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的形式化與策略

時間:2022-12-09 04:09:01

導語:小學德育的形式化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的形式化與策略

一、小學德育工作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原因

1.校方對德育的不重視。態度決定一切,當前的社會現實讓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學率、學校排名、爭取好的生源,而德育見效慢,且與成績無直接關系,加上家長和社會對此的不重視,因此,很多學校對德育明顯持有一種輕視、忽略的態度。德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道德情感、民族團結精神、尊老愛幼等這類精神層面的目標,因此面對這些目標,教師表現得很無措,不明白具體需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只好學校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對其引不起足夠的重視,甚至直接上成了文化課。作為德育的執行者——教師,對德育目標都不太理解,又如何能做好德育工作呢?2.德育教材脫離實際,不能與時俱進。現在小學低年級使用的教材是《品德與生活》,中高年級使用的教材是《品德與社會》,雖然課程設置的基本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觀,要求品德培養應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學生的發展,實現學生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但是,仔細翻看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內容還多是十年以前的事例,如雷鋒等英雄事例。雷鋒的行為放在當時的環境中實屬理所當然,可是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讓學生去理解雷鋒的行為,他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家長教師平時叮囑的是不能和陌生人說話,電視、網絡討論的是要不要給路邊的乞丐錢?看見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他們會疑惑世上怎么會有雷鋒這樣不求回報的人,雷鋒幫助別人會不會有其他目的?,F在教材忽視了社會發展與文化進步對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與現實的需求脫節,使德育課變成了講空話、灌輸德育理論知識的課堂,不能與學生的思想相結合,不能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導致學生對其不易理解,覺得空洞單調,從而對課堂不感興趣,很難參與進來。另外,學校德育的要求過高且表面化,有些不切合實際。例如,少先隊員之間見面要敬少先隊禮,少先隊員見教師也要敬隊禮,這種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適用,帶有很強的表面性。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師對德育的態度不正確。很多教師認為德育與學生的成績關系不大,花費心思在德育上是浪費時間,而且難有成效。因此,德育課上教師往往隨意安排教學內容。學校通常以各班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的價值,多數家長也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所以一些德育活動往往被私自取消,德育課被無故占用,用來上所謂的“主課”,只有在學校領導檢查時才會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表演”。德育課被文化課占用,已經成了見怪不怪的現象,可以說德育課早已名存實亡。2.教師自身道德素質不達標,不能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應該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理念和行為方式去影響學生,但有些教師平日抽煙、體罰學生、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說臟話,很容易讓學生學會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和語言,加之平日教師的德育工作又不到位,學生很難接受這些德育內容。3.教育方法和手段滯后。學校教育主要以單向灌輸、集體受教的方式進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單純地把學生當做是德育的接受者,不能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使德育的效率變低,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感悟變少。教學手段缺乏創新,很少有教育者會從新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社會實際去研究如何提高德育的時效性,認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其他教師不便插手,即使是自己課堂上發生的事情也不想處理,都交給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由于工作任務繁多,往往會忽視德育工作。

(三)學生方面的原因

學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學生對德育的理解直接影響著德育實施的效果。眾所周知道德教育的見效時間長,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成果,是學生道德素質高在班級里也不能得到教師的表揚和激勵,加上道德素質跟成績的關系不大,學校對道德素質水平也不能進行檢查、評分,反而不少家長和學生還認為這方面做得好會吃虧,因此主觀上都不重視德育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只是被動地應對。在市區幾乎每個小學周一都會有升國旗儀式,升旗時要求唱國歌,進行國旗下演講;敬隊禮時要求站整齊,不能東張西望,不能交頭接耳,但是大多學生卻做不到,總想打鬧、玩耍,所以出現班主任隨時維持紀律,以保持會場的安靜。教師強制性的保持場面的安靜的情況,明顯是在做樣子,學生不了解升旗的意義,礙于教師的威嚴就出現了應付的現象。小學生自身的自制力水平不高,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需要在外力的制約下才能按德育要求約束自己,在學校教師能看見的地方會按要求要求自己,一般情況下,在教師不在的地方就會放松自己。比如,一些學生一出校門,就開始追逐打鬧,臟話連篇;在學校里勞動,如果教師在場,學生會認真地搶著干,教師不在場,學生就會截然相反。所以小學生還不能把德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一種自身素質的自然體現。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不重視。以前家庭承擔著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备改甘呛⒆拥膯⒚衫蠋煛kS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存的壓力增大,都把教育任務基本轉交給了學校、課外輔導班以及一些午托班,還有一些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后就交給了老人,家庭的德育功能就更加弱化了。家長想到的只有孩子的溫飽、安全和學習成績,導致家庭的德育工作幾乎出現了空白,孩子的心理、行為出現了問題得不到正確的處理,學校德育活動延續不到家庭。2.現實的升學壓力。目前因為升學壓力,小學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育、輕德育,重學習成績、輕平時表現的現象。學校片面強調升學率,認為學校的升學率高,在社會上才能有進一步發展,才能有更多更好的生源,才能讓學校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F實的升學壓力讓學校在德育和智育之間壓倒性地選擇了智育,使德育活動變成了象征性的活動。如學校教室里的板報本來是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的一個平臺,但現在板報的內容都是一些作文、古詩等。3.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社會上流行的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道德無用論等不良因素對學校、學生和教師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電視、網絡上報道的負面新聞及每年對高考、中考狀元的吹捧,對學生的影響也極為不利。另一方面,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沖擊,導致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紊亂,進而使得道德教育被邊緣化。

(五)體制的原因

雖然教學大綱上都設定了德育目標,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學目標中要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說明教育部門確實感覺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嘗試做出一些改變。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卻沒有能提出一套完備的、易于操作的、明確的教學方案,也沒有明確的評價制度給予保障。目前的教育體制對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當前一系列的考核中,只有文化課的成績才是硬性指標,對道德修養、思想品德的好壞評價幾乎無從下手;每年三好學生的評比,德育一項幾乎不用考慮,學生只要不犯大錯就行;學習成績好,就可以被認為是好學生,就可以讀名校,上重點班,為教師和學校帶來榮譽,至于團結不團結同學、熱不熱愛勞動,此時都顯得不重要了。因此,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對待德育學校不會投入更多的財力,教師不愿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導致集體漠視思想品德的修養。

二、改變小學德育工作形式化的策略

(一)更新德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

首先,要做好小學德育工作,正確的德育觀念很重要。只有從觀念上正確理解了德育工作,我們才能夠知道應該怎么做,才有動力去做。更新德育觀念應處理好道德教育與尊重個體之間的關系。德育的主體是人,所以,要充分尊重個體的存在,然后,因材施教,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次,德育目標應該實際一點。我們的德育目標存在著標桿過高的問題,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中,許多內容都顯得過于空洞,例如,提出熱愛社會主義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等要求。德育應該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抓起,將品德課與生活、社會緊密結合,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趨向;應以教會學生如何處理社會關系為切入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熱愛同學,讓德育和生活息息相關;然后再延伸到樂于助人,關心集體,熱愛祖國,循序漸進地拓展德育目標。最后,還要讓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德育內容應該具體化,具體到每項活動都能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只有如實地反映生活,學生才會覺得德育的內容是真實可信的,才會選擇去相信教師所講的內容。

(二)建立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德育課程

首先,要確立德育在小學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每個生命階段,道德品格的形式發展和實質發展都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兒童、青少年時期,受神經系統發育和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情緒和情感正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易于形成對某種社會認知的固定傾向。因此,從基礎教育入手,強化德育課程的地位,加強對兒童道德品質的培養,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個體道德人格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德育課程要關注兒童的生存與發展。道德教育應以個體生命為基礎,培養兒童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相處。所以,小學德育課程要突出對兒童的道德情感、道德智慧和道德價值觀的培養,針對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進行教育,培養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養成熱愛生活、誠實守信、樂于學習、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精神。最后,德育課程應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來源于生活。道德教育總是隨著現實的社會生活而不斷發展變化。小學德育一方面應該以兒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道德性問題為切入點;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道德作為一種善的價值觀對生活的引導作用,使兒童能用道德來約束自己,從現實生活出發,讓兒童在生活場景中去感悟道德。

(三)增強整合意識

德育應強調全體教職員工、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道德教育不是某一方的工作,而是全社會共同的工作,所以不應該把德育的責任全部推到學校的身上,道德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共同配合。首先,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它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很強,要求父母在任何時候、場合都要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可按照自己的道德理想模式塑造子女,尤其是對學齡階段的孩子。其次,學校教育是德育的關鍵。學校有固定的教材、教學計劃、教學時間、專門的德育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接受系統的道德認識,整理、消化他們從各個渠道得來的道德行為信息,開展道德判斷、選擇、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最后,社會教育是德育的基本保證。社會風氣會對小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主流媒體的信息傳播??傊浞终J識學校、家庭、社會在小學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呼吁社會各界都要關心和支持小學德育工作,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四)加強教師道德素質的培訓,及時更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成敗的關鍵在教師,這就要求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小學德育教師隊伍,提高德育教師的育人意識,喚起教師道德教育的熱情。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建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比如運用討論法、談話法、對話式教學,讓學生參與班級決策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道德培養形成由外化到內化再到外化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五)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德育評價體系,強調德育的內化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仍然偏重“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智育”,而忽視了“德育”,錄取學生時只看成績,幾乎不管其他方面。尤其是在高考和中招的指揮棒下,德育很難引起各方的重視,所以必須將德育納入評價學生的標準之中。首先,教育部門應該為每位學生建立一個學生德育評價檔案,將學生在校期間的相關行為進行詳細記錄,以此作為升學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次,學校應該成立相關的機構,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嚴格執行下去。當前,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強調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國家主席在一些會議上也再三強調加強“道德修養”,用人“以德為先”,這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王秀鳳工作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