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育德育滲透

時間:2022-04-04 08:31:12

導語:小學美術教育德育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美術教育德育滲透

[摘要]小學美術教育不僅是美術技法的傳授課程,而且是美育的重要陣地。通過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可以更好地促進德育的實施。本文探討了美育的性質及重要性,分析了美育和德育的關系,指出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要依據多學科整合的思維,通過美育來實施并促進德育工作的方法,為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育;德育;學科整合;功能互補

德國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最早提出和使用“美育”一詞。席勒認為,美育是通過人們對美的形象的觀照,培養對美的情感,純潔人的心靈,以達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在美術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一種觀點,即視美育為欣賞畫作,忽視了美育的重要性,也忽視了美育與德育不可分割的關系。有些美術教師也過于強調美術技法的教授,忽略了美育對學生道德品質的促進及養成作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應該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而加強道德品質的培養,以促使小學生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一、小學美術教育中美育與德育的關系

1.目標及功能上的聯系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美育與德育的內在聯系,在于它們都是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主要通過一系列的規范要求讓學生接受約束,形成一定習慣和品質;美育主要是通過作品賞析及藝術創作,對學生審美能力和表現美的愿望產生影響,而這些關于美好事物的學習、欣賞、創作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促使他們去追尋美的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精神導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育滲透德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教學方法上的區別。美術教育中的美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點評以及學生創作藝術作品的形式,讓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達到一定要求;德育屬于規范性的教育,通過講解一些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及一些人物事跡,使學生逐漸形成一種自覺性的道德品質,或者說,德育是重于說理的、規范類的教育。但是,美術教育中的美育更加感性、多樣化和自由,屬于潛移默化的心靈熏陶,旨在通過教育凈化學生的精神世界,升華學生對美的理解和追求。3.教學內容上的聯系與區別。小學美育及德育的共同點在于兩種教育都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都在引導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它們都包括心理教育。然而兩者的區別在于德育主要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來引導學生,調整以及約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通過建立一套嚴格的規范及秩序來約束人的行為。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班規、校規等,這些制度上的規范要求,帶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美育目標在于保持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平衡,激發學生的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使學生變得高尚、積極,在思想上全面、健康地成長。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精神和諧、人際交往關系和諧及人與世界的和諧發展。美育更關注學生審美實踐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及審美思想,使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及創造力得到提升。美育主要依靠美的形象來打動人,使學生在不自覺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在對楷模的模仿作用下,學生會更容易被教師引導。在這一層面,德育往往依賴美育發揮其約束作用,使得一些規范不會淪為形式化的條文,讓學生意識到這樣做是應該的,是主動去接受而不是被迫接受約束。所以,德育可以讓學生劃清好與壞、善與惡的界線;美育則通過鮮明的導向性作用,使人的思想傾向、道德品質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下去并得以提升。

二、德育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滲透

美育與德育既有聯系又存在區別,在認清二者之間的關系之后,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應根據美術教育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將美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以美育更好地促進德育的實施。為了進一步提升美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應該從二者都關注學生內心世界、學生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這一基礎上出發,使它們取長補短。1.教育內容及目標上的結合。美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通過美育實踐不但可以豐富人們的情感,還可以幫助人們培養和發展積極、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極、邪惡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純潔化、高尚化,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格。美術教育中美育與德育各有側重點及針對性。小學德育教學常常依賴于《品德與社會》課程和主題班會來進行,然而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突出。將德育與美育結合,則可以有效解決德育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對于美術教師來說,需要結合美育教學手段提高德育教學的水平,進一步使思想教育深入人心,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如在小學美術賞析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兼具美育及德育的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對作者或者作品背后的故事加以剖析,使學生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自身的道德水平也得以提升。2.美術課堂教學要自然滲透德育內容。要想達到德育的自然滲透,必須在美術教學中結合作品的內容及主題滲透德育。例如:在欣賞“笛聲”這件雕塑作品時,從小紅軍憧憬未來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讀書。但是革命尚未勝利,為了讓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要和大人們一起并肩戰斗。這樣,學生就會對小紅軍產生敬佩之情。低年級的美術課特別是繪畫類作品都有展示的內容和表現主題,可以與故事相結合,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欣賞齊白石的畫作時,講他對買畫的日本人在門口貼“告白”的小故事,告訴學生做一個愛國的人,從精神層面上提升審美能力,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3.教育方法及教學手段上的結合。通過技能練習滲透德育。繪畫技能在美術教學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包含諸多內容,如國畫、水粉畫、素描等繪畫內容不同,滲透方式也不一樣。中國畫是我國傳統的藝術畫種,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情感的表現。通過學習中國畫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如欣賞“古代傳統建筑”時,教師在講解傳統建筑美學價值的同時,告訴學生傳統建筑中所展現的民族代表性,讓學生從中獲得強烈的民族尊嚴及自豪感;也可以講述在戰爭中毀掉的一些珍貴建筑,提醒學生珍愛和平,珍惜現在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往往有一些學生缺乏耐心,如素描很耗費時間,可講解齊白石“十載關門”的故事,教育學生做事要堅持才能成功。4.美術課通過鼓勵性評價滲透德育?,F階段各學科教育都要求以人為本,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評價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對表現不好的學生要指出其缺點,但也不忽略表揚其優點;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對美的追求中收獲快樂,為高尚品德奠基。如在講課中提到著名畫家齊白石、畢加索時,講他們的作品開始不被人們接受,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德育內容。5.美術課中關于節日內容的德育滲透。德育滲透要因地制宜,因校而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心理狀況、生活接觸范圍及其對真、善、美的認識情況,并結合美術學科將美育和德育有機地融合。在很多重大節日中,教師抓住機會適時進行情感教育,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加強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交融。如教師節帶領學生制作賀卡、感念師恩;國慶節讓學生畫一幅共同祝福祖國的畫,表達對祖國、對和平的熱愛等。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美育的水平,也通過美育使德育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綻放,在未來結出尚德明禮的果實。

總之,如何提高小學美術教育中美育與德育的教學效果,要求美術教師重新審視美育概念,運用美育的特質和功能重新確立美育觀念,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同時,梳理好美育及德育的聯系及區別,理清二者的關系,實現最佳結合,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佛雛.王國維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3]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4]苑淑亞,馬長生.美育教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賈桂娟 單位:黑龍江省北安市慶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