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交流生與學校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01-25 10:52:13

導語:歸國交流生與學校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歸國交流生與學校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在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出國交流生的規模日益增多。在實際交流中我們卻發現,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交流生的思想觀念在出國前后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在歸國時容易陷入文化適應困境。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面臨此類青年大學生問題時,可參考的工作方法較少。該研究從交流生文化適應角度分析變化成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交流生;文化適應;思想引領;德育工作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規定:“教育國際化,從而讓學生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和競爭力。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推進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每年有十幾萬學生出國留學。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站在現實的層面來考核,出國留學經歷都是評估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這些留學回國的青年學子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背景和人生閱歷,但在西方民主觀念、平等意識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價值觀和出國前有什么不同?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否看得更清晰更深刻?西方文化的長期熏陶對他們看待祖國傳統文化有何影響?曾經留學于哈佛法學院,回國后在新東方任教了七八年的教師徐小平表示,他希望留學生通過留學能夠獲得就業競爭力、行業競爭力、引領和啟發社會的能力。其中第三種能力需要對西方社會有很深入的了解。對我們身邊這些交流回國的青年學子來說,他們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的優勢在于受過中西雙元文化的熏陶和具有中西雙重社會閱歷。本研究立足于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領域,通過問卷法進行量的統計,了解想出國交流的、正在交流的以及交流回國的青年學子的出國交流的動機、回國后思想的轉變以及對自己的評價等;通過訪談法深入挖掘出國交流歸來的學子在國外的經歷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刻思考。

二、關鍵概念解釋及相關文獻回顧

本文中的歸國交流生特指本科階段在完成一定周期的出國交流活動后回校繼續完成學業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基本上沒有同本研究完全一樣的課題,而同類課題的研究情況可分為以下幾類:其一,主要是對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和管理政策的研究。其二,對華裔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的研究。其三,對由留學生推動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在對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的研究中,多數認為留學生能融入留學生活中,但是在價值觀、文化理解上仍有困難。如沃國成等人(2006)在《加強與留學生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推進多元文化的和諧校園建設——高校留學生思想和文化交流情況調研》中認為,留學生思想和文化交流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幫助留學生在來華初期度過適應期是需要的。陳慧(2003)在《留學生中國社會文化適應性的社會心理研究》中認為,留學生有生活適應、公德意識適應、交往適應、社會支持適應、服務模式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和當地人生活習慣適應等7個社會文化適應的維度。與此同時,也有專家一直在對華裔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進行研究,如殷實(2008)在《文化認同與歸國文化沖擊——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研究》。又如文峰、周聿峨(2009)在《海外華裔青年來華留學的文化適應研究——基于暨南大學個案調查的分析》中認為,華裔留學生對自己的母文化有認同感,但仍需通過多種途徑來增強。由關注日益增多的留學生現象轉而深層探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研究也紛繁復雜,多數研究認為教育國際化應打造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高等教育和培養中國特色的創新型人才,而非一味地盲從。比如,夏遼源(2006)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中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基點的國際化,不能生搬硬套。董秀華(2007)在《跨境教育的能力建設與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研究》中提出要加強決策研究、反思,跟蹤最新發展動態,爭取主動。

三、歸國交流生的認同危機

交流生歸國后面臨著比較嚴重的政治文化沖突適應問題,集中表現在思想信念方面。(一)對國內發展環境評價過低及對國內問題的歸因有偏見。一是對國內發展環境評價過低。本次研究對歸國交流生就國內和國外的發展看法做了比較調查,包含社會政策、人際環境、校園硬件、教師資源、文化底蘊和經濟發展這幾個方面,結果顯示在社會政策、人際環境和經濟發展方面,學生普遍認為國外資源優于國內,特別是在社會政策方面。而對校園硬件、教師資源和文化底蘊方面的評價則呈現出兩方水平基本持平的情況。二是對國內問題的歸因有偏見。在調查中,當歸國交流生被問及對國內問題成因的看法時,有27%的學生認為是政策與制度的問題,而有24%的學生認為是國家體制的問題,另有18%的學生認為是國民素質的問題,以及26%的學生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此外還有5%的學生認為是自然資源的問題,有極少數學生認為是發展時長和歷史的問題(見圖1)。(二)個人發展目標發生轉移。調查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歸國交流生表示在參加交流活動后有去國外學習或發展的計劃。有56.1%的學生表示將有計劃到國外留學,有29.3%的表示可能有計劃到國外工作,另外還有17.1%的甚至有計劃到國外定居。而這些學生在出國交流前的畢業規劃中,有78%的學生原先是打算從事專業對口的教育事業,只有14.6%的學生出國交流前就有出國深造的計劃(見圖2)。

四、歸國交流生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歸國交流生所處政治文化環境突然發生改變。除語言溝通障礙這一適應大難題外,22%的學生承認曾遭遇歧視,90.2%的學生表示在國外交流時思念家鄉(見圖3)。由此可見,對于交流生來說,給予有力的心理支持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尚不成熟的青年來說,要適應這樣陌生而紛繁復雜的國外生活環境,他們是缺乏經驗和心理準備的。(二)高校相關有效支持和正確引導缺位。當被問及在國外交流時參與過何種社團組織時,有31.7%的歸國交流生說沒有參加過任何組織,卻有26.8%的學生說參加過教會組織。而當他們遇到問題與困難時,85.4%的學生會選擇請同行交流生幫忙,36.6%的學生選擇自行解決,19.5%的學生選擇尋求父母的幫助,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提到會想到找輔導員來幫忙??梢姡涣魃趪鈱W習期間遇到困難時,常處于孤立無助的狀態,此時學生就有可能接受當地國家的思維方式了。在國外,由于文化多元和宗教自由的社會原因,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盛行,這與我國國情是迥然不同的,此時給予學生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對于學生個體發展和國家未來發展來說都是需要團組織刻不容緩做好的工作。1.出國前準備:高校缺乏對交流生的有效引導根據訪談結果我們發現,在交流生的出國準備中基本沒有出國前的制度培訓,而大都為在交流活動后的總結展示活動??梢?,在出國交流生整個交流活動的前后與過程中,都缺乏對他們的監督和引導,從而容易導致學生在歸國后產生一系列的不易為人察覺的思想變化。應該說,如果能完善交流生出國前的培訓工作,使學生在出國前具備充足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的思考能力,那么當他們在交流過程中遇到困惑時就能減少片面想法的產生。2.出國后支持:高校缺乏對交流生的系統支持交流生在完成交流活動之后歸國之初重新面對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環境時需要進行“文化再適應”。通過調查了解到,交流生通常以個人或結伴而行等比較自由的形式回國,歸國后即自行安排繼續完成該學期的學業課程或直接進入假期。他們在此過程中缺乏相關的引導和支持,可能會出現失望、迷茫、焦慮等消極情緒。歸國后的心理不適感將會影響交流生的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等,因此在交流生歸國之初,若能為他們提供心理調適輔導、思想引導等系統性的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加深對國內現實的了解,形成合理的期望值。

五、高等學校要構建交流生思想引領教育新格局

(一)利用網絡陣地搭建交流生思想溝通橋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日益發達,而今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絡以其覆蓋面廣、信息容量大、傳遞速度快等優點對人們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等產生重要影響。網絡更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現遠程、及時的信息溝通。調查發現語言溝通障礙、思念家鄉等問題在出國交流生文化適應困難中所占比例較大。如果以高校為單位進行引領,建立專業性跨國留學生交流網站,提供國外各地簡介(社會政策、人際環境、校園硬件、教師資源、文化底蘊和經濟發展等)、國外各地生活指南、往期交流生經驗分享、常見疑難問題解答等信息,同時為交流生提供“頭腦風暴”式的論壇,定期邀請中外高校名師、心理學專家、黨團干部等解讀當前出國交流的熱點、難點問題,將有利于改善交流生文化適應困難的現狀,并有利于不斷拓展各高校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間。(二)通過跨國學生社團匯集交流生思想資訊。學生社團是青年學生的團體,是全面增強青年學生主體性的平臺,積極向上的社團既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又有利于提高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根據調查結果,多數交流生在交流期間沒有參加過任何組織,少數參加過教會組織,但是這些學生在國內高校中大都為學業上的佼佼者、課外活動中的“聚光燈”,或多或少都因興趣和愛好加入自己心之所向的學生社團。剛到國外,由于失去原有學生社團的支持,交流生容易產生心理空虛感和焦慮情緒,此時如果跨國學生社團可以為學生提供跨國信息咨詢,通過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為交流生提供心理支持,更能充分發展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實踐能力,不斷開拓思想教育的領域。(三)通過跨國團支部構建交流生思想引導機制。1.在交流中適時跟進,提供支持多數交流生是經過校方的慎重挑選才得以參加交流活動的,應該說他們的綜合素質較高,但作為還未正式邁入社會的學生來說,他們依然是在塑形期間,需要團組織的引領。就目前來說,在經濟全球化下教育國際化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推動大到國家、民族小到社群、個人之間關系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國家、民族、社群、個人產生“自信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交流雙方千方百計維持各自的文化、信仰、價值觀、習俗等的原初狀態,就容易出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所闡述的文化之間的沖突。交流生處于這種沖突的風暴中心,更需要團組織的支持和正確引導。如果此時團組織能在給予他們自我發展空間的同時提供適當的支持,比如開設網絡交流平臺等,將能給予交流生及時的幫助和支持。2.了解清楚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動機,開展個別干預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出國交流生為大二、大三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重要轉型變化期,其人生發展規劃往往還不夠確定。當教育國際化成為趨勢,個體容易身陷西方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包圍時,了解清楚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動機,開展個別干預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國際化不否定民族性、國家性,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價值準則,而這些準則對本國的學生而言,不是在頭腦里自然長成的而是后天習得的,這個習得過程中含有外部“灌輸”的成分。因此,充分了解學生交流學習的動機,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確定良好的動機傾向,將十分有助于學生葆有赤誠愛國之心,并在完成交流學習之后更愿意為祖國繁榮建設貢獻力量。3.在交流生中開展團建黨建工作,定期開展組織活動本次對交流生政治身份的調查發現,24.4%的學生為中共黨員,68.3%的學生為共青團員,因此建議帶領出國交流生在境外組成臨時團支部或黨支部,定期開展組織活動。最好在出國前就做好臨時黨團組織的建立工作,以便于交流生一到國外就直接開展工作??蛇m當開展相關的小競賽和展示交流體驗成果,從而幫助交流生形成組織歸屬感。(四)通過心理調適站改善交流生文化再適應困難的狀況。1.歸國之前開展歸國教育,使交流生對國內環境具有合理期望多數交流生尤其是交流學習時間較長的交流生,歸國后的文化再適應困境往往表現為對國內現實缺乏了解、期望值過高。因此在他們歸國前,幫助他們了解國內信息,調整自己的預期,將有助于他們減少歸國后文化再適應的困難。出現歸國適應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交流生在完成交流活動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經產生變化,因此,通過往期交流生在網絡平臺上的交流或帶隊教師的小型講座,讓他們在歸國前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是幫助他們更好適應回國生活的關鍵。2.提升交流生歸國后的自我認識水平,引導其重視生涯規劃的落實根據調查,有相當數量的歸國交流生表示在交流活動后,個人的發展目標發生轉移,許多學生有去國外學習或發展的計劃。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學生深思熟慮的結果,但也有不少是源于交流生對國外環境的主觀評價或存在從眾心理而做出的選擇。此時,如果能從這些交流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來做好引導工作,將有助于使他們盡快從適應困境中走出來,進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在引導學生重視落實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還應該堅持以心理輔導作為輔助,讓學生有充分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進而培養其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通過心理測量,還能夠了解歸國交流生出國前后的興趣愛好、能力傾向、職業傾向等心理特征的變化,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讓他們在對未來學業、職業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減少盲目跟風的現象。

六、結語

在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出國交流生的數量日益增多。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平臺,通過建設黨團組織、學生社團并充分提供心理與生涯規劃等專業化的支持,幫助本校參與到國外交流的歸國學生做好文化適應,使他們能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

作者:章佳穎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