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課程實踐問題研究

時間:2022-04-21 02:48:07

導語:中學德育課程實踐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課程實踐問題研究

一、德育課程主導渠道地位與邊緣化現實的矛盾

《上海市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開宗明義“: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是對中學生比較系統地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基礎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deyulunwen/zhxdylw/201404/570683.html" target="_blank">課程的主導渠道地位反映了課程實施的價值判斷,是主觀上的應然要求。邊緣化現實是課程實施的客觀現象“描述”,是實然的目標實現程度結果,反映的是實際價值呈現。

(一)現狀調查

調查表明,對于中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學科價值,學生、家長與教師、德育工作者的認識程度有一定差異(見表1)。從課程實施的現實情況看,中學思政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已呈現“被邊緣化”的現狀和態勢,表現為:一是學校管理者對課程專業性認可度不高。調查中發現一些學校特別是初中,任課教師相當一部分沒有專業背景。特別是“績效工資改革”以后,一些學校將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勞技等其他學科課時不足的教師安排上思政課,嚴重影響了學科教師整體隊伍質量,忽視了思政課有效的關鍵要素———教師的理論素養準備。二是中學思政課開設情況不容樂觀。調查發現,一些學校特別是某些特定年級,如九年級存在挪用政治課補充考試科目課時的現象,個別高中學校甚至在高三年級不開設思想政治課,顯然,學科在學校中德育主導地位無從談起。三是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同度不高(見表2)。

(二)原因分析

中學思政課教學邊緣化,既不利于教育者即教師、學校、社會、國家實現應然要求,也不利于教育對象即學生通過課程課教學實踐活動的影響形成特定道德品質、思想政治素質。究其原因:1.產生路徑依賴,教師缺少職業認同。中學管理者和思政課教師習慣于依靠升學考試確立學科地位,加之目前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是學生書面考試成績,思政課育人的主導作用未能落實。教師面對“主課”地位不復存在,績效工資收入納入“二線”(除執教高考),有50%的教師在問卷調查中認為:影響思政課地位最主要的因素是目前的“考試招生制度”。2.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專業素養不足以應對。中學思政課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信息,面臨復雜多元的社會思潮、社會價值和社會文化,教師個體根本無法及時更新知識、完善素養,甚至自己對現實問題也充滿困惑,很難全面、透徹地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分析,幫助學生理性思考。3.功利的評價制度泯滅了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當前的課堂尤其是高中,深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的思維慣性,教師在處理課堂教學時往往會忽略學科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基本使命。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教師缺乏主動積極的準備和應對,無法滿足廣大中學生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促進個體發展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宣傳性動機與教育性動機的矛盾

中學思政課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另一方面是教育對象個體發展需要的體現。前者在教學目標上體現為宣傳性動機,后者體現為教育性動機。前者強調對思想本身的認同,后者強調人的發展需要。從調查結果看,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差異。

(一)現狀調查

喜歡的主要理由,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能學到知識,提高自己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學習內容貼近現實實際生活,有時代感;促進人格發展。不喜歡的主要理由,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材呈現形式單一、古板;學習內容比較枯燥,充滿“大道理”、說教;學習內容乏味、膚淺、價值不大。調查表明:學生對思政課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而這個標準主要是根據自身成長和發展需要出發,關注個人價值實現和能力的提升。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課程期望值也在相應提高。

(二)原因分析

調研說明,課程教學目標宣傳性動機的呈現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學生關注的教育性動機也未得到滿足,實際上反映了目前在處理這對矛盾過程中,理念與方法的滯后和不適切。1.將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首先,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這不僅是中國政治類學科中所特有的基本底線,也是世界許多國家在教育目的中所貫徹的基本原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政治教育,同時也是個人社會化成長的教育,國家意識的實現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具有雙適應性,將宣傳性動機和教育動機有效統一在為人的成長和認識的提高上服務。再者,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為了人的發展。因此,在教育目標上如果更加關注青少年成長需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直面現實問題,提高學生思考力,實際上也是實現國家根本利益的路徑。2.灌輸式的呈現方式。這不是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灌輸式,而是在教育目的設立本身就是單向性的,這是宣傳性動機的具體表現,宣傳的特點就是直接表達,讓受眾要認同某個觀點?,F在學生所面臨的是信息多元化的社會,他們獲得的信息途徑超乎想象。宣傳性的目標設定未必可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有時甚至會對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3.沒有建立適應青少年的思維體系和話語系統。目前目標設定本質上是成人的思維方式和國家機器的話語系統。但中學思政課教育對象就是針對11歲至18歲的青少年的,他們受自身的年齡、認知水平、生活經歷的局限,不可能具有成年人一樣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這也是為什么有39%的學生覺得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困難主要來自于“原理深奧”,36%的中學生認為困難來自于“概念抽象”。

三、教學內容豐富性加強與科學性弱化的矛盾

教學內容是教育者所意欲傳遞給教學對象的社會科學知識、思想道德品質、政治觀念。它是連接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信息紐帶,是構成教育關系的基本要素,是蘊涵課程教育目的的載體。內容一般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特定的社會和階級所要求、所確定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二是對第一層面內容進行組織、編制的內容。我們可以簡單把第一層面內容視為教材內容,把第二層面內容視為學校、教師實施教學的實際內容。中學思政課教學內容科學性弱化,指的是其內容設計上存在的非科學性因素,包括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的不合理性、知識教學的弱化、邏輯思維的不精確性、學生能力發展的不適應性等。

(一)現狀調查

二期課改之后教材的豐富性大為提升,教學內容由原來的重知識體系向注重學生生活發展,打破了原來的體系格局。但調查表明,教師對于學科科學性弱化的課改趨勢并不適應。教師調查問卷顯示,93.3%的教師認為,“教材需要改進或者應當重新修訂”;93.2%的教師認為,“教材所講的道理及其這些道理的闡述或邏輯論證只有部分具有精確性、透徹性和契合性”;90.5%的教師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的內容只有部分具有真理性、真實性和先進性”。

(二)原因分析

目前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性加強、形式多樣、活潑生動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對學生主體的關注;但另一方面,其科學性的弱化,科學性和專業體系等最基本因素的缺乏,已使其失去一定的學科價值和學科地位。1.課程的強制化實施導致科學性弱化。目前的學校德育教育,盡管方法途徑很多,但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的中學思政課,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強制性,其強調的是教育教學內容的“特定價值”體現,即學生對于課程內容核心價值觀的服從。因此,課程的開展是以強制說服為操作系統的核心,也自然忽視說服教育載體的知識性、科學性等特征。2“.泛德育、泛政治”傾向導致形式與實質脫節。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觀念總是落實于自己的“德”的判斷和行為,是一種能力的反映,而這種能力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以科學的知識、理論學習為前提的。同時課程建立的基礎是科學性、知識性、理論性,這也是學科獨立存在的根本依據和基本保障。中學思政課“泛德育、泛政治”傾向看似熱鬧,但弱化的科學性導致任課教師隊伍理論、專業素養的缺失,導致課程實施的表面化。

四、學校課程管理與學生發展需要的矛盾

學校課程管理就是學校結合實際,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協調學校各類課程的關系,組織教師廣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優化學校課程的結構,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有效地利用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發展需求。設置一定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創造機會給予教師參與開發課程的機會,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但目前中學課程管理往往以考試科目主導,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一)現狀調查

在上海市各“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學生根據興趣自發成立了許多學生社團,如我區新中高級中學的阿卡德米社,得名于柏拉圖在雅典創辦的第一個學園,通過研讀歷史、哲學、美學,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分析與思考。這些與思想政治課等人文、社會學科高度相關的社團的形成,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規劃和自我選擇。這些社團具有以下共性:一是跨越學科界限,既突破了原來基礎課程的分門別類,也突破了思想政治課內部如政治常識、經濟常識、哲學常識等的分類。二是專題重整學科體系,學生自選專題,如:華師大二附中聯合國協會討論“非洲糧食問題“”全球氣候問題”等;阿卡德米社自選“蝴蝶效應”“走出人生的迷宮”等話題,以專題出發重新整合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三是協作發現過程,通過同伴互助,相互協作,共同發現來解決自我預設的目標,發現的過程,活動準備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復合能力訓練,通過活動,學生拓展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在實踐中獲得檢驗和反思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當代學生自我發展意識較強,對思政課有自身訴求,希望能夠在此類學科中獲得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這就向中學德育的課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學校還停留按照規定開足開齊課程階段,甚至有個別學校有擅自減少政治學科課時的現象。受教師本身素質和能力的局限,大部分學校對思政課課程管理相對滯后,重實踐、重體驗的學科特色在現在的固有課程管理構架中無法得到實現。分析其成因:1.以接受性的學習作為獲得知識的唯一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有些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本人,認為只有在課堂聽老師講才是教育,實際上將學生禁錮在“書本世界”中的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脫離,與我們教育的基本任務背道而馳。2.課程管理中學生主體地位并沒有完全得到確立。二期課改通過教材編寫、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正在逐步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課程設置、實踐活動、教師任用、評價方式、課程機構等課程管理要素中,體現學生為主體地位,以學生興趣、愿望、發展為課程管理改革目標的學校,依然十分罕見。其中重要原因有學校為國家事業單位,人員流動相對困難,學校行政管理體制相對保守。行政化的學校管理模式,實際上是讓學生處于了行政組織體系的底層,造成了管理目標和教育目標的相背離。

五、教學手段多樣性與能力培養單一性的矛盾

教學手段是指師生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中學思政課教學手段已從傳統的口頭表達、直觀教具輔助,發展到視聽多媒體運用,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直接連接到課堂上,課堂教學手段大大豐富。而學生的能力培養、發展是多方面的。中學思政課必須關注學生多元能力培養,在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學習、學科實踐活動體驗、思想道德修養等多方面的學習經歷中,培養、鍛煉學生記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溝通、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領導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從而形成優異的思維品質。

(一)現狀調查

有一堂高一經濟常識公開課,課題是《國家的宏觀調控》。課堂教學有圖表、視頻、多媒體,有討論,教師使用的教學手段夠豐富,課堂氣氛頗熱烈,最后形成的結論就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我國宏觀調控手段先進有效,所有教學資源都用來證明這個結論。整個課堂,沒有質疑、沒有反思、沒有批判,教師只知道市場經濟有兩重性(教材有此內容),可能沒想過宏觀調控也有兩重性,學生的思維止步于理解和記憶這樣單一的低層次的思維形式。我們發現: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并沒有改變學生能力培養的單一性和重復性。教師在運用這些課堂手段呈現現象之后,只是讓學生反復在同一層面鍛煉記憶能力、簡單邏輯思維能力、用預設知識和觀點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思維品質訓練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二)原因分析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師自身就是在這樣的體系中培養出來,后期的在職培訓也很少在綜合能力方面有所體現,所以課程教學仍習慣于按固定的基本流程,即先有結論,再有相關結論的信息材料。公開課的示范作用帶動了學科教學形式的豐富,但教學的靈魂———幫助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分析信息、獨立思考、判斷依然缺少。二是學生學習評價方式單一,尋求標準答案的評價方式,束縛了教師教學能動性,也扼殺學生獨立的思想,使師生陷入“背書、背知識點”的低等級思維方式泥潭。三是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和現代信息社會中青少年,目前中學思政課教師學科資訊不足,自身思辨力弱,導致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相對陳舊,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六、思考與建議

(一)總體規劃部署,加強隊伍建設

西方發達國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視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敗壞、家庭崩潰等社會問題,現在各國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們必須借鑒成功的經驗,汲取其教訓,通過整合政治、教育、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各方資源,開展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制定“上海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建設規劃”,依靠頂層設計制定政策,配置資源,明確學科地位,建立反饋激勵機制,從而創造良好的學科發展環境。教師的專業化、職業化素質直接關系著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的效果,也決定著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所以,加強中學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深化中學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和作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奠基人的認識,強化教師在職培訓,幫助其形成堅實的政治、人格、理論和能力素質,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二)關注學生需求,發展道德思維培養道德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既要體現國家意志即公共價值觀教育需要,又要符合青少年個人成長、發展即自我價值觀教育的需求;當務之急是確立與中學生年齡、心理和社會性契合的思政課目標,并根據不同學段細化分層目標,完善課程內容,強化學科內容的生活化表達和呈現,真正實現教育目的的正確性、可實現性、整體性和實踐性。創新學校德育的方法,重視情境創設和價值澄清,幫助學生學會辯證認識、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引導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積極組織課外校外活動,緊貼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幫助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體驗、感悟,使之將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重視資源整合,建設網絡平臺

思想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必須調動、利用、依靠家庭、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等各類資源,通過電影、廣播、網絡等各種的現代化手段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特別是積極引導全社會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網絡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信息獲取途徑、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也深深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世界。對教育而言,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一直不斷地擴大網絡連接、遠程教育和自我學習的可能性;清晰認識互聯網在青少年學習、成長中的作用,開發和建設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公共平臺,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開展教育工作是現代信息社會教育的必然選擇。

作者:袁園工作單位: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