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問題思考
時間:2022-05-10 11:39:19
導語: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重視程度不夠,師資力量薄弱
長期以來,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存在著重視西方音樂輕視民族音樂的現象,使得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重要性在高師院校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民族民間音樂是一門綜合課,它涵蓋了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樂理、民俗學、民歌演唱、民族樂器演奏、民族舞蹈等方面的內容,因而這門課程的教學需要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來擔任。目前高師院校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缺少專職教師,很多院校擔任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教師都不是專職,而是一些從事聲樂、器樂、樂理等不同專業的教師兼任。通過調查了解到這些教師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不是很了解,重視程度也不夠,并且簡單地認為民族民間音樂就是教學生唱一些或聽一些民族民間歌曲,認識一些民族民間樂器。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和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高師院校,很多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缺乏興趣,認為這門課是過時的、陳舊的,與現在國家和高校提倡的創新要求格格不入。學習時態度不端正導致了學習效率低下,達不到基本的教學目標。很多學生只能簡單地哼唱幾句民族民間歌曲,對民族器樂知道的較少,只知道二胡、笛子、嗩吶、揚琴等幾種常見的樂器,更有甚者,有些學生把古箏和古琴分不清,將中阮誤認為是琵琶。
(二)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強
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沒有教育部統一要求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配套的音像、影像資料。音樂專業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以及高職高專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甚至還存在同一學校的不同教師上同一門課時教材也不相同。大多數任課教師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教材,較少考慮所選用教材是否適合學生。由于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導致教學不夠嚴謹,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強,教學缺乏規范性和目的性。除此之外,考核方式也較為單一,期末考試幾乎都是出一份理論試卷或者寫一篇相關論文,甚至是根據考勤給個平時成績,缺少舞臺表演或技能演奏等實踐考試內容。
(三)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教學手段落后
高師院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仍舊是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要授課形式,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首先按照教材內容向學生進行理論講授,然后放幾段音樂讓學生欣賞,在講授和欣賞的同時要求學生做筆記。有些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連音像資料都沒有,上課只有教材,教師簡單模仿學唱幾段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就算欣賞。學生較為被動,缺少積極的參與,這種單一、陳舊的教學方法和落后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文來自于《蘭州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短m州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二、改進高師院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對策
(一)提高認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其教學不僅是使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更是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3]。教師和學生都要高度認識到民族民間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學校要多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配備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專職教師任教。其次,有計劃地組織擔任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師到其他兄弟院校培訓和學習,同時組織教學經驗交流活動以及學術研討活動;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學術報告,借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積極性。再次,邀請知名民歌演唱家、戲曲表演藝術家、民間藝術家到學校表演,使學生較為形象、直觀地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巨大魅力。
(二)完善教學體系,改變授課方式
組織各高師院校專業教師依據高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制定兼顧理論知識與技能技巧的考核評價體系。編寫較為統一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材,教材應該體現“通識性”“地方性”與“時代性”等特點[4]。教學內容中既要包括全國高師院校學生所必須掌握的通識內容又要包括體現各高師院校所在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地方性內容,而且兩者都不應該只局限于傳統音樂作品的教學,還應包括具有時代性的、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優秀民間音樂作品,同時搜集編制出和教材相配套的音像、影像資料和多媒體課件。任課教師應從培養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出發,改變授課方式,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包含理論與技能、欣賞與表演實踐等多項內容,使課堂有趣、豐富,同時又具有創造性,全面培養學生的民族民間音樂綜合素質[5]。首先,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既當學生又當老師,讓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并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講述,表演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其次,改變傳統單一的講述教學模式。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在課堂中學唱民歌、戲曲、戲劇,學習演奏民族樂器,還應要求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與表演,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親身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再次,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音像資料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藝術實踐活動
高師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除了課堂教學還應延伸至課外,即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與認知,同時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6]。例如:在校內利用晚自習或業余時間組織學生編排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節目,如演唱各地富有代表的民歌、戲曲選段;演奏民族器樂;表演民間歌舞;舉辦民族民間音樂專場匯報演出等。
(四)加大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保護力度與資金投入
高師院校應該盡快加大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保護力度,加大對該學科的教學、科研資金的投入。例如:高薪聘請民族民間音樂專業的學者教授來校任教;對任課教師撰寫相關論文及編著著作要加大獎勵力度;多渠道購置優質、專業的音像教學資料,加強教學硬件設施與設備的建設。同時調動全社會各界力量,使全社會認識和了解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提高社會各界保護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營造有利于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社會氛圍。
三、結語
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正是基于這種認同,一定要重視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讓這門古老的學科同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將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下去。
作者:陳勇工作單位: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
- 上一篇:高校國際貿易教改分析
- 下一篇:高級學習教學模式主導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