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0 03:29:00

導語:德育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研究論文

一、要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所謂自主性就是自己成為自己行動的主體,不依賴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斷、主張和行動,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義。在德育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個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選擇、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權利。他們的道德認識的發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構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揚學生的自主性,是時展對學校德育觀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必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實現教育者的啟發、引導、指導與受教育者的認知、體驗、踐行的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堅持以發展學生素質為本,為發展學生素質服務,為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服務。

在德育實踐中,一方面教育者應給學生自主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主動、獨立地創造情景、表現自己,讓學生體驗主體角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道德觀念教育實踐中親身體驗,學會自主地進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溝通,相互交流學習體會,相互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認識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從中得到升華。

二、要增強學生的體驗性

體驗性是指每個學生都作為主體直接地、民主地、主動積極地參與一切道德實踐和社會實踐,真實體驗生活,體驗到作為道德活動主體的尊嚴感和幸福感,從而促進其主體性素質的發展。

現代德育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德育過程,充分了解德育內容和問題,在既有的社會規范基礎上,經過自己的理性思維,獨立地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自主地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豐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道德源于人類協調社會關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產生于實踐,且只能通過實踐產生。學校培養學生的德性也只有通過具有道德意義的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德育本質上就是通過活動造就主體的過程。在德育中,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僅靠課堂上道德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能實現的,更多的是通過生活中道德活動的實際參與,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真切深刻地體驗道德情感,進行道德判斷,并在此基礎上產生認同感,將道德規范內化于自己的道德認知結構和道德價值體系中,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養成道德習慣,形成相應的行為方式,促進個體健全人格的養成。

體驗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當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實現道德內化,其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學生心靈的體悟、情感的激發、生命之間的交流。只有重視學生的生命體驗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三、變封閉性為開放性

未成年人的成長不僅僅是在學校,他們時刻在受著家庭的熏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再者,學校本身不能也不可能承擔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責任。學校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影響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長是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內的整個大社會大環境的事情。隨著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學校教育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學校必須重新認識家長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地位、職責,轉變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學校要注重對社會教育因素和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積極面對和發掘社會教育的有利因素。

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微觀外環境,家庭在發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發育、健全人格、情趣培養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德育的首要參與者。他們不僅是孩子的首要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也是孩子終身的教師。

在校外,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博物館等德育基地。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城市、農村、名勝古跡和大型工礦企業,了解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只有將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道德建設的主要載體,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的道德意志,激發自己的道德情感,他們自身的道德素質才會得到提高。

四、師生關系的平等性

在德育中,師生之間是“主體間性”的關系。而主體間性所表明的是主體與主體在積極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交互主體為中心、為特征的和諧一致性。它致力于各個主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對話、溝通,以實現認同,達成共識,形成視界融合。所以,主體間性或主體際性主張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之間的關系而非主體和個體的關系。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就有了人性基礎,同時也具有了現實可能性,并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超越了物性思維的限制而走向了意義建構。而只有在具有意義的世界里,人的生活才是一種主體間性的生活,也才是一種人的生活。在主體間性交往中,師生關系不是“我——他”型,而是“我——你”型,主體之間共同分享經驗,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總之,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德育,擔負著培養現代道德人格、發展現代道德觀念、提高現代道德品質的使命。道德教育必須直面現實的挑戰,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走出傳統的依賴型、封閉型、一元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實現內容、方式和手段的現代化。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我國學校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德育目標大而劃一,沒有形成明顯的目標系列,缺乏針對性;德育內容單薄,觀念滯后,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脫離;德育主體主動性發揮不夠,直接影響德育實效性等。本文重點闡述在德育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的問題。

【關鍵詞】德育教育德育觀念主體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道德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朱小曼.對策與建議——2006-2007年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分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