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道德教育
時間:2022-05-20 10:07:00
導語:小議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在網絡環境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已經滲入到教育這片領地,是信息時代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在對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涵義與特征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了其所隱含的德育價值,并從網絡道德維度對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建構進行了審視。
關鍵詞:網絡學習共同體;網絡道德;價值
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是網絡學習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網絡的廣聯性使學習者的學習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共同體已經滲入到教育這片領地,它突破了空間、身份、年齡等的限制,涉及面非常廣,所以在網絡道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我們應重視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并將其作為一種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載體加以利用。
一、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界定及其特征
1.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共同體”(community)-詞最初源于德國學者滕尼斯(F-J·Tonnies)采用的德文”gemeinsehaft”,原義指共同的生活。滕尼斯認為用忠誠的關系和穩定的社會結構來界定“共同體”是最恰當的,因為他發現個人在共同體中會形成更強有力的、結合更緊密的關系。
共同體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領域形成了“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unity)的概念。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
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就是一個虛擬的學習者組織,一個產生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共同體。他們分享知識和經驗,交換信息,一起就相同的學習目標和興趣進行協作地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該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在網絡環境下通過支持性的電子聯系方式進行聯系,當他們分享共同的學習目標,興趣和評價,榮辱與共地協作交流共同致力于學習共同體的發展時網絡學習共同體就產生了。
2.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特征
(1)交流的開放性開放性是網絡的根本特性之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就是不斷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大大加速和強化了這一進程。開放性的網絡造就開放性的網絡學習共同體。
(2)時空的超越性網絡文化的傳播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超越。它既可以課堂作為空間,也可以更廣闊的社會場合作為空間;既可以利用課內時間,也可以延伸到課余與假日時間。超時空的教學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了非常靈活而富有魅力的方式。
(3)操作者的交互性網絡的本質特征是交流和傳播。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使得人們在信息交流中能夠實時交互。傳統媒介(除電話以外)的傳播都是單向的,網絡傳播則可以是雙向的、多方面的、大范圍的實時交流。
(4)傳輸的高效性它不同于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其他文化所采取的緩慢傳輸、逐漸積淀的方式,它的發展速度之快是令人震驚的。其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高速度、高效率傳輸和發展的特征,它能借助網絡技術,跨越各種障礙,瞬間生成,瞬間傳播。
目前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種,如電子郵件、新聞組、BBS、MOO(Mud,objectOriented)、QQ群和BLOG等。
二、網絡學習共同體特征及其所隱含的德育因素
網絡學習共同體不僅僅是追求學習的集合體,更是一個追求、分享共同價值和更大的共同的“善”的教育的集合體,是一種具有深刻人文教育意義的人群聚集方式和教育生活方式。從古希臘沿襲下來的共同體文化,就把共同體作為一個情感的、道德的、價值共享的、追求共同的“善”的人類之間的一種生活、思想、精神與靈性的聯結方式。杜威認為,共同體的形成不是因為人們同處一地,而是因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識和感情。可見網絡學習共同體所具有的特征又決定了其隱含有德育因素。
1.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有利于規范群體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集體生產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網絡學習共同體所具有的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就是一種這樣的環境,只不過這種環境是以基于網絡的虛擬環境。
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基礎。任何一個群體都具有自身的個性文化價值體系,群體中每個成員的思想、意志、觀念都要經歷個體內化、社會認同等過程,并逐步形成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形成的共同體價值觀規范著共同體成員的行為,成為共同體中的個體借以評價自己的標準和原則的出發點,從而以共同體的價值標準對自己和他人做出評價,對自己行為中不符合共同體價值標準的部分做出調整以適應群體的要求,從而使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內化為他個人的價值觀念。這種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是學習共同體的粘合劑,它對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強烈的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共同體的文化主要起著規范作用。如果網絡學習共同體能夠堅持把認同共同體文化規范的行為稱之為是正當,并加以獎賞;把排斥、違反共同同體文化規范的行為稱之為越軌,并加以處罰,那么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了對共同體成員個體行為的規范作用和調節作用。
2.深度的資源共享以及歸屬感、認同感吸引了眾多參與者,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學習者可從助學者、學習伙伴和通過在線資源獲得大量的知識性信息,這些信息有助于解決學習者的疑惑。在與助學者和學習伙伴的交流中,學習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學會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促進他們進一步反思和重組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思路。同時學習共同體的存在有利于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的需要。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學習者同屬于一個團體,學習者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上述特征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我們可以以學習共同體為載體,將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要求滲透在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知識、情感和價值觀在求知的過程中得到良性的發展。同時對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做出評判,表明愛好和憎惡的態度,促進和強化學習共同體良好的道德認知能力,形成具有“育人和求知”相整合為特征網絡學習共同體,從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認知工具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以及高度的交互性,有利于大德育環境的構建
在網絡學習共同體中,出現許多新的學習方式,如通過論壇進行離線協商討論,通過網絡會議進行在線演講,通過協作軟件進行在線協同編纂電子書籍,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由純個別化學習轉變為個別化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認知工具也多種多樣,常用的有BBS、新聞組、電子郵件、視頻會議、語音會議、群件系統等。在網路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利用眾多的認知工具圍繞當前學習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在這種高度的交互中,可以體現出學習者本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大德育環境體系的建構中存在著諸多矛盾,如在實現人生價值方面,存在著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高校德育教育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但是廣大學生在社會上耳聞目睹許多人為了金錢、地位、名利而奔波,忽視集體主義,重視個人主義;家庭教育則重在考慮子女的前途,引導子女在求學、就業等問題上把個人利益擺在首位。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共同體的高度交互表現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密切關注群體的思想動態,引導正確的“三觀”的形成,從而有利于大德育環境的構建。
三、從網絡道德維度審視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受教育者的內心要求?!彼晕覀儜匾暰W絡學習共同體所隱含的德育因素,并從網絡道德的維度來審視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1.培養責任意識
網絡虛擬環境中沒有中心,可以匿名。由于“匿名者”自認為不會被追究,責任感就會弱化,不愿承擔對他人、對社會和集體的責任,進而就會出現不負責任的言行,言語偏激,甚至歪曲事實氐毀他人。有些人會利用掌握的網絡知識,攻擊別人電腦,窺探別人隱私,竊取他人賬號,利用高科技犯罪。所以在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中我們應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網絡學習共同體的責任涉及到成員的學習動機和成熟度,在網絡學習共同體中“共同體意識”是成員責任的具體體現。網絡共同體成員在反思自己知識建構的同時更要反思學習的社會性因素,比如人際關系以及是否對共同體作出了貢獻。當成員開始從共同體利益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并積極為共同體作出貢獻時,責任意識便形成了。在一個社會團體中,只有使成員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并感受到團隊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才會使共同體成員自然地形成共同體意識。因此,賦予共同體成員以身份和職責,使他們在共同體學習中擔當被公認的社會角色是培養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
2.防止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網絡給輿論主體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人們之間的溝通可以突破時空的障礙而進行,然而實際運作情況卻與人們的預期出現了偏差。由于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們在接觸信息和建立聯系時會體現處一定的偏好,根據最初或原始共同興趣或傾向,人們通過排外性的群體討論和交流,反而將群體引向極端和狹隘的方向,結果局限了群體和每個個體的視野。這種交流方式使得網民以群內同質化,群際異質化的特點聚集,志同道合的網民群體出現嚴重的“群體極化”傾向。
所以在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中我們密切注意學習共同體的極化程度,及時準確的把握學習共同體的輿論動向,對于由群體極化造成的不良情緒以及破壞社會穩定的輿論進行了網上疏導,對于具有離間作用的、易造成嚴重群體極化的、可能危及社會穩定的言論予以有力駁斥和回擊,從源頭上防止網絡群體極化的發展和漫延。例如,建立精干的專家級助學者或者請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共同體中,在網上多發表具有專家水平的意見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群體中的影響力,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適時的評論。
3.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參與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應共同營造良好的與人環境,真正做到教育育人、家庭育人和社會環境的三維統一,努力曾強德育教育的實效。而有的學校與家長相互埋怨、相互推諉、與社區不相往來、不通力協作,這也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學??梢酝ㄟ^建立家長共同體,促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建立各種網絡學習共同體,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責任感,使各種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在德育實踐中,將學生自主設計和選擇的活動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以學生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為平臺,充分讓學生自我教育。
- 上一篇:加強成本管理談冶建公司的改革
- 下一篇:淺議施工單位工程施工成本推測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