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5-19 11:29:00

導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觀論文

一、什么是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為什么)--------重點

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②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③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④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

三、黨和政府應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

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②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⑤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⑥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總之、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應不斷堅持和完善領導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搞好黨的建設。政府應正確履行國家職能,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和對人民負責原則,嚴格依法行政。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

四、和諧社會與三個文明的關系

(一)和諧社會與三個文明是一個統一整體。

四中全會《決定》據此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樣的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體現了我們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歸根到底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時期的要求?!稕Q定》將“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這是黨的建設理論的重要創新。

(二)如何處理三個文明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五、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前提與保證的關系,也是途徑與目標的關系。只有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只有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和目標的真正實現。所以二者是統一的。它們都統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要用和諧促發展,用發展促和諧。

六、構建和諧社會要處理好五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關系,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二)是正確處理激發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妥善協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矛盾。

(四)是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管理的關系,打造社會管理新格局。

(五)是正確處理發揮傳統政治優勢與創新群眾工作機制的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七、結合我國發展現狀,構建和諧社會主要體現在:

(一)、經濟發展的和諧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綠色GDP和循環經濟

(二)、經濟利益的和諧

1.努力縮小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

2.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3.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三)、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

1.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2.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

3.以人為本,實踐黨的宗旨

4.走群眾路線,依法行政

5.完善監督機制,建立源頭反腐制度

(四)、加強誠信建設,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構建和諧社會

[經濟常識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為什么要構建和諧社會,主要涉及社會主義本質、根本目標。怎樣構建禮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見習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哪些經濟意義?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做到“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應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偉大進程中,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發揮自身優勢,以平等的身份、同樣的機會和相同的起點參與競爭,將更加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好各自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從而使得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改革開放初期針對當時的實際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的成功實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味著今后在繼續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的同時,將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努力抑制地區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這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突顯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經濟富有效率,同時科學地實施宏觀調控,使經濟有序發展,從而使宏觀經濟運行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的軌道,擺脫大起大落的怪圈。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積極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5、社會主義本質。6、財政的作用,稅收的作用。

7、三農問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8、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就業、經濟效益)。

[哲學常識分析]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達到主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來的,體現了上述道理。

2、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與方法論。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核心是和諧,本質也在和諧?!昂椭C社會”就是說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思考問題的觀點,要求我們在把工作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3、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這一特征充分體現了上述道理。

4、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協調,和諧社會要求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要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是矛盾的統一性第一種情形的體現;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處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有兩種前途: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另一種進入“矛盾凸顯時期”,即各種矛盾激化,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為了避免第二種情況,就必須建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體現了促進矛盾雙方向有利的方面轉化,這是矛盾統一性第二種情形的體現。

5、認識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黨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表明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是一種理論創新。

6、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貢獻,這就要求我們在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人民各盡其能”體現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各得其所”體現了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7、實踐與認識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具體建設實踐的基礎上的深化,發展,是在實踐基礎上得出的正確認識。

8、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政治常識分析]

1、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內部各種矛盾日益顯現出來,而且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錯綜復雜,有的甚至表現得比較尖銳。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勢必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影響社會穩定大局,影響經濟發展。面對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政府要切實履行政治職能,積極疏導,有效防范,從完善機制上解決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穩定。

2、要重視正確履行國家職能。政府要切實履行政治職能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穩定。

3、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耙匀藶楸尽笔强茖W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各級國家機關應以人民利益為本,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在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5、維護我國的公民與國家和諧統一的關系。從公民與國家的關系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現為: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同時,公民應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6、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只有運用法律手段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妥善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才能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7、堅持黨的領導、性質和宗旨?!叭齻€代表”重要思想賦予黨的性質新的內容,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把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通過堅持不懈的工作,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8、堅持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的民族關系已經建立起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處理民族關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必須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9、堅持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0、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