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師素養追求分析
時間:2022-01-25 10:44:56
導語:德育教師素養追求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IPQ育人模式是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其“素養”和“個性化”是重點。這一模式要求德育教師具備與IPQ文化相契合的師德素養、與IPQ內容相匹配的專業素養、與IPQ發展相促進的教科研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德育教師存在著重知輕文、重綱輕人、重術輕道的問題。因此,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師須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師德素養,努力走向雙師,提升專業素養,獲取不竭動力,提升科研素養。
關鍵詞:IPQ;德育教師;素養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實驗項目,“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簡稱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來表達?!?”指一個核心,即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X”指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是以專業為依托,奠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根基;“X”是興趣、愛好、特長、強項等,是開辟學生職業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進學生事業更好發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學校、部門、教師在內的每位成員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師就是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因為“人無德不立”,道德是個人素養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處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對德育教師的要求標準也就區別于一般德育教師。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師的應然標準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全人的觀念、專業的素養、改革的熱情和科研的根基。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標準。(一)與IPQ文化相契合的師德素養。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促進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這些個體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因此,德育教師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養,以“若水”文化為基礎,培養“齊心、堅忍、包容、潤物、靈活、溝通”的習慣。以多元智能理論為理念,認識自我,開發自我的潛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潤物育德,提升師德素養。(二)與IPQ內容相匹配的專業素養。IPQ要求德育教師能夠利用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并制定可行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引導學生“過道德的生活”中讓學生體驗成功,進行過程性、多元化評價;創建自己的個性化空間并吸引學生參與,進行素質拓展,將“1”化到“X”中;了解專業、走進專業,在德育教學中貫穿專業素養的培育,將“X”融入“1”中。(三)與IPQ發展相促進的教科研素養。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師也要向著“雙師型”教師發展,本著“貼近學生專業”的原則,探索專業特色、挖掘專業中的育德點,搜集專業中的德育素材,思考專業教學對德育的影響、對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對學生人生發展的影響。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并總結更適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師的實然狀態
由于對IPQ模式的不理解或個人認識的不到位,現有的德育教師并不能達到應然的狀態,存在著以下問題。(一)重知輕文:沒有文化的德育教學。職業學校的德育學科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思想概論》等內容,涵蓋了道德、法律、政治、經濟、心理、國情、時事等知識。因此,不少德育教師將自我定位為“思政教師”,認為其教授的是“知識”,影響的對象是學生的“思想”而非“道德”,于是采用了灌輸式、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德育課演變為說教和訓導,嚴厲刻板、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文化枯竭的恐懼,全然忘了“齊心、堅忍、包容、潤物、靈活、溝通”的若水文化以及該文化對人的推崇。(二)重綱輕人:沒有變通的德育教學。教學固化、不愿變通。在課程目標的確立上,多數德育教師照搬教學大綱的三維目標,目中有綱卻無人,脫離學生的專業、生活、實際,缺乏對學生職業和專業的關注與融通;在教學內容上,多數德育教師只關心教材的內容是否完成,一個教案/課件用終身,全然不關注不同學生興趣、個性、特長的發展需要,更不會為了適應學生的發展補充有時代性、職業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德育教師常采用案例教學、分組教學等方法,但實質上仍以傳統的講授為主,教學情境與學生的職業情境不相關;在教學手段上,近年來熱度居高不下的信息化教學,在日常教學中也只限于PPT、音頻、視頻的播放,缺少對共性問題的統計、對個性問題的挖掘。總之,不愿意走出舒適區的德育教師們樂于在固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上單向陶醉,本應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無法發揮主動性、積極性,不僅淪為“客體”,甚至被物化為“物體”。(三)重術輕道:沒有根基的德育教學。德育課內容廣泛、概念抽象、理論性較強,為了體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在各種公開課、教學比賽中,德育教師熱衷于對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課堂或很現代、或很熱鬧、或很煽情,看似改變了“一言堂”的枯燥性,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專業屬性,教學浮于表面、不追問“術”之后的“道”之意義,遠離學生的發展,不去想這節課在學生職業乃至人生發展中的價值。
三、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師的素養追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師也應以此為目標,追求自身的素養提升,進而幫助學生實現素養提升。(一)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師德素養。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師須修煉出“善利萬物”的能力和境界,有避高趨下的謙遜,有奔流到海的追求,有剛柔相濟的能力,有海納百川的大度,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更有洗滌污淖的本領,方能以“齊心、堅忍、包容、潤物、靈活、溝通”為宗旨,引導學生感受文化、在文化中生活,融于文化、過有文化的生活。師生共同在文化的濡染中形成文化,在道德的慣習中形成道德,如此才能為培養“德技雙馨”的高素質勞動者打下基礎。(二)努力走向雙師,提升專業素養。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師須有自己的個性,并以自己的個性帶動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須樹立縱橫交錯的教學理念,即縱向上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近期目標,以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為中期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長期目標,為學生構建適合的德育課堂。橫向上要打破課堂教學的場域,運用專業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乃至區域文化對學生進行多重熏染;樹立全人的理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特征,關注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專業資源融入德育教學,構建有專業特色的德育教學模式,做有專業特色的德育教師;改進教學手段,積極參加課堂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等各種競賽以提升專業技能,并將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學,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學習素養、專業素養等“X”素養的形成;深入分析德育課程的內在聯系,德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德育教學課程與崗位實踐課程之間的界限,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的篩選、側重以及覆蓋問題,多維度、多方向地對已有課程內容重新組織設計,實現課程內容的更新,促進關聯知識的綜合化。密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聯系,加大實踐課程比重,構建符合學生成長特點和社會需求的學科跨界課程,培養學生敏銳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獲取不竭動力,提升科研素養。教科研是教師和教學發展的不竭動力。育人模式下的德育學科要實現“學科教學”向“德育教育”的轉變,以學生個人素養提升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價值觀、職業素養、必備品質、關鍵能力的提升。德育教師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就業需求以及實際狀況,立足學生個人成長及職業發展需求,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如通過模擬情境設置,在體驗中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通過矛盾沖突引入,在對比分析中進行價值澄清;通過活動自主探究,鍛煉學生的個體發展能力,體現德育教學的生動性、鮮活性、針對性、實踐性。在此基礎上,德育教師需要進行深入扎實的研究,結合職業教育特點,緊扣時代脈搏,對教學實踐進行審視和反思,做到由知及文、由綱及人、由術入道,掌握IPQ模式下的育人規律,以師德素養為目標,以專業素養為框架,以科研素養為基礎,達到IPQ模式下德育教師的應然狀態。
參考文獻:
[1]王乃國.IPQ育人模式立足職業素養的個性化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
作者:錢夢緣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
- 下一篇:小學德育教育問題及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