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研究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5:44:00

導語:教師學習研究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學習研究性管理論文

教師是人類永恒的職業,但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卻隨著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在我國,最初的教師由軍官擔任,這就是為何將承擔職責專門人員稱之為師的原因,教師的任務是把貴族子弟培養成國家的軍事骨干和統治者。春秋戰國以后,教師轉由文士擔任,他們通過招收學生,一方面將上層文化下移于民,推動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又對民間的精神財富加以提煉,形成各門學術,其教學開始轉向文事教育,直至后來的《四書》《五經》。進入近代以后,學校教學內容由單純讀經變為系統、社會科學、語言等內容,教師不僅需要接受專門的師范教育,而且開始分學科分專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解放后,我們已經進行了七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性學習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專業。他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學習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機知識、科研、各種專業知識、結題報告寫作、數據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的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學生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老師面臨的又一個挑戰。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深刻的。這種深刻性決不亞于當年教育由古代走進近代,它是一種范式的根本轉換和極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是教師提升自己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盡管如此,要讓教師真正走進研究性學習卻并不那么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從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實驗一開始,我們就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完全持旁觀者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人的惰性、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絕大多數教師的現實想法:如每周拿出3課時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高考成績受怎么辦?研究性學習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業績,何必那么積極?研究性學習屬于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為什么一定要承擔?中小學教師不懂科研,怎么指導學生?不知道研究性學習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等。上述想法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現階段教師的心理。有的屬于觀念,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其中有的問題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如高考、對教師教學工作量的統一規定等。但老師在觀念、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則只有靠學校采取各種措施來解決。

二、教師失去了對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素質較差的老師,借助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希望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他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于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一個學生小組在研究電冰箱制冷的問題時,學生根據物中的能量守恒定理,思考電冰箱在制冷過程中一定也會發出的同樣能力的熱,那么這些熱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們去請教物理老師,老師一聽不知如何回答,因為這是一個課本上從來沒有講到、他本人也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由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學、教材、教學資料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對書本對大綱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與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忐忑不安的感覺。這種心情正像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一位參加研究性學習課程實驗的老師所描述的那樣:過去我進教師,對于教什么、學生提什么問題不說有100%的把握,起碼也有90%的把握。但現在對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心里沒底,連10%的把握都沒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共商有關問題。同樣是上述這位教師的體會很有代表性。確實,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師生之間的界限趨于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師失去了以往的優越感,他們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由我說你聽變為一起討論,一起商量,我們倡導了幾十年的新型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至此才有了基礎和可能。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師談到,過去自己也比較注意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和高考、中考等有關的內容,除此以外極少關心。而且,由于基礎教育段的課程內容相對比較穩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師對教材、大綱已經比較熟悉,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自我學習方面的壓力就不會很大。但進入研究性學習以后,指導學生學習時的力不從心、無能為力,讓教師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單一、知識面的狹窄、對本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我想,研究性學習開設過程中,教師因此獲得多少新知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發起教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愿望,因為這是未來時代教師必須具有的品質和素養。

三、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

長期以來,在學校中只有教師選擇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學校安排的各科老師,從沒有學生選擇教師。而在性中,無論在哪種課程啟動模式的實驗中,我們都非常注意給學生選擇教師的權利,允許學生自由地在全年級甚至在全校選擇自己的課題指導老師。因為這種選擇權,是學生學習主體作用能夠發揮的前提條件。這就使學校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這對教師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教師選擇學生到學生選擇教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表面看來它關乎的是教師的臉面,但最后它的可能就是教師的生計。在某校學生聘請指導老師的過程中,我們作了一個統計,發現個別教師只被一個學生小組選中,而最多的則有31個組同時選擇一位老師。什么原因呢?在隨后召開的學生座談會中,我們了解到學生選擇指導教師大致有以下一些標準:知識結構新的老師受歡迎;教育觀念新、對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的老師受歡迎;骨干老師受歡迎;年輕教師受歡迎。而不受歡迎的主要是那些年紀大、知識結構陳舊而且對這門課冷眼旁觀或百般挑剔的老師。所以,雖然我們的老師可以對研究性學習抱有不同的態度,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的,指導研究性學習將成為每位老師的必備能力,屆時那些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其教師的職位就會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