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德育的提高
時間:2022-01-02 03:04:57
導語:淺析小學德育的提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創設良好的班級學習風氣和學生行為準則。小學生的思想和認知還處于懵懂階段,所以學校教育中需要教師給予指點分析和引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正確科學的方式教授學生學習習慣和思想品德,指導學生正確判斷是非對錯。在班級中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奮斗的學風,以瑯瑯上口的口訣兒歌的形式編譯班級行為準則,品德評價標準。形成“趕,幫,超”的學習競爭之風,形成“愛,友,幫”的生活相處之風。
1.2“德育”走進課堂,在課堂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課堂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是小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形式。教師要抓住每次與學生學習交流的機會,科學安排合理設計。不僅是學生在德育課堂上能接受德育教育而且使德育能穿插在各學科教學中。數學、語文、音樂、體育等學科中,教師做個有心人,從知識本身教學發散出德育教育。
2、教師要盡其責,以學生為本位,增強學生的道德本能
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認為,德育是自己全部教學活動和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以“仁、禮為核心”,以“孝”為基礎。因為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以此為借鑒,采用“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立志樂道”指導學生確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找到前進的動力。并在實踐生活學習中教導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以自己的偉大抱負。
2.1開展生動活潑的班級活動,使德育教育富有動態。充分利用學校每周的“班會活動”或者“少先隊小隊活動”,帶領學生實踐德育知識,使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能活得實踐。比如:本班級中有學生生活困難,學習落后。班主任或德育老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手拉手,一起走”的愛心活動。在生活中給予苦難同學關心幫助,最重要的是在學習中指導班干部對苦難學生進行輪流輔導,鍛煉學生形成團結幫助的品德素質。又如:帶領學生一起觀看倫敦奧運會中中國健兒的出色表現,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使學生能學習到刻苦奮斗的學習態度,“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在學生看到祝福與鮮花背后的艱辛付出和對未來的希望和決心。在寒暑假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實際行動中奉獻愛心,培養“尊老敬老”的禮孝作風。
2.2進行自我批評與自我教育,使德育富有靜態。教育的最終結果是使各種知識技能,道德素質能成為學生自主的認知收獲和精神財富。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思維活動富有動態積極性很濃。要使學生能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并主動付諸行動,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笆谥詽O而非魚”使蹣跚學步的兒童能獨立自主地在知識的跑道上飛馳。在每次的道德實踐或品德教育后,帶領學生學會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結合自身的實踐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3、教師要克己內省,以身作則。樹立起德育的“活教材”
荀子認為教師的作用是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國將興,并將尊師而重傅,尊師而重傅,則法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那么教師本身肩負的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培育輸送合格的棟梁之才。對于施教者本身的要求則應當更高,要求教師有傳授知識能力的同時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經驗。
3.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學而不厭”作為教師的為師條件,以“誨人不倦”作為教師的從業道德。教師只有做到終身好學,樂學。重視自身的學習休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在知識施教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能力,新的方法,課堂教學能力才能做到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3.2誨人不倦,愛護學生。教師以教為業也要以教為樂,以耐心說服的方式教育學生,以愛護學生的態度促使學生成才的具體保障。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以寬容,耐心的精神指引學生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3.3以身作則,修己待人。以“以身作則”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教導方式。教師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是學生行為學習的楷模,實例,學生容易跟從模仿。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尤其的德育工作中不僅要有言教還要有身教,言教比身教更為重要。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綜上,小學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做足做全才能是是其他課程能更好能強的有效實施。所以,教師要肩負起責任與義務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符合國家未來需要的的棟梁之子。
本文作者:陳銘銘
- 上一篇:淺析裝表接電在電力營銷的作用
- 下一篇:試議網絡無線傳感器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