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08:46:00

導語:會計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德育分析論文

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品德的決定性因素

王海明(2002)認為,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構成。道德認識是道德行為的指導,是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和首要環節。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不等于想做、做出道德的行為,道德情感才能解決“想做”道德行為,道德意志才能保證“做出”道德行為。

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認識而出現的。人們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通常表現為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或觀念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凡是符合個人所掌握的道德準則或觀念的事和行為,就會產生滿意、愉快、振奮、喜悅等情緒體驗;否則就會產生不滿、厭惡、羞愧、憤怒等情緒體驗。一般認為:需要是引發行為的原動力,但動機論情緒心理學家湯姆金斯的研究成果表明:生理需要本身的信號并不能引發行為,只有通過其放大器——情感的媒介作用才能引發行為;生物的內驅力只有經過情感體系的放大才具有動機作用,需要只有被體驗而轉化為欲望才能引發行為。因此,情感直接引發行為,需要則只是直接引發情感、間接引發行為。推而論之,道德情感是引發道德行為的直接原動力。一個人有了道德情感,則他一定“想做”道德行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因和必要條件,是品德的動力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道德意志是人們在決擇道德行為時的決心和毅力,是個人克服困難而使道德行為從思想確定到實際實現的整個心理過程。一個人如果道德意志強,他就能夠使道德動機克服不道德動機,能夠克服執行道德動機的內外困難,從而做出道德行為。

王海明的品德結構理論給會計德育工作者深刻的啟示:道德知識的傳授是會計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并不必然意味著“想做道德的行為”,更不意味著“做出道德的行為”;強烈的道德情感才能保證“想做道德的行為”,堅定的道德意志才能確?!白龀龅赖碌男袨椤薄K?會計道德教育不應該是簡單地灌輸道德知識,而應該是一個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及鍛煉道德意志的系統工程;同時,由于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品德的決定性因素,因此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是陶冶道德情感。

二、當前高校會計道德課程教育的現狀

當前高校會計學生的道德課程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兩塊。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早在1982年10月,教育部即下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通知》,在1984年又進一步下發《關于高等學校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若干規定》,對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任務、授課內容、教學原則、課程地位、成績考核、師資建設等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此后,在1986年和1987年,國家教委統一要求高校增設“法律基礎”課和“形勢與政策”課。1987年10月,國家教委進一步明確高校設置五門思想教育課程:“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兩門為必修課;“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職業道德”三門課可因校制宜開設。1993年6月,國家教委對有關課程進行改革,將“大學生思想修養”和“人生哲理”兩門課合并調整為“思想道德修養”,作為大學一年級開設的必修課。2005年進一步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規定為3學分。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屬于高校可自行裁奪的課程,在相關高校受重視的程度普遍不高。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要求通常涵蓋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及職業道德三方面,但與之配套的課程體系卻存在重理論與實務培養、輕道德教育的問題。陳祺等(2005)的一次調查研究表明,僅有17.3%的高校會計專業的學生接受過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吳國萍、張智(2007)考察了東北地區13所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發現僅4所院校開設了“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且課程性質全部為選修,平均課時僅為20.5,平均學分僅為1.25。其中3所院校的考核方式為考查,僅1所院校為考試。目前無論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視普遍不夠,在陳祺等(2005)對會計專業670名本??粕?1門專業課程的重要性排名中,財務會計名列第一,而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排名倒數第一。

三、當前高校會計道德教育的主要缺陷

(一)思想品德知識傳授呈弱化趨勢、會計職業道德知識傳授嚴重不足

會計道德教育的首要環節是道德知識的傳授。從提高道德認識的角度來看,高校會計道德課程教育在思想品德知識傳授方面相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知識傳授方面做得要好,但總體而言都有嚴重的不足。十年導致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嚴重失序,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適時地提出在高等學校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并逐步予以規范,這無疑是正確的決策。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導致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革創新。這樣使得高校思想品德知識的傳授也處于不斷變革之中,始終滯后于社會實踐的發展,找不到一個能有效定型的模式。從前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思想品德課程的門數由擴張到調整、合并、縮減的演變軌跡可以看出,思想品德知識的傳授無疑呈弱化趨勢。

高校會計專業會計職業道德知識的傳授如前所述僅是在少數學校開設了相關的選修課,而且往往是與會計法規教育合并為“會計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門課。教學實踐中這門課的重心也往往在“會計法規”,而不在“會計職業道德”。

(二)說教式的道德知識灌輸、忽視道德情感的熏陶

道德知識傳授的不足,會導致學生的道德認識受限,從而對其品德造成負面影響。但這方面的不足還不是當前高校會計道德教育的主要問題。當前高校會計道德教育的突出問題在于它是一種說教式的道德知識灌輸,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二十世紀以科技理性為根本、以科學知識為范型的知識觀,導致道德教育的嚴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觀念化,消解了道德的實踐性;使道德教育技術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高校的德育教學片面地關注道德知識的傳授,把道德完全理解成是一個只具有約束力的規范體系和知識體系,視道德為約束人行為的手段,德育教學成了只見知識不見人、只有物化沒有人化的無人的程序性、模式化勞動,學生被視為可打造的要具,忽視了知識的創造過程與思維方法,不注重師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價值,道德教育庸俗化成了針對具體事務的應該如何做、不可以如何做。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因和必要條件,是品德的動力因素和決定性因素,會計道德教育的核心應該是陶冶道德情感,而不在于簡單的、說教式的道德知識灌輸。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必然會對學生職業品德的形成構成重大的不良影響。

四、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是提高會計德育實效的現實途徑

一些學者呼吁增加會計道德教育的課程門數或課程學時來應對會計德育失效,然而其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都值得商榷:其一,當前大學生普遍課程壓力重,增加這些又該減少什么?其二,增加課程門數和學時雖然有助于傳授更多的道德知識,但若延續以往的德育模式,多大程度上能有助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是否是治本之策?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增加”了事,系統的治理工程應該是教育模式的轉型,以人文教育觀取代科學教育觀,創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圍,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改變會計德育的著力點,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著眼于對學生高尚職業品德的培養。

(一)以人文教育觀取代科學教育觀,創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圍

二十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催生了以科技理性為根本、以科學知識為范型的知識觀,高校教育由此走入了價值誤區:只注重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忽視人文精神的涵養;只強調培養“應用型”或“實用型”人才,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一言以蔽之,高校教育偏離了“以人為本”,陷入“以人為工具”。人文教育觀是指弘揚人性、強調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文教育觀取代科學教育觀并不意味著對科學精神的拋棄,而是要通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來緩解科技發展對人性造成的扭曲,從而培養人格高尚、思維睿智的完整健全的人?;貧w人文教育,要求高校首先要創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要形成教育者和學生都是學校的主體的雙主體教育思想,把師生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師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朋友關系,營造的是一種師生互動的發展機制。回歸人文教育,其次要求高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生命活力,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高校教育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另外還要看到個性發展的社會性和終身性?;貧w人文教育,最后要求高校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健康高尚情感的培養。課程教育應該重視教學的認知目標和情意目標的高度整合,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著師生情感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

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圍是思想品德教育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生存的土壤。沒有適宜的人文氛圍,思想品德教育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種空洞、虛偽的道德說教,甚至可能引發學生的道德逆反心理。此外,濃郁的人文氛圍等同于將道德教育分散至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無形中消減了道德課程教育的壓力。

(二)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著眼于對學生高尚品德的培養

人文精神是在追求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對人的存在進行理性探索中產生的。它以人自身的價值本位或終極意義作為認識和實踐的最高準則和目的,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向往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品德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會計道德教育應該注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不是簡單的道德知識說教。要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會計道德教育必須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每一個細節。在課程內容方面:要讓學生逐漸領悟到:道德是人的本質,也是人的內在需要;必須引導學生思考人的價值和意義、職業的價值和意義、會計職業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學生將來如何通過會計職業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應該與會計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思考會計職業在社會權責結構中的角色定位、會計對于維持社會和諧經濟秩序的重要意義、會計造假對社會和個人的嚴重危害,敦促學生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類使命感自覺肩負起會計職業的責任和義務;應該注重關照會計人員的個人需要,關懷其內心世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各種道德困境,讓學生思考如何在道德困境中作出道德行為選擇,以加深其道德情感體驗,磨練其道德意志。在課程手段方面,要變革教學方法,由強制性單向灌輸轉向雙向的平等對話。要注重情感教學,教師要以情施教,學生要由情生情,最后要達到師生情感交融。要以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為主,注重師生互動,大力提倡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體意識,加強道德情感的體驗。

結束語

高校會計德育不能囿于道德認識的狹窄范疇,應以品德結構理論為指導,在適度進行道德知識傳授的基礎上,著重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科學教育觀必然導致說教式的道德知識灌輸;以人文教育觀取代科學教育觀,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這才是提高會計德育實效的現實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2(1):618-628.

[2]羅建平.高等學校思想品德課程建設的歷史沿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2(5):194-197.

[3]吳國萍,張智.關于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標準的探討[J].會計之友,2007(1):89-90.

[4]陳祺,戴蓬軍,馬正凱.會計專業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情況的調查研究[J].財會通訊,2005(9):88-91.

[5]莊艷,高維錫.道德教育的人文省思[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1-22.

[6]任學軍.淺談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學校教育中的修復及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08(3):31.

[7]董嬌妍.情感教學及其三階段論[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2):9-11.

論文關鍵詞】品德結構道德情感人文教育觀人文精神

【論文摘要】會計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及鍛煉道德意志的系統工程;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品德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該系統工程的核心是陶冶道德情感。本文剖析了品德結構,分析了高校會計道德課程教育的現狀,指出其主要缺陷,并提出“以人文教育觀取代科學教育觀、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來提高會計德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