學結(階段自我評價、反省紀錄表)、學習筆記、心得文章或反思筆記、日記(愿公開的)。6.學生三年來參加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7.學生三年各科學習情況及考試考查成績記錄表或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冊。8.學生三年來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有關材料及實物或競賽獲獎證書等。以上有關原始材料、證件、復印件、登記表等連同各學期綜合素質評價表冊等一并裝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使檔案材料規范、整齊,對上述有關內容學校統一設計表冊、印制下發,由班級評價工作小組指導填寫負責收集并予以確認。規范評價程序,公開透明有序。學生自評(30%)———同學互評(30%)———教師評價(40%)———總評———學校認定———公示結果———處理異議。根據班級評價小組集體評價結果,以班主任為主給每位學生撰寫綜合性評語并填寫在《日照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評語撰寫要求:客觀體現學生在綜合素質各維度目標發展的層次;著眼學生在校幾年成績與典型事實;體現學生的個性,符合學生年齡特征,保護學生自尊心;指明學生努力的方向。使用管理軟件,將學生的成長紀錄、評價結果電子化、網絡化。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通過“學生自評”促進學生自我反思、促進成;通過“同學互評”促進同學間相互學習、溝通和交流;通過“教師評價”促進師生關系和諧,教學相長。通過對學生五個維度的客觀評價,使每一位學生感受到別人對他的評價不再是僅憑成績的好壞,而是多方位多元化評價,激勵學生和諧發展、全面發展。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強化了過程評價,達到了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目的,體現評價的動態變化。

德育實現七“化”,切實走近了現實,親近了學生,走近了教師,促進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和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充分發揮學校的德育主陣地作用,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進行了切實的實踐探索。

作者:宋啟峰 單位:山東莒縣城陽街道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