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10-15 10:29:50
導語:語文教學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是祖國的花朵與未來,除了需要細心呵護外,還需要修剪,以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避免學生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德育,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文章從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工作的意義、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現狀、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三個方面,探討德育工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工作;有效性;綜合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處處體現德育,使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一、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德育工作的意義
1.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文學科的設置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語文教材中,涵蓋了很多文質兼優的文章,除了語言精練外,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思想。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技能,增強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而且要利用教材內容開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效果。語文教學既能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又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2.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正是人生開始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德育教學對于學生整個人生的影響較大。由于青少年學生的心智發展不成熟,鑒別能力差,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極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響,所以不利于健康成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而且要利用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以增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讓他們區別學習、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從而對自身的言行進行約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迅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更加凸顯了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品德培養,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有利于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也隨之加快,其中精神文明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進入21世紀后,我國逐步進入信息化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德育只有從小學時期抓起,才能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提升全體國民的道德素養。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如果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重視德育的滲透,不僅會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而且會影響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樹立。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德育入手,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以利于學生與社會生活接軌,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二、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現狀
1.教師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教師在學生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教師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認知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深思。教師的人格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如果定位存在偏差,會影響學生品德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職業的特殊性與尊嚴,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知識基礎與所學知識間存在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掌握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2.德育滲透存在偏差。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材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應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以實現德育的多元化發展。尤其是頒布新課程標準后,教師更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受我國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存在行為偏差,普遍從“二元對立”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忽視了文學的鑒賞性,影響了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而且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開展的德育形式單一,層次不豐富,沒有充分挖掘品德培養的深層次內容。3.與現實生活存在偏差。目前,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誠信缺失與拜金主義等現象,影響了學生的品德培養效果,甚至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青少年學生由于年齡小,分辨能力不足,極容易受到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他們排斥教師日常的教導,影響品德培養的效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比較傳統,但是社會生活較為現實,這就造成學生認知中的矛盾,使其無法真正理解品德的內涵,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德育的有效性。
三、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品德培養的有效措施
1.有機結合現實生活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品德培養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德育工作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日常行為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犧牲精神等。教師要讓學生擁有愛國之心,敢為人先,奉獻自己的愛心幫助他人,讓整個世界充滿愛。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德育,進而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例如,教完《雷鋒》這篇文章后,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去尋找自己身邊存在的雷鋒行為。學生通過觀察警察、清潔工、義工等樂于奉獻、幫助他人的事例,會受到強烈的感染,達到自我精神的升華。2.有機結合教材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德育的涵蓋范圍較廣,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法,以有利于德育的開展。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學著作,里面深藏著人生哲理,而不同的人閱讀同一篇文章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剖析文章內容,并對別人的解說進行詳細分析,從中歸納出德育工作的重點。若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單純地進行說教,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并加以理解,進而全面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需要,教師可有機結合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心思想,更便于學生接受德育內容。在教授基本知識后,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進行拓展,如生活中的類似案例、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等,這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小蝌蚪獨立生活、探索真理的好習慣,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及時向他人請教的習慣,從而及時解決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品德培養非常重要,因為德育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品德培養的意義,根據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現狀,有機結合現實生活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有機結合教材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以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秀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三性”[J].甘肅教育,2017(09).
[2]吳超慧.語文教學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3]董秋健.語文教學中德育與智育的有機結合[J].小學教學參考,2013(03).
[4]靳民祿.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特點及實施途徑[J].安徽教育,2008(02).
作者:張沖山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發放鎮雙河小學
- 上一篇:政治教學德育滲透思考
- 下一篇:高校鋼琴教育與德育教學結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