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9-20 06:48:44
導語: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微公益作為一種新公益形式,著手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強調積少成多,在當前社會廣受關注,于中學德育教育也大有裨益。而現階段微公益在中學德育教育中運用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微公益的積極影響,必須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構建積極的網絡平臺、注重微公益實踐、培養中學生公益意識,從而改善中學德育教育現狀。
關鍵詞:微公益;中學德育;網絡;社會實踐
微公益在中學德育教育中的引入,能夠豐富中學德育教育內容、促進中學生公益性質發揮、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一)豐富中學德育教育載體
德育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乎學生成長,且關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具體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心理健康、民主法治等,教育載體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單一,偏重理論,不太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至于不少學生感覺課程枯燥乏味,結果不言而喻。公益對德育教育有著積極影響,比如能夠端正學生三觀、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等。然而,傳統公益在中學德育中的影響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合適的載體,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往往令學生望而生畏。微公益則不同,相比于傳統公益,它的門檻低,對公益的理解范疇更廣,并非一定要有很多成就才算做公益,從微小善事做起,日積月累也能凝成巨大力量。同時,每次公益目標沒有下限限制,容易實現,從內容和目標上體現出了其“微”所在。另外,微公益以網絡為重要平臺,參與和傳播快捷,內容形式豐富多樣,使得中學德育網絡不斷完善。
(二)完善學生自我品質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期,是祖國的未來,但心理尚不成熟,三觀還不穩定,需要予以正確引導,以免誤入歧途。德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當前浮躁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學生很可能會被外界各種誘惑所迷惑,從而出現太過個人主義、拜金享樂等不健康的現象,這就要通過德育進行約束和指導。微公益作為新世紀的一種新公益形式,對完善學生品質、促進學生成長大有裨益。它更加生活化,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與付出和成就相比,微公益更看重學生的公德心、愛心和公益意識,符合現代思想道德理念。
(三)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傳統的德育教育偏重理論,忽視實踐,以至于學生培養了崇高的社會理想,責任感也很強,卻一直疏于行動,基本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無法將德育應用到實際中去。當前教育很注重實踐教學,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微公益為此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理想教育在我國教育中一直占有著重要地位,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中學生亦是如此,可以卑微,可以崇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微公益是理想教育過渡到社會實踐的橋梁,是德育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途徑,學生參與其中,可以把理想和熱忱通過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微公益更加容易實現,比如“微微螢火蟲”等活動,各中學可以借鑒,無需學生捐獻多少錢財,也無需有太多勞動,只要把用過的課本或者閑散書籍捐贈出去即可,就能幫助到貧困地區兒童。另外,經常參與微公益,遇到各種難題,有利于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
二、微公益在中學德育教育中運用存在的不足
盡管微公益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認可,但是在中學德育教育中的運用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微公益理解不夠深刻、參與微公益不夠合理以及缺少微公益生存環境。
(一)認知不夠深刻全面
在微博、微信流行的時代,中學生對“微公益”一詞并不陌生,但多數只是聽聞知曉,認知理解較淺。以中學生的年齡階段,抽象能力有所增強,但對于具體的概念理解相對較弱,有些學生仍舊認為只有捐錢捐物,做出一番作為才算做公益,也有學生認為微公益參與難度較大。其實,正如前面所說,微公益的內容、目標都很微小,形式更加多樣,中學生對其認識較為狹隘。比如,有些無意之舉也可歸于微公益,學生卻會覺得并未真正參與過,說明其對微公益的理解不夠深刻。再者,大部分中學生對微公益的認知都是自主意識,完全按照自己所想去理解,甚至不乏道聽途說的可能性,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知道這個詞匯,遠比去專業公益網站了解的幾率大,這就難免會出現認知偏頗,或出現理解錯誤,若不及時糾正,可能會在德育教育和社會實踐中產生負面作用,比如逼捐、道德綁架等現象。
(二)參與較少或太盲目
一方面,中學生還不成熟;另一方面,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這會使得他們情緒波動較大,容易被外界影響,或被情緒左右。就關注度而言,中學生主動且長期關注微公益的比例較低,大多是被動關注,可能是應付老師,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實際參與者也不多,網絡真假難辨,傳統公益誠信較差,中學生即便在網上看到相關信息,往往也會產生懷疑,認為其不可信。微公益的內容涉及范圍很廣,但中學生所接觸到的較少,加上認知偏差,很多微公益活動都不會主動去參與。以扶貧公益活動為例,中學生會覺得扶貧太過高遠,是政府和社會的職責,自身能力不夠,導致參與較少。而即便在常見的環保類微公益活動中,也有少數學生因為懶惰、情緒變化等原因而躲避。另外,中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目的不同。有些學生是認知正確而且熱情高漲,有些學生則是缺乏主見而隨大眾,有些則是教師家長引導。中學生的熱情容易冷卻,對微公益的關注和參與在持久度上較差。這些都會影響到德育結果,如果目的不純,或者參與不足,便無法將德育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整體環境還需優化
學生在認知理解上的偏差,與學校和教師有著莫大關系。學校重視德育,但教育模式陳舊,缺乏創新,未能意識到微公益對德育的積極意義,因此宣傳不足,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少。教師亦然,具體教學方法雖有創新,但缺乏合適的實踐載體,單純的舉例說明會使德育教學與實踐脫離。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敏感善變,通過微公益可令其近距離接觸社會,能在實踐活動中身體力行,是今后人生的財富,但如果沒有科學的教育流程和正確的引導,光憑學生自身能力,效果甚微。另外,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但現實中不乏某些人打著微公益的幌子騙財,大環境的制度不完善,學生做微公益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助紂為虐。
三、完善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教育的影響
針對現階段微公益在中學德育教育中運用存在不足,必須從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微公益意識、利用網絡平臺等方面入手,增強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有著積極意義,為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德育教育發展,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首先必須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到社會,小到校園。因為學生的時間多在校園,所以在此主要談論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領導、教師都應重視微公益和德育間的關系,并合理利用微公益這一形式,令其為德育教學服務。把微公益納入德育教育范疇,將其變為一項不容忽視的管理工作。新的校園文化要體現出公益精神,以圖書閱讀為例,某些中學沒有圖書館,如何提高閱讀量成了難題。學校不妨成立“學生圖書室”,一部分圖書雜志由學校負責,另一部分則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家中閑散書籍推薦到“學生圖書室”,與同學分享。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選拔學生助手,不斷完善借閱流程,激發全體師生的主動性,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教師應發揮自身作用,做好引導工作。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除了傳授知識,還要教育學生成長做人,所以教師必須端正態度,給學生樹立榜樣,主動參與公益活動,深化對微公益的理解,并引導學生參與。
(二)培養學生公益意識
從教育角度來看,素質教育以生本理念為指導,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其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德育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都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將所學知識內化,并運用于實際生活。參與微公益也是如此,不論關注還是參與,都需要學生變得自主,有自己的想法,而并非處處依靠別人提醒。所以,學校要轉變教育理念,強學生公益意識,突出其在微公益中的主體性,變被動為主動。只有如此,才會長久關注,經常參與,直至成為習慣。再者,學生也是社會的組成,是一個社會主體,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F代中學德育教育很重視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為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體,盡量提供足夠的資源,幫助學生接受正規教育,對微公益有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微公益與社會現狀、國計民生密切相關,學生參與微公益,不僅僅是在行善,也是在關注時事,在盡自己的責任。因此,教師可在德育課程中播放公益廣告,或播放優秀影片,令學生對微公益產生好感,并從中感悟德育知識。
(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微公益的組織運作主要有線下、線上兩種模式,后者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網絡在現代社會不可或缺,其豐富多樣的形式、獲取信息的快捷渠道為微公益傳播創造了優越條件。騰訊是國內第一個設立公益慈善基金的互聯網企業,在其帶領和激勵下,相繼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益網站出現,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微公益前景非常廣闊,運作更為方便。微博、微信是應用較多的網絡工具,青少年是最大受眾群體,比如微博的“免費午餐”“大愛清塵”,微信的眾籌等公益形式,傳播范圍極廣。學校也可在官網上增設微公益欄目,宣傳相關活動,幫助學生解難答疑。同時,與家長溝通,建立微公益群,共同引導學生關注并主動參與微公益活動。須注意的是,網絡安全非常關鍵,引導學生積極向上,莫被網絡輿論及虛假信息迷惑,屏蔽打擊不文明網站。
(四)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屬于線下公益,對應的是德育教學的實踐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僅在網絡上關注遠遠不夠,還應注重現實參與,在實踐中感受微公益理念的品德熏陶和道德感化。學校組織的微公益活動最為常見,多以班級為單位,比如到小區內宣傳微公益、去敬老院慰問老人,或者布置體貼父母的家庭任務,活動并無難度,只要有心都能完成,正體現了“微”之所在。如某中學在感恩節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微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為環衛工人獻愛心,一個鞠躬,幾句問候,都是德育的有效體現。此外,學校往往還會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鼓勵中學生邁出校園、走向社會,對提高其道德修養和實踐能力都有幫助。四、結語綜上所述,傳統公益的群眾基礎較為薄弱,很多群眾雖有心卻無力,難以培養彼此間的互助意識,長期如此,很可能會造成信任缺失、人際關系冷漠?;ヂ摼W的發展使此局面有所改變,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擔任主角,比如微公益的出現,降低了公益門檻,普通人也能參與。微公益對中學德育也有著很大影響,進而關系到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事業發展,現實意義重大。就目前而言,微公益和德育的關系還需做進一步處理,努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微公益對德育教育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宇朝霞,胡瑜.微公益:學校德育的新途徑[J].中國德育,2017(1):20-23.
[2]王麗君.針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公益廣告傳播渠道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0):55.
[3]苗晨陽.公益廣告對青少年道德的積極影響[J].新課程研究,2017(3):123-125.
[4]郭南.微公益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5]戴微.公益社團對學校道德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影響——基于高淳中專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個案[J].成才之路,2014(13):24.
[6]趙娜.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德育功能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徐煥煥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背景下對德育工作思考分析
- 下一篇:信息化社會德育教育的內涵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