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12-03 03:29:43

導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德育論文

[摘要]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是當前中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取向。語文閱讀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使其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觀照學生的生命發展,使閱讀教學成為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品讀關鍵詞句、關注人物言行、感悟表達方式、巧用合理想象等策略,有效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德育資源;德育滲透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要求在不斷深化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也是我國一直堅持的人才觀。但是在傳統教學中,“人們將教學視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導途徑,這一點似乎是確定無疑的。然而,也許正是在這個毫無疑問的前提下,人們容易將教學視為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而更多地關注對教學的知識性理解,以致教學本身的目的或價值的合理性往往被懸置或擱置一邊了”。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成了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涵

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基礎性課程,其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育人道理,成為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需要教師深入挖掘閱讀文本中的德育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內容,將高深的育人道理淺顯化,使其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感知。在學校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逐步構建體驗式的閱讀教學,令學生在真實地生活情境與以往的生活經驗中理解閱讀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中的道德觀念乃至踐行道德行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在小學階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資源

(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精神文化是民族發展之基,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這也體現在我國的文字與文篇之中。小學語文教材也包含了較多具有人文精神的篇章,喚醒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精神價值的肯定與追求。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單元,通過《有趣的漢字》《我愛你,漢字》兩篇課文,展現出我國漢字的悠久歷史與獨特魅力,漢字從有趣地象形字發展至今,凝聚了歷代祖先的智慧。課文通過講述漢字的演變歷程與有關漢字的歷史故事,令學生感悟漢字的悠久歷史與形成過程,形成珍視人類知識成果的意識。課文中包含著有關漢字的字謎、諧音字、錯別字及書法的內容,充分煥發了學生對漢字的興趣。(二)信息文本中的科學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一些科學探究、科技力量等內容的文本,啟發了學生的科學意識與科學探究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蘊含的深層思想,體味科學技術帶給社會的巨大改變,由此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千年圓夢在今朝》一課,通過講述我國數千年來飛天夢的實現歷程,展現出科學家不懈奮斗的科學探索精神。我國科學家在歷盡失敗之后,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實驗,逐步實現了中華飛天夢。我國自古便有“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飛離地球、邁向太空是世代人民的美好希望與追求。而在過往的時代中,由于缺乏科學技術,飛天始終只是一個夢想。課文中展現的飛天夢的實現,正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之上。勇于探索與科學探究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課文的文字中。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充分意識到飛天由夢想轉化為現實的基石,即科學的力量,由此逐漸培育起學生的科學意識。(三)經典故事中的人生哲理。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敘事類篇章,尤其是經典故事。故事中描繪的情節與人物特征都蘊含著豐富的做人道理,成為學生生活的典范,啟發學生的道德認知。教師在教學時,應抓住經典故事的核心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與規范自己的行為。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尊嚴》一課聚焦于“以誠待人”的單元主題之下,課文充滿豐富的人文內涵,是滲透德育的典型文本。尊嚴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暗線,文中沒有空洞地闡述尊嚴的含義,而是蘊涵在人物的言行之中,課文的故事情節之中。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自尊”并不陌生,而“尊嚴”,尤其是文本所呈現的困境中仍能堅持的這種自愛、自強、自尊卻是接觸較少。因此讓學生從課文的內容展開對尊嚴的思考,對于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學生而言,更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四)自然題材中的環保理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部分的課文包含了環保教育內容。因此,只要我們在教學時,結合生活實際找到最佳結合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認真想,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環保教育滲透于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太陽是大家的》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充滿花和陽光的地球上,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充滿著歡聲笑語,我們的地球是那么的美,我們的家園要靠大家來共同建設。

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品讀關鍵詞句,彰顯教育價值。文字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自然彰顯出作者表情達意、譴詞造句的技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應在指導學生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詞句上下功夫,抓突顯主旨的中心句、濃縮內容的概括句、富有表現力的精彩詞。每一篇課文之所以可以入選我們的教材,都是因為有著一定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價值,而這些在品讀詞句的過程中一定可以發揮作用。(二)關注人物言行,體會核心價值。課文中人物的言行隱含著人物的身份、個性、情感、性格、閱歷以及說話背景等諸多信息,關注人物的言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本、人物的理解,也會在愛憎的感受中培養他們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例如:執教《尊嚴》時,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通過揣摩、品味作者對人物外貌、語言及動作的描寫,感悟人物形象,讀懂什么是尊嚴,樹立自立、自強、自愛的意識,學會尊重別人和尊重自我。關注人物言行,評價人物言行,必然會對自己的為人處世、為事做人進行思索,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在這熏陶感染下建立并形成。(三)感悟表達方法,領略思想情感。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常常通過細節描寫、排比、擬人、想象、夸張等藝術表現手法來表達情感。所以,感悟表達方法也是激活語言文字的有效策略。例如執教《慈母情深》時,對文中排比句“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通過引導學生反復細讀,品味反復出現的“我的母親”,使學生充分體會母親的蒼老、疲憊與辛酸,發現排比這種語言形式之下蘊藏的母愛之偉大,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因而,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悉心地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發現語言之魅力,感受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與情緒,激發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四)巧用合理想象,升華人文精神。放飛想象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心靈震撼,更可以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磁場中凈化心靈,豐富情感,感悟生活。例如,執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奇麗的景色、奇異的民族,文章的描寫是有限的,但是當我們利用文章的描寫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感悟時,德國街頭繁花似錦的景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民族精神會在街頭巷尾的物、景、人中顯現得淋漓盡致。文章所滲透的人文精神不用老師娓娓道來,學生自然在此景、此情中感同身受。巧用合理想象激活了靜止的語言文字,帶領我們走進萬千世界。這是想象賦予人類最獨特的財富,也是學生最大的思維樂園,更是語言文字最大的魔力。

五、反思

時代的進步,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上,教育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小學教育工作者們更應該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因為只有青少年本身的道德思想提高了,才會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才能真正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有所作為的人。因此,對于小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應當與語文課程充分地結合。通過語文這門學科,作為一種手段和媒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是學生道德的引領者,只有巧借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才能夠既實現立德樹人又不偏離語文學科的特點,才能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能使德育之花永結碩果。

參考文獻:

[1]徐繼存,車麗娜.教學理解的意義之維[J].教育研究,2017,(09).

[2][3]車麗娜,徐繼存.學校課程建設的合理性省察[J].課程•教材•教法,2016,(10).

作者:豐麗萍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