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作用增強學生德育教育

時間:2022-12-24 04:11:04

導語:班級文化作用增強學生德育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級文化作用增強學生德育教育

【摘要】指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有效發揮小學班級文化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功能,應注重班級環境建設和班級管理制度建設,具體可將德育內涵融入顯性載體和內隱載體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顯性載體建設可從保持教室的整潔度、利用墻壁顯現道德內容、基于德育主題優化班級陳列等方式著手,內隱載體建設可從班級制度、班級精神和德育活動三方面展開。

【關鍵詞】班級文化;德育;顯性載體;內隱載體

班級文化是產生于班級之中的文化現象,是由班級成員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具有班級管理和教化的功能。借助班級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塑造,需搭建班級文化載體。依據文化的表現形式,班級文化載體還可細分為顯性載體和內隱載體,顯性載體主要是指能夠直接觀察到的物化載體,如墻壁、班刊、電教設施等;內隱載體主要指班級制度和班級精神。

一、從班級環境入手搭建班級文化顯性載體

班級文化顯性載體具有文化浸潤的作用,我們在搭建班級文化載體時應充分利用班級中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將德育內涵滲透其中,也可定期進行不同德育主題的陳列展示。(一)保持教室整潔營造良好氛圍。教學環境是學生接觸的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良好的班級環境不僅能夠讓學生感覺更為舒適,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保持整潔,特別要明確每一個同學的清潔任務,保持墻面地面的整潔衛生和桌椅整齊擺放,讓學生從小事做起進而形成整潔的班級環境。相反,如果一個班級的基礎衛生環境搞不好,不僅起不到愉悅學生內心的作用,同時也會給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學習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墻面和桌面布滿灰塵,桌椅擺放歪歪斜斜,教師要打造良好班級文化也會受到制約,面臨班級文化與實踐不符合的尷尬。(二)利用教室墻壁展現德育內容。單純依靠德育課程很難實現全面的滲透,教師可結合班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充分利用教室墻壁、桌椅等外顯載體,有計劃、分階段的將不同的德育內涵滲透到班級文化之中。例如,黑板是班級空間中的核心區,通常會在其上方放置班訓,側面放置班規、小學生守則等,該區域的布置應盡量簡潔、大方,突出班級核心精神文化即可。班級兩側墻壁是很好的可利用資源,建議不要單一陳列名言警句,要增強文字、圖畫等的生活氣息,具體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抒寫自己的“名言警句”,并采用定期輪換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增進學生對這些價值觀念的理解。教室后墻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外顯載體,黑板報的設計不必千篇一律,應具有靈活性,除了針對不同的德育內容進行設計和展示外,還應單獨設立師生互動板塊,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三)強化德育主題優化班級陳列。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內容比較廣泛,包括個人、集體和社會層面的內容,同時伴隨小學生成長環境等的變化,還需加強誠信、感恩、生命、信仰等的教育。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應是教師不斷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并對其進行正向引導的過程,德育主題的選取除了參照教材以外,更需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找切入點。在明確德育主題后,可結合主題需要更改班級陳列,或對教室進行重新布置,例如,教室桌椅的擺放要方便學生觀看墻面的標語。此外,課桌也是可開發的德育載體,通過設計精美的桌套,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座右銘”等,形成具有班級特色的“桌面文化”。

二、從班級管理入手優化班級文化內隱載體

從班級管理入手,具體可考慮三方面,一是將德育教育融入班級制度之中;二是基于班級學生特點塑造具有特色的班級精神;三是基于班級制度和班級精神,開展豐富的德育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強化班級精神。(一)以學生為中心完善班級制度。班級制度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班級制度得到廣泛的宣傳和落實,并被班級所有成員所認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學生行為的規范作用。班主任要放權給學生,建立民主化的班級管理制度,引導小學生自主管理班級日常[1]。生搬硬套和強制化的制度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起到反作用,為此,以學生為中心完善班級制度首先要改變單一化的管理模式。一要打破固定班干部管理模式,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自我管理,實行班干部“輪換制”;二要以促進學生道德和情感發展為目標制定班級制度,班級制度建設不單是為了規范班級管理,更是為了促進學生成長;三要將班級制度內容具體化、過程化,使用“努力”“真誠”“合作”等詞語,增強其對學生的價值導向作用。(二)認識學生特點構筑班級精神。小學生身心發育不夠完全,集體意識尚未形成或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他們對于班級認同和班級認知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要想培養起小學生對于班級規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必須讓小學生通過集體活動來體驗班級規范的作用,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感受班級的榮譽感,進而形成較強的班級向心力??紤]到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在德育內隱載體搭建時可采用“演繹”操作方法,即“先說后做”的德育引導模式。在班級精神建設之處,班主任可指引一個方向,如學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班級,想要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等。然后搜集班級學生的想法,也許這些想法是天馬行空的,但從中也能夠看到學生的一些個性品質。班級精神是凝聚班集體的核心力量,要能夠將不同個性的學生凝聚起來,因此,要以學生能夠達成的目標為依據,凸顯班級精神的實踐性特征。當學生在學習或參加活動過程中自覺踐行班級精神時,班級精神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發揮。(三)打造以德育為主題的班級活動。班級集體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功能,在班級集體活動開展過程中,德育價值可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來體現,學生能否在班級集體活動中獲得德育提升,取決于班級集體活動的具體形式、主題內涵、學生參與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班級集體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自覺,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活動的全過程之中,同時要對活動進行精心研究和策劃,從主題選擇、內容安排和活動方式等方面都要經過精心設計。結合班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將班級集體活動設計的既有興趣又有意義,讓班級集體活動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通常而言,班級集體活動包含常規性的活動和班級特色活動,即便是常規性的活動,也要注重細節的設計,將德育元素融入其中,可以將簡單的儀式和學生身邊的小事情打造成為具有德育價值的活動。例如,在課間讓學生養成健康的活動意識,放學之后打掃衛生,養成學生的勤勞意識,升旗儀式養成學生的愛國意識等等。

三、搭建班級德育文化顯性載體與內隱載體的互動機制和保障機制

內隱載體和顯性載體不是相互分割的,內隱載體可依附于顯性載體之上,將班級精神反饋到物質層面,形成有效的德育體系。(一)顯性載體與內隱載體遙相呼應。一方面,顯性載體與內隱載體不可分割。內隱載體要以顯性的物化載體為依托,將班級精神、班級制度等以文字、宣傳畫報、標語等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學生對班級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認可。例如,在集體精神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將班集體參與的集體活動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在教師墻面展示,將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集體精神加以“回味”和“固化”,增強德育的持久力。另一方面,顯性載體與內隱載體要保持一致性。兩種載體所要表達的內容應是一致的,能夠起到遙相呼應的效果,并且要避免二者的不同步以及形式化傾向。(二)學校的積極引導與科學評價。班級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校的基本單位,學校文化對班級文化有直接影響,同時,班級文化氛圍也會影響學校文化。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組織者和具體實施者,學校在對班級考核時,首先要對班主任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考核指標和過程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班主任工作開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也會對班級文化產生一定影響,為此,學校應該根據班級建設情況和教師工作的具體開展情況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在評價標準制定上,要構建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模式,在評價內容選擇上,要考慮到班級的成績和紀律等硬性指標,關注班級學生的創新精神等。其次要對學校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和管理效率進行科學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班主任的工作量和工作態度,同時也要關注班主任在班級文化管理中所發揮的作用,通過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督促班主任增強對班級文化管理的重視程度,進而主動投身于班級文化建設事業之中。(三)提高教師德育素養和文化素養。班級文化的產生需要班主任和學生的積極參與,而要想讓班級文化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功能,班主任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帶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充分激發小學生對于班級文化建設參與的積極性,在班級文化營造上一方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另一方面也要讓教師加強自我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文化素養,將更為優秀的理念帶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之中。教師是學生德育的主要引導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師都要不斷提高,以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主要目標。從班主任的角度來講,班主任唯有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才能提升自身對于學生心理發展的敏感性,捕捉學生的德育需求[2];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德育與班級文化的緊密結合。因此,唯有教師的德育素養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才能更好地發揮小學班級文化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功能。(四)增強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自覺性。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是班集體中的每一位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班主任和學生應建立默契的配合關系,學生作為班級文化管理的重要主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調節能力。例如,為形成努力學習的班級文化氛圍,教師需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成績制定一定的目標和計劃,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假設這次學生英語考了85分,那么,學生下次可以將英語的目標定為90分,在追求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學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個努力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學生主體性作用,而且也會給其他同學帶來正向的、積極的影響。再如,教師可以借助班級集體活動開展德育,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學生實施自我監督,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借助集體的力量和環境氛圍的營造來幫助學生樹立班級文化參與的自覺性。

總之,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自覺性的培養可從多方面入手,個體層面的不懈努力和集體活動中的團結友善行為等,都是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積累的寶貴財富。簡言之,小學班級文化與德育之間存在天然聯系,借助不同的文化載體滲透德育理念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形式,而要切實發揮這些載體的功能,關鍵在于班主任的積極引導和學生自主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趙冬冬.制度公正、審議民主抑或個人權威——中小學班級管理的政治哲學探討[J].教育學術月刊,2019,318(01):38-45.

[2]宗軾.論說理型德育在中小學德育中的應用——評《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難題》[J].江西社會科學,2018(04):6.

作者:沈麗 單位:哈爾濱市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