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德育教育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8 05:44:00

導語:職校德育教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德育教育探討論文

一、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德育在方法上忽視了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特點。就拿道德規范或知識學習來說,當學生成長到一定年齡,邏輯思維開始發達,人際交往頻繁,對外界社會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如果道德教育是單純地進行灌輸,容易使他們對所灌輸的內容與外界現實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導致其道德價值觀的混亂,進而則會感到成人社會的虛偽,并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產生反感。可以說,學生中出現對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藥性”與此不無關系。因此,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在內容上,也應該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適應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忽視學生心理發展變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學生一個樣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勞而無功。

其次,忽視了青少年的時代特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特有的心理傾向。對上一代人極為有效的方法,若全盤照搬,對下一代則可能收益甚微。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個階段或時期有效而在另一個階段或另一個時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現象。當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當代的青少年活潑好動、喜歡創新、變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與他們時空距離較遠的內容,對他們作用自然十分有限。無論是哪一個年級的學生,如果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較單調和枯燥,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其效益必然遞減。

最后,忽視了道德的內化過程。對學生采取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方法來進行道德行為準則的養成教育,對他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文明規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過學生自身和積極思維與情感體驗之內化,他們對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和操作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上,則難以培養其自律品質。因為他律必然是有時空限制的,當學生處在失去外部道德規范制約的環境中,不少人就有可能有不道德的言行。如有的學生將自己的錢物上繳,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美名,有的學生撕破自己的衣服,自傷身體,謊稱是見義勇為、與壞人搏斗等等,這就是道德沒有內化的結果。

由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說明,德育教育需要改革和創新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創新學校德育教育

為了讓我們的高職教育緊跟時代,為了我們的學生健康成長,改革和創新德育教育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筆者認為,當前的道德教育應按以下方法創新:

1.內在化。即道德教育活動方式方法要抓住內在本質,使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F在的學生,大量的并不是沒有道德認識,而是“知情脫離”或“知行脫節”。比如說雷鋒活動,他們也會去參加,但未學到本質東西,在活動日或活動月里,大家表現不錯,但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如故。我們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質,有針對性。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后,就通過讓他們自己置于對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處理人際關系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以培養他們寬容禮讓,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質。在日常教育中,一些學生雖然具有正確的道德認識,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動力,不能躬身實踐。有一位學生看見一位盲人撞到樹上,忍不住笑了起來,還當作笑話講給別人聽。教師問他該怎么做才對,他心不在焉地回答:“應該同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笨梢娝嵌猛槿?、尊重人的道理的,但還未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教師就讓他設想、體驗一下盲人的心理反應和感受,然后啟發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樹,同時還遇到旁邊人的嘲笑,這時你的心情如何呢?”這時才可能讓這位學生認真思索起來,甚至可以蒙上眼睛讓他走一段路或生活學習半天,這樣就能真正對其有所觸動,親身的體驗對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讓學生“心臨其境”去體驗,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啟開他們的情感之門,達到“理達通情”,言行一致的要求。

2.理性化。即促進學生的道德思維、道德反省,使之不但其自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力,正確地學會識別千差萬別的具體的道德情境。國外比較成功的方法就是道德困境討論,提供一個學生易在道德認識上產生的混淆和道德問題或品質問題,如誠實與朋友義氣、逞能魯莽與勇敢等以及一些正確的道德動機與不恰當的道德行為之間的兩難矛盾現象,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并讓他們大膽地講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并要他們充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識或材料展開討論,教師不斷根據討論的進展提出可供進一點思索的問題,將討論引向更高的層次和境界,并逐步地導向正軌。最后老師可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針對不同觀點展開細致的分析,水到渠道引出較高的道德層次的、讓學生充分信服的觀點,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的目的。

3.科學化。即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要適應學生生理和心理的水平。比如,同樣是故事敘述方法,小學生與大學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學生對道德規范的認識,一般是從直觀的、具體的、比較膚淺的感知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最早形成的道德概念,主要是依據成年人對各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從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來的。利用道德故事的情境進行教育有著悠久而廣泛的歷史,在許多情況下,通過講故事進行道德教育要比單純地要求學生背誦《小學生守則》效果要好。要教育兒童誠實,老師無須大叫大嚷“要誠實,要誠實”,而只需講述《伊索寓言》中那個牧童大喊“狼來了,狼來了!”故事;要教育兒童尊重長者,只要讓他們去讀“孔融讓梨”的故事;要想讓兒童如何懂得面對逆境,只要給他們講愛迪生成才和張海迪的故事等等。這種方法比僅僅記憶行為規則條文印象要深刻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對于知識閱歷相對較多,自我意識逐步完美的高職學生來說,再重復他們已經知曉的故事可能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當作小孩而不屑一顧,改由學生敘述自己經歷過的道德故事,將是一種很有效的理解途徑和道德發展手段。

4.時代化。即要注意學生個性必理的時代特征。當今的大中專學生,自立意義非常強烈,特別是在價值觀、道德觀方面,他們摒充權威,厭惡別人對他們指手劃腳,而要自己探索和追求。他們認為,教師沒有權力命令他們相信什么,懷疑什么。對于許多事情,假如明知是自己分析錯了,寧可要自己思考后改正,而不要即使是正確的現成答案。對于這樣的學生教育的方法主要在于提出某個道德故事,并使學生與這些道德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相互發生影響,讓他們有機會去面對真正的道德情感。

5.自主化。即發展學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他們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利用假期,采取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組織學生在山區或農村住一段時間,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制定出嚴格的紀律,并以此約束,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開展活動或勞動均由學生輪流自己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學生根據規定的作息時間、規則和安排展開活動,晚上進行自我小結,讓學生談自己的苦和累以及心理的感受,教師加以指導。要求學生相互鼓勵,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進相互的感情和友誼,體驗勞動者的艱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事后要求他們介紹勞動全過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與同學視其效果予以評分,并將結果通知家長,以密切學生與家長間的感情交流,讓學體驗家長的辛苦,培養他們孝敬父母的品質,同時以實際成果引起父母對德育的重視。

6.反復化。即要使道德認識內在化、理性化,道德教育就一定具有重復性。只有經過反復認識、反復感染,才能真正從心靈深處產生道德信念。而且,必須使這種重復教育每一次都能根據新的情況、結合新的內容,使學生有新的切身體會。開展的活動最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的項目,使活動和成效能與學生的個人努力相聯系,并通過時間延續,使學生對之產生感受,并產生一定的審美情趣或心理滿足感。如讓學生在某一較荒涼的空地上種植花草樹木,要具體地規劃各個學生的具體負責范圍或對象,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況和學生的勞作情況進行評比,要求學生給予通過關書本知識或請教有經驗的長輩加以解決。

教育人的工作由于其對象的特殊性,本來難度就大,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實踐,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我們應運用先進的德育理念,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來構建21世紀的德育方法模式。

摘要:新時期如何進行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很值得研究和探討。根據傳統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活動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創新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從內在化、理性化、科學化、時代化、自主化、反復化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以作為高職院校德育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內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