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分析

時間:2022-08-13 08:27:44

導語:中職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分析

中職德育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服務學生全面而可持續發展的主陣地,而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是中職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實現立德樹人,服務學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F階段,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基本仍然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忽視了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的關注。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在實現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而可持續地發展,需要在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上進一步下足功夫。在新時代背景下,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要找準著力點:在理念上,堅持核心素養的目標引領;在教學內容上,整合多維度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設計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在學習環境方面,營造互信互賴的、安全的學習環境;在教學評價上,構建發展性的學生考核與評價。

1教學理念:堅持核心素養的目標引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盵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回答了“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在引領教學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真正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目標,就需要將核心素養落實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去,而課堂教學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中心環節。所以,這就需要課堂教學目標應實現由“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的轉向,“三維目標”本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它們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將其割裂開來,教學目標由“三維目標”轉向“核心素養”,表征著人才培養目標范式的轉變,更能體現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本的理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基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和促進其終身發展的原則建立的,而非基于學科知識體系建立,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實現必須以學科教學為載體。所以,每一門學科需要根據本學段的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結合本學科的學科特質,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對所能挖掘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精準定位,提煉學科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進而確定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而具體化的教學目標也一定是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用學科核心素養引領教學改革,以促進個人發展和實現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模式,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模式,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教學最終回歸到對人的教育。具體到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就需要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認真挖掘中職德育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然后根據每一門課程的特點提煉其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并將其轉化為每一章節的教學目標,從而引領課堂教學。

2教學內容:整合多維度的教學內容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德育課教學應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和方向,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是發揮中職德育課作為立德樹人主渠道的必然要求。所以,需要結合每一門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到每一門德育課程和每一堂德育課堂教學中。具體而言,要在整體把握精神的基礎上,根據每一門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融入教材,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每一章節的融合點,突出重點,準確融入。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引領,學生的人文情懷、理性思維、批判質疑、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素養不是僅靠某一個學科就能夠培養的,而是需要多學科共同發揮作用。所以,以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中職德育課應堅持德育課程內部整合式教學、多學科整合式教學和跨學科教學。德育課程內部整合式教學,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引領,將中職德育的四門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進行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等方面的綜合;多學科整合式教學,是指將中職德育課程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果等方面的綜合;跨學科教學是指,基于現實中的問題,跨越學科界限,進行探究性學習,主要采用項目學習的方式,主要表現形式是綜合性學習。核心素養推動的課程和教學改革,以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為理念,有利于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學科融合,共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教學組織:設計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形式

在“核心素養”這一理念的引領下,課堂教學的聚焦點應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研究“學生如何學”,設計“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突破“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其著眼點和立足點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道路上,教師的作用也必不可少,既不能當甩手掌柜也不能事無巨細地替學生做。教學是由“教”與“學”共同組成的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偏廢其一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在學校里的學習既不是學生一個人的孤立活動,也不是沒有教師介入而進行的活動。在學校里學習的本質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2]與“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相比較,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更積極、更深入地與每個學生互動,因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師生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系”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主軸。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挑戰在于如何支持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方面。具體到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教師在設計和組織以核心素養為引領,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時需要體現以下兩個轉向:其一,由“抽象知識”轉向“具體情境”,注重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其二,由“知識中心”轉向“素養中心”,培養學生形成高于學科知識的學科素養;其三,教師的角色由“講授”轉向“任務和活動”設計、支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發生和發展??傊?,教師需要確立“通過知識獲得教育”而不是“為了知識的教育”的教育思想。

4教學環境: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要讓學生的學習能夠真正而真實的發生,就必須構筑讓學生有存在感的、安全的學習氛圍與情境。在這種環境下,才能夠構建起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系,而教師正是能夠觸發與支持這一關系的關鍵。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用“潤澤的教室”來形容這一互信互賴的、安全的學習環境。他認為,“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師和學生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筑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得到承認?!盵3]佐藤學認為,作為教師,應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而“共度愉快時光”的前提是相互傾聽,教師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并引導和鼓勵同學之間相互傾聽,傾聽是要尊重對方,不打斷對方講話,不起哄,克服以自我為中心,從而營造師生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因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則不可能發生,對于中職學生尤其如此。因為中職的大部分學生都經歷過學習的失敗,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擔心自己的觀點或表達受到否定或被嘲笑,所以,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促進學習的真正發生,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同理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5教學評價:構建發展性的學生評價機制

發展性的學生考核與評價要堅持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它更加關注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是否獲得了發展。評價是通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促進學生個體和群體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對于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而言,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不能一刀切,應把每個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進行考核與評價,做到對群體的評價與對個體的評價相結合。在具體的評價方式上,要盡可能多的采用真實性評價,在進行以項目式為主要方式的綜合學習中,可以以學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評價學生學習,同時,鼓勵學生用多媒體來操作、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自評與互評,真正地以評價促進學生勤于反思、樂學善學、信息意識、自我管理、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對學生個體的考核與評價可以通過行為觀察、情景測驗、學生成長記錄袋等評價方法來進行。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佐藤學(著),李季湄(譯).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1:31.

[3]佐藤學(著),李季湄(譯).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1:20.教育文化

作者:李淑姣 單位:武漢市第一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