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隱性德育課程探討

時間:2022-07-04 09:14:19

導語:高校隱性德育課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隱性德育課程探討

摘要:隱性課程即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其主要特征為非預期性與潛在性,通常反映和表現在環境、氛圍、情境等地方,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或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本文簡要探討了高效隱性德育課程的實質與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效隱性德育課程;運行機制;實質;價值;心理情感

隱性課程與德育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隱性課程從根本上來看就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影響。德育影響對隱性課程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想要真正的接觸和理解高校隱性課程一定要先意識到德育影響的重要性。高校隱性德育課程中的實質就是指隱性課程的外在標志和內在特征,這是與其他事物最基本的區別。高校中的顯性德育教育,即正式德育教育普遍是以文本或教材方式出現,隱性的德育課程則是以實踐或活動的形式展現。

1隱性德育課程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在特征

1.1教學目標的實踐性。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與普通的德育課程高度統一的,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使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品行與健康的人格[1]。雖然兩者都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德育綜合素質,但是在目標的具體方向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隱性德育課程目標的指向更加偏向于價值觀、態度、情感等方面,并將其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中。而課程目標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拆分來看主要包括知識與理論、方法與過程、價值觀與內心情感態度三大方面,這三大方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緯度。從隱性教育課程的目標指向上來說,普通、正式的德育課程相對于隱性德育課程,更重視知識與理論目的的達成,更傾注于對正確道德價值觀的樹立與灌輸[2]。隱性德育教育課程的側重點更偏向于潛移默化地去養成大學生內心及精神方面的素養,偏好于道德價值觀的樹立、情感的激發、態度的改變等。此外,隱性德育課程不要求一蹴而就地完成課程目標,而是自然而然地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過程指正融合,其目標指向更具有實踐性。1.2教學內容的多樣性。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正式的德育課程有明確的載體,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不明顯的,并且沒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知識體系。這也代表著隱性德育課程是蘊藏、依附于各個高校關系結構的不同要素中,無論是物質上、制度上、行為上、精神上或是文化上的,都可以作為隱性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載體,并通過這些載體和要素進行有效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判斷力。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多樣的,也是有針對性的,能夠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同時,傳授學生正確的生活經驗。1.3情感投入的獨特性。隱性德育課程有著明顯的情感獨特性和人本性,這是隱性德育課程與正式德育課程的最大區別之一,更是隱性德育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人本性是以學生為課程主體,以人為本,保障學生在課程中的主導地位。隱性德育課程能夠最大程度上尊重學生的內心想法和真情實感,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調動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對話交流和實踐反思,以此得到提升、認同和領悟,從而促使其個性化地全方面發展,現代教育的根本教學價值也正是如此。在隱性德育課程中,學生們無一不投入了自身不同的、濃厚的情感,這正突出了隱性德育課程中情感性的核心地位。在隱性德育課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品德上的提升,還能夠得到情感的體驗,因此情感上的體驗也是隱性德育課程中最大的亮點和特點。1.4教學過程的自然性。隱性德育教學是通過非直接的、暗示或隱藏的方式自然地開展,通過不同個體的自覺接受、自主選擇,在感悟、體味和反思中達成教育目標。同時,隱性德育課程更加具有多端性,課程內容的觸發點可以從任意一種心理波動或心理節點開始,無論是行、意、情、知都可以觸發課程內容。正因如此,隱性德育課程是最具有主體性的教學手段。隱性德育課程都是在平等、民主的狀態與氛圍下進行的,每個學生在課程中都是通過自主的方式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種教育環境下,每個人都是教育者,每個人也都是接受者。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自身素質是存在差異的,這也導致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與理解都是不同的,在隱性德育課程中能夠因人施教。1.5教學結果的復雜性。隱性德育課程中的教學載體十分廣泛、復雜,其中不僅包含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等可控因素,還包括不可控因素。因此,隱性德育課程的影響結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即有可能會達到積極性的促進效果,也有可能會產生消極性的阻礙效果[3]。高校隱性德育教育課程十分符合大學生的內心需求與心理特征,它能夠間接性地、有效地去影響大學生,使大學生能夠通過非特定的、無意識的心理反應得到道德經驗和感受,進一步衍生出道德觀、價值觀與判斷力,從而客觀地達到課程目的。隱性德育課程是通過傳遞給學生道德的態度、情感、判斷力、價值觀來影響學生。由此可見,隱性德育課程的教育結果具有非預見的特征。

2隱性德育課程最有代表性的外在標志

2.1存在形式的潛伏性。隱性德育課程的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和依賴性。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以獨立的知識體系存在的,而是非學術型的。顯性德育課程的存在方式是通過以教材為核心的完整教學體系,隱性德育課程確是以一些不確定因素為載體存在的,這些載體和因素也不是單純以德育教育課程的面目出現的。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載體只有通過特定狀態下才能夠真正轉化為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并發揮其教育作用。2.2構成載體的多維性。隱性德育課程載體具有多維性。隱性德育課程的潛伏性和依附性導致了其不同形態、不同維度的載體存在于各種關系結構中。它不僅可以以規章制度、校園景觀等物態形式出現,也可以以人際交往、人物關系等行為形態出現,還可以以思維活動等精神形態出現。2.3分布狀態的隨意性。隱性德育課程的載體分布是隨意的、多樣的、廣泛的。隱性德育課程在學生與教師形成特定的環境、氛圍和關系時就已經存在。隱性德育課程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高校校園中的任何領域、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可能成為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載體。

3隱性德育課程的運行機制

3.1構建課程意會共同體。更好地運行隱性德育課程的前提條件是營造靈動高遠的高校校園,以此構建課程運行過程中的意會共同體。只有校園足夠生動,才能更加全面地完成隱性德育課程。但在構建高校校園時,不能只單純注重校園場地、校園設施等學生密集的場所,要充分考慮到每個能夠傳達精神文明的地點。因此,高校校園的建立需要苦心經營、精心設計,并且經過歲月淬煉。高校校園的經營與設計都要投入龐大的精力,并且要體現出對教育的理念、育人的追求及文化的匯集,以此為基礎提供一個足夠運行隱性德育課程的生動的校園。3.2激發文化活動的作用。高校校園的文化不僅包含了隱性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在主觀上為隱性德育課程的運行提供了動力與平臺。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說是隱性德育課程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囊括了行為、制度、物質、精神的各個方面,其覆蓋范圍也十分寬闊,它以整個校園為活動區域,涵蓋了校園所有師生表現出的精神總和。同時,校園文化活動十分貼合隱性德育課程的本質,都是每個個體之間主觀性的溝通和交流,正是在這種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衍生出精神產物[4]。德育是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和社會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恰恰是隱性德育課程的中間環節。因此,在運行隱性德育課程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園活動,使校園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成為隱性德育課程的素材和載體。3.3充分地聯系校園精神。校園精神是每個學校的靈魂所在,因此在運行隱性德育課程時一定要充分地聯系校園精神,并且將兩者相互融合。將高校校園中的各個因素與校園精神有效地聯系起來,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其功效,使各個要素相輔相成,傳承校園文明[5]。高校的校園精神引領著校園中的每個部分,也是教育者對教育目標和教育價值的理解,更是對一個校園歷史的彰顯。校園精神從空間上來說,是貫穿著整個校園的;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每個發展階段都要感受到校園精神。因此,在隱性德育課程運行過程中聯系校園精神,能夠使教學內容無處不在,使學生在精神和心靈上深入地體會到隱性德育課程的存在。

4結束語

隱性德育課程的多樣性、獨特性、實踐性和外在標志的潛伏性、隨意性、多維性等特征,決定了其運行的必備條件和方式。隱性德育課程運行過程中一定要全面利用好每個校園要素,使教育載體能夠更加具有德育內涵,同時體現出校園的文化與意志,還要體現出德育價值,使隱性德育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和判斷力。

參考文獻:

[1]李克.高校隱性德育課程的實質與運行機制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35~37.

[2]李克.基于校本視角下的高校隱性德育課程的思考和分析[J].學術論壇,2016,39(9):172~176.

[3]彭怡然,凌浩,黃中巖.關于高校隱性德育課程優化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19):120~121.

[4]張莉莉.高校社團參與式管理:高校隱性德育課程模式探析——以衢州學院X社團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7):186~187.

[5]楊文燮.高校制度創業教育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延伸的新視角[D].南京:東南大學,2016.

作者:彭怡然 單位:蚌埠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