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實效性實踐研究
時間:2022-05-14 11:09:21
導語:德育教育實效性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譜一首孩子愛唱的歌
接受美學認為,“只要作品不被行動主體接受、獲取,它始終只能是未完成的可能的存在。所以接受是最本質的”。這也就是說哪怕德育內容再高尚、完美、新穎只要學生不認同那教育就是徒勞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教育接受效果。在上“誠信”一課時,原先準備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你必須放棄金錢、美貌、信用三者中的兩樣,才能保全生命,請問你選擇保留哪一樣?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出人意料,選金錢、美貌非常多。有學生認為保全性命重要因此金錢很重要,有時美貌也需要?,F在讀書不也為了將來有個好職業嗎?因此產生了爭論。在課后反思中,我發現自己在教學材料和情境設計中存在欠缺,過于虛擬的材料并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所以選材需要真實、合理、典型。一學期后再將內容重講時,選取抗震救災的例子,一個志愿者背著食物去災區,此時他家里也缺水少糧,只要他改變方向家人就可平安。這時是你的話該如何選擇?孩子們沉默了,課件上災區的圖片喚起了他們的思考。隨后學生們陷入了激烈的討論。接著無數只手舉起來。老師,我選擇繼續自己的使命。一個學生回答。在這個時候不能分你我了,新聞上說好多去救援的人,都顧不上自己的家里人了。如果我不送去,就會有很多災民陷入絕境。那你的家人怎么辦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同樣的志愿者救他們的。學生眼中閃爍的光讓我心里一陣感動。還有的學生說,“如果這個時候還想著自己的利益,犧牲別人的利益,真是太可悲了?!薄斑@不僅是誠信,也是責任?!薄灿幸恍W生提出,老師,如果路比較近,給自己家人留一點,我想是情有可原的,這也是愛自己家人的表現??粗约杭胰巳ニ?,心里太痛苦了。這些學生表現出了對誠信的認知及在情感上的矛盾。不同觀點的交鋒,體現了學生真實的思想感情,這種發自內心的認識比老師的分析、判斷、說教更有感染力,說服力。美是生命的內在需要。當德育變成一首美的歌,才會有更多的孩子去接受它,追隨它,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寫一首孩子自己的歌
接受美學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它的意思是:“未經過讀者閱讀的作品是第一文本;經過讀者閱讀后主觀的潤色、加工與改造,滲透著讀者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第二文本?!倍诙谋?,會因人而異。但這種差異非??少F,是一座有待挖掘且掘之不盡的生活寶藏。在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以實際生活為核心的人力資源是寶貴的課程資源。首先,要了解學生自身的“審美經驗”,即學生在長期生活、學習與人際交往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而形成的生活經驗。它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但它對將要受到的教育起著評價和選擇的作用。比如講到助人為樂,有的學生熱血沸騰,有的學生不以為然,甚至發出感慨:老師,好人不好當呀。如果老師千篇一律地灌輸正面思想,無視學生的原有認知,遠離生活,學生就會漠然,不“入境”,不動情。因此老師要了解和尊重學生“審美經驗”,充分發揮“審美經驗”中積極成分的作用。不妨聽一聽學生對于“好人不好當”的認知原因,或結合南京彭宇因攙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的實際例子來探討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向學生展現各地網友對彭宇案的評價,感受正義的力量和匡扶正義的感召力,讓學生更理智地認識傳統美德傳承的必要。所以德育教育應基于社會現實,使學生的思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審美經驗”。其次,要探究學生學習的“期待視野”,即學生最渴望在德育中得到哪些新的有益啟示和認識,這是對學校教育的心理“期待”,也是接受美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只有當德育活動與學生的“期待”一致時,才會產生興趣;只有當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水平,豐富了個人的審美經驗,拓展了審美視野,也建立了新的審美標準”時,才會興趣倍增。因此只有教育活動蘊涵著創造性、新穎性,才能“超出、校正”學生的“期待視野”,獲得學生的歡迎。在學習“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時,我安排了幾個單元的活動,有“真心話大冒險”,講講給老師的真心話;“小小記錄員”,記下老師講臺下感人的細節;“大家來調查”,設計調查表,了解在老師、學生們對師生關系的看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也對師生關系有了生動的認識,更把老師看成了學校生活的好伙伴。雖然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師生間關系融洽了,預示著構建的開始。因此在進行教育之前,充分考慮學生的“期待視野”,力圖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達到視野融合,而受教育者又能積極的、能動的、建設性的反作用,那教育一定會有成效。
3唱一首孩子百聽不厭的歌
怎樣的教育才能永葆生命力,備受學生歡迎?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比绾巫寣W生能滿懷熱情地參與到德育中來呢?接受美學認為,藝術作品應當“留白”,它給人們馳騁豐富的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無垠的天地。在提供足夠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個作品包含的“意義空白”越多,接受者便越能參與到作品中來。在德育教育中也要為學生留下“想象、豐富和補充的余地”,學生才樂于去探究發掘。在《男生,女生》一課中,我安排了一個情景劇,“女生小麗接到同學小明一起出游邀請”,讓學生來設計內容和結尾。劇情的“留白”給了學生極大的遐想空間,既充分展現他們對男女生關系的認知,也體現了他們想建立怎樣的男女生關系的內心需求,更促進了他們的反思。除此,還有很多種“留白”等著師生共同創造,猶如“源頭活水”汲于德育教育無窮的生命力。當德育的美如同一首耐人尋味的歌時,就會吸引學生追逐和熱愛,那么我們的教育就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為學生的道德建構創設良好環境和支撐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過程,更是一門需要不斷雕琢的藝術。費爾巴哈說得好:“如果你對于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去的水一樣?!苯處熚ㄓ嘘P注學生自己的體驗,尊重學生的生命活動,我們的德育教育才能成為學生心中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本文來自于《科教文匯》雜志?!犊平涛膮R》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丁俏琛工作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孔浦中學
- 上一篇:小學體育教學現狀淺析
- 下一篇:關于體育運動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