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人教育的德育工作理論剖析

時間:2022-04-21 04:53:00

導語:關于成人教育的德育工作理論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成人教育的德育工作理論剖析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成人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成人教育和成人本身的特殊性,使對成人的道德教育呈現出復雜性、艱巨性等特點。一般說來,成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成熟和定型,道德教育要真正起作用相對難度更大。他們的人生閱歷很豐富,眼界很開闊,自我意識比較強,而外在多元價值觀念在他們心靈中的滲透也比較深,特別是理想與現實、理性與激情、自我與社會的矛盾沖突日趨激烈,使得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道德教育,被動地按照既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行為。因次,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壞必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道路。筆者認為,要促使學生將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自主、自覺地進行道德選擇,履行道德義務,并最終樹立科學的道德價值觀,就必須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培養學生的道德需要,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內化的“內驅力”。只有這樣,才能將外在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內心的道德,成為其行為的動力和定向器。

一、道德教育過程中要確立成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

道德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集體利益的調節器,雖然從表面上看,她強調犧牲個人利益以服從集體、社會的長遠利益。但從根本上看,集體利益歸根到底必然也必須歸結為個人利益??茖W的道德價值體系事實上正是個人正當合理利益的體現。倫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種人為的凌駕于人民頭上的非人性的強制力量,而是為人而存在的一種生活規則本身的邏輯結果。這樣,社會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異己力量,它既可能也有必要轉化為個人內心的道德,成為個人內在的需要。個人成為道德的主體,個人既是道德的創造者,又是道德的實踐者。道德既是個人獲得社會認同的一種手段,又是個人人格、價值等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

因此,道德首先是作為一種個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為一種社會需要而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過中,特別要成教學生充分認識和體驗到道德的這種“為我”的性質,尊重和發揮他們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道德教育必須自覺將道德意識與道德品質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變“要我講道德”為“我要講道德”,才能使他們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將外在社會道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導作用,并不直接干預學生的道德生活。

二、要滿足成教學生的合理需要,以激發其內在的道德需要,并轉化為其道德的直接動力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個體因某種缺失而力求滿足的內趨狀態。當個體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內部就會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這種心理上的焦慮就成為一種刺激作用于自身,變成一種推動力量。這種推動力量也稱內驅力。內驅力是個人行為最深刻的心理動因。因此,要促使學生做出道德選擇、實施道德行為,莫過于激發其內心深處的道德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道德需要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基礎上。因此,滿足學生的低層次的合理要求對于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響。對于成教學生而言,物質層次&如生理需求’基本上可以滿足,關鍵是要滿足不同層次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如歸屬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特別是成人教育一般都比較松散,成人學生一般都很難找到作為學生的歸屬感,而學校對于成教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狀況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們要以增強成教學生歸屬感和深入了解他們為突破口,因人而異地對學生的這些需要認真加以分析,并設法滿足他們的這些需要。如組織成教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來加深對他們的了解,創造機會讓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們在工作中的成績,對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給予幫助等。這樣才能轉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漸將其導向高層次的道德需要。

另外,道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不同的道德需要要求可能處在不同的道德層次上,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一味地追求所謂高起點和高標準,特別是要尊重成教學生作為個人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尊嚴和自主自決的權利以及正當的欲求和利益等。否則,道德就很可能演變成一種“非我”的存在,成為一種對“我”的苛求而遭到拒絕。顯然,這種道德要求必然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的道德要求而落空。只有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是為自己而存在,道德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需要,我們必須切入成教學生生活的實際,注重道德的層次性,構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眾化、生活化并穩步提升的德育目標體系,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水平。不可采取高起點、“飛流直下”式的道德灌輸,以免挫傷學生的道德追求的積極性。

三、制定適宜的情境,激發成教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為人的生活,必然滲透著人的感情,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東西。沒有人的情感參與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為。

成教學生的感情生活一般來說比較穩定和成熟,這對道德教育是一個有利條件。但成教學生本身處在復雜社會關系之中,很容易受各種不良現象影響,使他們的感情世界又顯得非常復雜,某些反常的情感,如對某種道德說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冷漠等,又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創造適當的情境,通過實際中的事例,通過善惡的對比,讓受教育者親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響。道德教育一旦觸動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撥動了他們善良的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道德實踐,積累豐富的道德實踐經驗,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培養學生的道德需要、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無疑為道德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對于道德行為的產生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有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并不必然產生道德行為,道德行為還需要在長期的道德實踐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展。事實上,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也是在道德實踐中促進道德行為產生和發展的。要使個體的道德認識變為道德需要以構成行動的指針,一個關鍵的條件是通過本人或所在群體的實踐證實并體驗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此,道德實踐不僅是道德教育的試金石,也是道德教育的推動器。人們頭腦中新舊道德觀念的斗爭,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曲折的甚至反復的發展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往復循環,積累豐富的道德實踐經驗,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并最終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這就是荀子所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剔除其道德的階級偏見,就其重視道德實踐的修養方法而言,其科學價值無疑是永恒的。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意識的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道德實踐,加強日常管理,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等,來加深學生對道德體驗,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當然,這里強調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實踐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著否認道德認識的重要價值。事實上,離開道德認識,就難以產生道德需要,激發道德情感,指導道德實踐。它們之間是辨證統一、互相促進的。我們必須從大學生的實際,特別是心理實際出發,多管齊下,發揮道德認識、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實踐的整體效應,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祖國、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