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08-13 08:11:45

導語: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為豐富德育的工作途徑和工作形式,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文章從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堅持因材施教、積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四個方面對中專學校德育工作做出探討。

關鍵詞:中專學校;德育;實踐活動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中專學校開始承擔著“教書育人”等更為重要的職能,很多中專學校在加強特色建設的同時,對在校學生的德育工作卻相對忽視,這顯然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背離,尤其是在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現狀下。中專學校需要提高對學生德育的重視程度,積極關注學生在心理上、思想上的各種變化,制定更加科學、完善的德育工作方案,促進中專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中專學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認識到校園文化環境的暗示作用,這直接影響著學校成員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教育力量。所以,必須重視創設德育環境,以此體現環境育人的作用。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工程”,更是道德思想的有效載體。中專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創設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時,適當注入德育元素,將硬件、文化、德育融為一體。各班教師可以定期規劃與德育主題相關的專欄,對學生產生更直觀的刺激,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并把良好的行為內化為習慣[1]。也可以建設文化長廊,設置名人塑像或畫像(包括歷史偉人、民族英雄、革命導師、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等杰出人物),讓學生以此為榜樣要求、約束自己,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

中專學校傳統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依賴思想品德等課程實施德育,但是這樣的教育形式以理論教育為主,相比于專業課程的教學,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都相對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不是很高。對此,中專學??梢越M織更多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德育素質的提升。首先,中專學??梢砸詫W生興趣為導向組織德育活動,如在一些課外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團結協作、勇于競爭等德育素質,這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的培養。其次,學??梢砸怨澕偃諡檩d體組織德育活動,如在母親節、勞動節、感恩節等開展德育活動,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布置教室,一起編排節目,讓學生在這些特殊的節日里得到情感的熏陶,實現德育素質的提升。再次,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如針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知識競賽、信息安全、網絡道德等方向的辯論賽,以此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進行培養。

三、堅持因材施教,關注“問題”學生

針對“問題”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時,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學情,然后制定有效的德育方案,實施個性化教育和指導。同時,對于“問題”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更多自我反思、自我糾正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德育素質的缺陷,主動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2]。此外,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德育素質進行引導和評價時,要多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多對他們進行激勵性評價,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德育素質循序漸進的提升。

四、積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中專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的實施者和教育對象之間應當是平衡、和諧的關系,教育對象不應當成為教師機械管理、強制管理的對象,那樣容易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對此,中專學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要積極承擔相應的德育工作職能,在教學與管理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職業發展等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教育者本身也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對象,中專學校的教師和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在學生面前的職業形象,要懂得借助個人的魅力來引導學生,這樣師生關系才會更加和諧,減少德育工作中的很多阻力。另外,德育工作者在平時要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積極了解學情,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讓學生感到班主任和教師的關注,與德育工作者之間建立起密切、和諧的師生關系。

五、結語

中專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項十分艱苦又細致的工作,它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備很高的責任心,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德育的專業素質,懂得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藝術。對此,德育工作者要積極轉變落后的德育工作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積極的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會娟.怎樣在班級管理中運用賞識教育[J].中國職工教育,2012(12):106.

[2]陳建國,李培.職業院校班級管理工作的對策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9-72.

作者:楊濟興 單位: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