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傳輸德育思想路徑
時間:2022-04-11 11:32:00
導語:歷史教學傳輸德育思想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歷史課程承擔著向大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重任。史實是客觀的,歷史課程往往意味著對史實的傳輸與復述。但是,大學歷史課程不能簡單地滿足于知識的傳授,也應該成為大學德育思想的重要載體,使大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放眼世界,鑒古知今,從而更加珍惜現實,熱愛生活。古今中外的史學思想也都體現了這種既尊重史實、又不拘泥于史實的現實主義思想。
中國古代的史學思想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墩f文解字》日:“歷,過也?!薄笆?,記事也。從右持中,中,正也。”大意為歷史就是記錄過去的事件,記錄歷史要保持中正。但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特殊性卻使先人的歷史觀很早就突破了客觀記事的意識。
首先,古代學科體系尚不健全,造成文史界限不清,文史著作一起承擔著記載當時幾乎所有文明成果的重任。中國古代歷史著作和史學論述就不局限于對史實的記載和考證,還承擔著今天地理等自然科學、時政等社會科學的重任。所以中國古代的史學意識能輕易地突破紀實性的藩籬,以開闊的眼界、博大的胸懷服務現實。
其次,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中“德性”意識根深蒂固。與西方傳統中崇尚智慧的“智性”文化相比,中國古代文化是不折不扣的“倫理道德型”文化。儒家思想曾充當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其根基也在于對史學的闡釋。孑L子曾任魯國司寇,其記載魯國史實的《春秋》一書體現了褒善懲惡的春秋筆法,這為后世史學思想作了奠基,并使儒家道德倫理型文化深人人心?!啊洞呵铩分Q,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西方史學界的道德意識同樣源遠流長,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奠定了道德史觀的基礎。“史學目的論上,中國古典史學從懲惡揚善、鑒誡資治到經世,與西方古典史學的垂訓目的相同?!盜古希臘的伊索克拉底很早就提出了“歷史是道德范例”的觀點。
古羅馬三大史學家之一的李維著有《建城以來史》,體現了史學教育功用的傾向,“把羅馬史家的垂訓思想發展到他那個時代的水平。李維對羅馬人的精神風貌的稱頌是多具深意的,這就涉及他的道德史觀。在他看來,羅馬的興衰存亡,可以從道德的演變來作出解釋:羅馬先人崇尚清貧節儉、英勇奮斗而使國家日益強大,后來因奢侈貪婪、不思進取而使國家日益衰退。總之,國家隨道德的力量而日益發達,又隨道德的淪喪而腐朽衰亡。道德似一把無形的尺子,可以衡量出羅馬國家歷史演變的狀況,史學的鑒誡作用及道德的教育力量于此可見一斑?!薄睔v史教育本有的德性意識卻在新時期受到嚴峻挑戰。新世紀的中國處于轉型期,曾被視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也不再單純。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日益功利化的大學排名也使得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不再把育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以教書育人為第一使命的大學校園就這樣把自己的使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面對這種岌岌可危的形勢,教育工作者亟須改變思路。在大學自然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要擺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慣性思維,重視人文素質和德育的培養。無論從事什么專業,大學生都要在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自身的德育修養,以過硬的人格魅力提升競爭力。大學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應以歷史責任感,把專業知識的講授與德育結合起來?;诖耍P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略述一管之見。首先,歷史學科的的德育思想要與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密切結合。中外歷史上的道德楷模層出不窮,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實例,向學生加強正確的思想引導。如儒家思想的創始者孑L子極為重視君子的道德修養,他在《論語•公冶長》有這樣一句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決不能為了現實的功利放棄道德原則,從而形成了超凡的人格魅力,影響后世。在《論語•季氏》中孔子又談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高雅的追求可以培養出君子彬彬有禮的氣質和舉止。同樣道理,不學歷史也無從找到定位人格魅力的坐標。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更透徹地映照出自身的不足。其次,歷史學科的德育應該與大學生的人生觀密切結合。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現實的功業很重要,但成就功業的主體——人本身必須首先有正確的人生追求,否則,再大的理想都會成空。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實例。如唐太宗善于納諫,重視聽取反面意見,即便名臣魏徵再激烈的諍言他都能接受,最后終于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他本人也以一代明君的正面形象彪炳史冊。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秦始皇與隋煬帝二人的暴政,他們在國家一統、繁榮富強的背景下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把放縱欲望視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最終都因窮奢極欲、忽視民生,使國家走向衰落,其自身也留下了暴君的千古罵名。教師在講述這些歷史事實的時候,決不能只滿足于史實的灌輸,更要把道德教育的目標體現出來,提醒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前就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正當的人生追求下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否則,如果一味地通過不擇手段來達到成功,即使一時得志,但在下一步的高層次競爭中最終還會遭到失敗。大學歷史課程如果沒有德育的熏陶,學生就會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會舉一反三,不會從歷史事實中真正汲取經驗教訓。如果大學歷史教師一味地把渲染血腥的史實和花邊傳說視為吸引學生的手段,最終也會使學生迷失人生的方向。
再次,大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還要與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密切結合。在大學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擇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學生心灰意冷,不但在最終擇業的時候無從下手,就是在平時的學習中也不知道如何作準備。他們往往盲目從眾,見別人考各種資格證自己也考,見大家涌向競爭公務員的千軍萬馬中,自己也毫不猶豫地追隨,完全不考慮自身的實際。面對這種難題,德育主導的職業觀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職業觀教育看似與歷史教學毫無關聯,實則不然,歷史教學完全可以承擔一部分正確的職業觀的教育。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面臨各種壓力,尚未立業的大學生精神壓力更大,往往感到迷茫,在各種負面新聞的影響下,更容易形成消極心態,放松道德追求。其實,負面新聞頻出并不能代表社會更加不公,只是從側面說明現在信息更加透明;微博等代表社會輿論的先進網絡手段加強了對尚不完善的社會制度的監督,這樣公眾的良知會有更多的表達手段。所以,大學生在擇業中也不妨把網絡監督等手段與職業選擇結合起來,在以德立身的基礎上再以德立業。另外,現在傳統文化復興滿足了很多人的求知欲,尤其是很多因各種原因錯過高層次教育的大眾更加渴求補上傳統文化這一課。大學歷史系學生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優勢,結合現在先進的網絡手段,開設各種知識講座,以平易近人的手法向大眾傳播歷史知識,引導人們的道德觀。在這個變化越來越快的現實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冷門學科。大學歷史教師應該以自己的專業優勢,高屋建瓴地認識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形成這種德育主導的職業觀。
總之,歷史教學關注史實,史實應客觀,但認識歷史、評價歷史的動機和心態不能冰冷無情,應多以道德的血液凈化之,這也是古今中外歷史研究者的共識?;谶@個理念,大學歷史教學就應貫徹德育理念,以期對受教育者的人格修養、人生觀、職業觀都能產生健康向上的影響。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點申報工作通知
- 下一篇:衛生機關廉潔從業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