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小學德育教材分析
時間:2022-12-03 02:57:33
導語:改革開放40年小學德育教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
改革開放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小學德育教材不可或缺的內容與素材。從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科書《政治》,到如今仍在使用的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科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均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傮w來看,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逐漸升高,即傳統文化內容的“數量”越來越多。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政治》,共計4冊49課時,其中有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8.16%。1988年版的全日制小學試用教材《思想品德》,共計12冊142課時,有1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9.86%。1999年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思想品德》,共有12冊149課時,有24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16.11%。2007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共計12冊155課時,有33個課時涉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占本套教材總課時的比重為21.29%。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依次為8.16%、9.86%、16.11%、21.29%,由此來看,改革開放40年傳統文化內容的“數量”從未減少,而是在不斷地提升,且增長速度明顯。中華文化的主體是“德性文化”,“其重心在用善德引導人們做人處世,不斷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2]。因而,小學德育教材越來越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07年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追根溯源”和第三單元的“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以單元的形式專門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在以往三套教材中是少見的。這兩個單元的7個課時—“吃穿住話古今(一)(二)”“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漢字和書的故事”“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我國的國粹”,旨在教育和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知識,形成文化認同意識與根植于心的家國情懷。
二、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
德育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導學生“復古”,而是將其蘊含的道德知識和價值觀念傳達給學生,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從文化形式、內涵和選材三個維度,可以發現改革開放40年來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的特點與變化。(一)形式上以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以經史子集和寓言神話為主的古典文學文化,有以歷史名人和歷史事件為主的傳統歷史文化,有以建筑繪畫和書法音樂為主的傳統藝術文化,還有以節日慶典和民俗民風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等。通過對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文本分析發現,在表現形式上,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為主。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75.00%為傳統歷史文化,25.00%屬于古典文學文化,而傳統藝術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所占比例為0。在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各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42.86%,傳統藝術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各占7.14%。在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文化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37.50%,傳統歷史文化占58.33%,傳統藝術文化占4.17%,傳統民俗文化為0。在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學占本套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42.11%,傳統歷史文化占34.21%,傳統藝術文化占18.42%,傳統民俗文化占5.26%??傮w來看,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所占比值始終位居前兩位,傳統藝術文化所占比重次之,傳統民俗文化出現最少。(二)內涵上以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為主。德育教材承擔著實施德育課程、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德育教材編寫需要確保其存在“價值屬性”,即讓學生“在德育學習上學有所‘德’”[3]。因此,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并不僅僅是表現形式的表層問題,還涉及實質內涵的深層問題?!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換言之,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推恩求和的社會關愛和仁義禮智的人格修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從實質內涵來看,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為主,社會關愛教育匱乏。在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表現為家國情懷教育與修身向善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則是空白。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戰爭》兩課,通過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英勇反抗的歷史事件,激發其愛家愛國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一課,通過《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明白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啟發學生學會理性思考,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在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占主導地位,家國情懷教育占次要地位,而社會關愛教育僅有一課時有所涉及。如《不說謊話》《專心聽講》分別通過寓言故事與歷史名人故事,向學生傳授做人要誠實守信、做事要認真專注的美好品德。在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是主體,社會關愛教育同樣是空白。如《好兒童要謙讓》《做事有始有終》《時間老人的禮物》等,皆體現了個人修身養性的道德追求。在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中,家國情懷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其次是修身向善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居末。由此發現,在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家國情懷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始終是傳統文化內容的兩種主要知識類型,盡管兩者在比重上存在互有高低的變化特點。(見圖1)(三)選材上以儒家文化和漢族文化思想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是多彩的,意味著其中所蘊藏的德育資源亦是多樣化的。在該文化體系中,學生更容易養成全面的、完整的、兼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在選材上,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以儒家文化精神和漢族文化思想為主,儒家之外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相對較少。無論是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抑或是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選材上傳統文化內容的知識類型通常表現為儒家思想,注重發掘儒家文化精神中蘊含的現代德育價值,以此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廉等良好道德品質。如通過孟子、陳壽、司馬遷、蘇武等人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其道德品質的發展。漢族文化也是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主要知識類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相對較少。如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僅僅從傳統建筑、房屋文化、民俗節日等傳統藝術和傳統民俗方面介紹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方面鮮有涉及。
三、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分布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長期延續發展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從發展歷程來看,大致經歷了上古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戰國文化、秦漢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兩宋文化、遼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等歷史時期??傮w而言,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于先秦、秦漢、唐宋和明清四個歷史時期。197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政治》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主要取自于明清文化時期。如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革命,皆是明清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朝代分布廣,主要涉及春秋戰國文化、秦漢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兩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如刻舟求劍、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蘇武放羊、陳壽撰寫《三國志》、唐朝和尚除妖記、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呈現了從春秋到明朝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1999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漢與北宋時期。如孟子求學、弈秋下棋、孔融讓梨、張儉穿衣、曹沖稱象、林積拾金、包拯執法、韓琦待人、歐陽修虛心學習、談遷寫《國榷》等,大都出自先秦、秦漢、北宋時期的歷史人物故事。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漢、唐宋與明清時期。如孔子、孟子、曾子、扁鵲、屈原等諸子,秦始皇、司馬遷、張衡等秦漢名人,李白、賀知章、李紳、陸游等唐宋詩人,鄭和下西洋、虎門銷煙、洋務運動、等明清事件。如果基于教育階段探析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分布特點,那么,“按照小學1—3年級為低年級、4—6年級為高年級的劃分原則,從1988年版到2007年版三套小學德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小學高年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時在小學低年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兩者之間的比例差在逐步增加”[4]。也即是說,1988年版小學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學低年級,2007年版小學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的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學高年級。
綜上文本探析,大致發現了改革開放40年四套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知識類型和分布特點等基本情況。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總體目標,促進學生美好品德的穩定發展,提出優化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幾點建議:其一,保持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時比重,這是對學生育“德”的重要措施,亦是加強國家認同教育的必要之舉;其二,完善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多元形式,在小學德育教材中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文化的“數量”,提升比重,形成古典文學文化和傳統歷史文化占優勢、傳統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文化為補充的多元化態勢;其三,豐富小學德育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思想內涵,添加更能體現公共精神、公民德性、社會責任的傳統文化內容,增加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文化資源,增添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容,深化學生道德認知;其四,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將不同歷史時期、歷史人物、文化流派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那些具備現代德育價值的文化資源納入德育教材,發揮應有的德育功能。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德育教材是促進個體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增強中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必要方式,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因此,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教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石鷗,石玉.論教科書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97.
[2]牟鐘鑒.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6:156.
[3]檀傳寶.德育教材編寫應當恪守的基本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14(6):35-38.
[4]閆闖,鄭航.小學德育教科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嬗變—以四套人教版小學德育教科書為文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作者:閆闖 黃藝媚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德育隊伍管理實效策略提升
- 下一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