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與中職德育課程教學融合
時間:2022-01-02 02:59:45
導語:地方文化與中職德育課程教學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提升中職生人文精神,增強其文化自信,文章探究了“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文化與中職德育課程教學融合發展的策略,包括尊重人性,變革教學理念;開放生態,豐富教學資源;創新驅動,革新教學方法;重塑結構,改善評價機制。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文化;中職德育課程
在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石。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2],德育課程教學更是提升中職生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
一、尊重人性,變革教學理念
互聯網的強大力量源于其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性、敬畏人的體驗、重視人的創造性。其無論與哪個行業領域“+”,首先要滿足的應是用戶需求。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一切為了每個孩子的成長”。因此,在德育課程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選取來自學生生活實際的鄉土鄉情內容拓寬教材文本,以此更加貼近學生,打動學生。同時,把與課程相關的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的地方文化數字資源到慕課平臺上,并同步到“雨課堂”,關注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體驗,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當然,也可以借助社交軟件,如QQ、微信等,與學生良性互動、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所有的努力皆為每位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適合的高品質教育。
二、開放生態,豐富教學資源
一方面,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名人事跡等精神資源,尋求與教材的結合點,適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教育等。另一方面,利用地方文化的物質載體形式,如筆者所在的無錫市有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等,適時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業報國的信念。學校也可依托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起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供學生學習分享。同時,學生也可以將學習感悟、拍攝短視頻、照片等上傳到平臺,最終生成的資源也是這個教學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實現從“一顆大樹”變成“一片森林”。
三、創新驅動,革新教學方法
“互聯網+”背景下,基于網絡的“在線學習”與面對面的“現場教學”相結合則是一種時代。“課前在線學習+課中現場引導+課后參與實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適合的路徑。例如,在“企業的生產與經營”一課教學時,筆者就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前筆者將導學案、課件、有關重難點解析的微課、無錫本土知名企業(紅豆、小天鵝、海瀾等)的介紹網頁及視頻通過“雨課堂”推送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通過平臺統計的數據筆者了解到學生導學案完成情況、課件不懂的反饋等,這樣課堂教學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引導,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課上,首先導入具有無錫地方特色的案例“榮氏百年:中國商業第一家族”,并提出設問“榮式企業生產經營成功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同時,開通了彈幕功能,學生用網絡化語言各抒己見,在互動中思維碰撞。接著,筆者通過實時發送相關習題了解學生課前微課學習情況。另外,通過情景劇、辯論賽等學生參與式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而課后作業更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拍攝3分鐘的短視頻,以“尋找我身邊的高素質勞動者”并上傳至平臺,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企業、走進職業。
四、重塑結構,改善評價機制
一是樹立科學的評價理念。不僅追求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關注每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如感悟地方文化魅力體驗的獲得、學好技能報效家鄉熱情和信心的樹立、為“中國夢”實習勇于奮斗的責任擔當等。不僅關注學生發展的結果,更應著眼個體成長的過程。二是完善評價指標,包括線下指標如學生個人作業提交情況、小組參與表現,線上如地方文化資源庫瀏覽、討論話題互動反饋、學習感悟分析等,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三是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基于互聯網技術,努力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企業、社區等多主體參與的網絡評價體系。總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在此背景下,地方文化與中職德育課程的深度融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DB/OL].(2017-10-29)[2018-10-25].military.cnr.cn/zgjq/20171029/t20171029_524004021_9.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通知[DB/OL].(2015-01-07)[2018-1025].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501/t20150107_183069.html.
作者:沈麗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校本德育課程育人研究
- 下一篇:高中英語學科德育功能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