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

時間:2022-07-16 09:48:16

導語:淺談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

摘要:在了解新媒體的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中德育工作的影響的分析,試圖探索解決中學德育工作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中學;德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了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ヂ摼W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當代的中學生,這一群處于青春迷茫期的“祖國花朵”們正值好奇心強的年紀,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但是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海量信息無法很好地辨別,極易受新媒體中負面消息的沖擊。如何應對新媒體背景下中學德育的機遇和挑戰,是教育工作者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

(一)新媒體的概念。要了解新媒體是什么,就要知道與新媒體相對的“舊媒體”的概念。說起舊媒體,大家可能不陌生,我們平時看的書籍、報刊等就是“舊媒體”?!芭f媒體”的存在形式是靜態的,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新媒體,則是以動態的形式存在,并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比如,手機微信可以隨時接收朋友的短信,家里的數字電視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電影。最早提出“新媒體”這個概念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高爾德馬克,他在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的商品計劃書中,將“電子錄像”稱為“新媒體”,“新媒體”的概念由此而生。其實,如果從媒介發展的歷史角度看,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會導致“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都是依托著新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當前新媒體主要是包括三種類型: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媒體。(二)新媒體的特點。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在于受眾者無法傳播信息,只能選擇別人所給的信息,也只能在所給信息這個有局限的范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更不能說可以與這個信息者進行互動和其他信息接受者互動。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情況就改善了很多,信息的者可以和信息的接受者進行雙向互動,信息受眾者之間也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互動。比如,發送一條微博信息時,好友、甚至于一些陌生人都可以在微博底下通過留言評論、轉發或者點贊進行互動。新媒體的包容性體現在它的受眾群體非常廣,既有社會名人,也有普通老百姓。在新媒體這個領域內,我們可以看到,普通群眾占了話語權的絕大部分。每一個人在新媒體時代都有自己的空間,都可以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抒發情感、表達自己、提出建議、發表評論等。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便捷性的特點。傳統媒體的信息到信息反饋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比如,買一份報紙,從信息的到讀者購買再到讀者將反饋信息通過書信的方式寄到報社,是比較周轉的。而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受眾者從信息的接受到信息的反饋幾乎可以同時完成,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除了及時性,新媒體還具有便捷性。如今在網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搜不到的內容;而且網絡幾乎達到全覆蓋,只要手中有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信息。新媒體具有非大眾化和直觀性的特點。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是極具特點的,是非大眾化的。比如,中學生大部分人都喜歡騰訊QQ空間,每個人的QQ空間界面都是不一樣的,極具個人特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聊天氣泡、主題背景、字體風格、掛件類型等。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搭建自己的網絡平臺,而且還可以選擇自己空間的開放權限。除此之外,新媒體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App,瀏覽自己想要的信息。除了非大眾性,新媒體所具有的直觀性指的是新媒體可以將自己所獲得信息用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大家。比如,中學生的課堂上,教師非常喜歡用PPT授課。因為PPT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圖片、播放一段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

二、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積極影響。1.新媒體給中學德育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媒體的發展豐富了中學德育的方法。傳統的德育課堂主要是采用灌輸式方法,這種方式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缺少生機活力,經常出現老師在講臺上講的唾沫橫飛,學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情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中學德育的方法也會帶來改變。在現在的課堂上,老師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提前錄制的微課、網絡視頻來給學生講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德育的教學效果。新媒體的發展豐富了中學德育的內容。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中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接觸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同時,中學生對中學德育的信息要求也會越來越趨于多元化,而傳統德育無法滿足中學生這一需求。而新媒體的發展,比如出現的一些教育軟件、社交軟件等都可以成為德育的載體,學生可以從這些載體上獲得德育的信息,從而彌補傳統德育出現的信息量不足的問題。2.新媒體給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新媒體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網絡就像一個龐大的知識儲存庫,學生能在這一平臺上獲得知識,比如中小學學科網、百度文庫等。這些學習平臺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網上,普通受眾可以發聲。中學生在瀏覽這方面信息時,應主動思考辨別,從而在一定的角度上提高自己的辨別和判斷能力。新媒體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社會感。通過一些社交軟件,中學生可以和各色各樣的人聊天,其中肯定會包括一些除校園以外的人員。通過與這些人的交流,學生就會對社會、對他人有一定的了解。中學生除了喜歡玩QQ,也有一部分人喜歡“刷微博”。比如,在微博的熱搜欄目中,每天都會有實時更新的熱點問題。在微博的熱點搜索中,除了話題榜、同城榜之外,還有又紅又專的“新時代熱點。”。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可以即時了解社會上發生的一些時事熱點,了解同城每天發生的新鮮事,增強學生的社會感。(二)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消極影響。1.新媒體給中學德育帶來的挑戰新媒體的發展讓德育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五花八門,導致學生思想受到影響并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每個人在這個領域都可以暢所欲言,發表的不同言論蘊藏著不同的“三觀”,這些難免會對中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新媒體的發展會逐漸打破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絕對權威。在傳統媒體下,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比較單一,而新媒體的發展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信息資源,所以他們并不會只是簡單地聽從老師的觀點。老師也慢慢從一個主導的角色變為引導的角色。新媒體的發展會增加中學德育的管理難度。學生接觸到的外界訊息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部分學生能去主動辨別,吸收健康有益的信息,排除消極的影響;但是有的學生在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時,如色情、暴力等,不但不能去辨別,可能還會去模仿這些行為。比如,模仿別人炫富,甚至有些未成年人為了博人眼球在某視頻App上模仿“未成年人網紅媽媽”。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讓這些無法對網絡信息進行自主鑒別的學生成了校園中不穩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學校對學生德育工作的管理難度。2.新媒體給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帶來的挑戰。新媒體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學習、生活的正常規律。隨著智能手機在中學生群體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他們除了正常的學習時間,剩余的時間大部分是花在了手機上,甚至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在正常學習時間還會玩手機。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打亂學習節奏、降低了學習效率。有些中學生喜歡玩游戲,這種游戲只要有智能手機就可以下載,所以他們會把大量時間浪費在玩游戲上。在我接觸的一些中學生里面,有些人為了玩游戲、聊天,晚上基本是在凌晨兩點左右睡覺,第二天六點半醒來還要趕到學校上課。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作息規律,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新媒體的發展使學生心理問題更加突出。網絡平臺給中學生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交往方式,大量學生會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有些學生在網上的形象與在現實中的形象截然相反。過分沉迷于網絡世界,會慢慢養成不善與人交流,孤僻、消沉的性格;在這些“網癮”少男少女中,一旦脫離網絡虛擬世界,他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空虛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新媒體的發展會導致學生的道德認知出現問題。信息的傳播在新媒體中是不會受到約束和限制的。新媒體為中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提供了很多的選擇。中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如此龐大的信息中,他們一旦缺乏辨別能力,就會陷入到迷茫。所以,新媒體的發展,會導致有些學生在道德認知上出現問題。

三、新媒體背景下的中學德育的對策研究

(一)利用網絡、手機媒體創新中學德育的方法。利用網絡媒體創新中學德育的方法??梢詮闹袑W校園網站的建設入手,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許多中學都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這些網站上有很多功能,包括查詢成績、課程查詢、學生活動、黨建工作,等等。比如,在湖南師大附中的官方網站的首頁就有“附中新聞”,讓學生可以隨時了解到學校的動態訊息;也有“數字校園”,學生可以查看成績,找尋課件資料。尤其在文明校園的專欄中,就有多篇關于學校在德育工作上取得的進展,其中的《創新德育理念,學生能力出眾更有擔當意識》一文中就寫到了附中學子作為志愿者看望老兵、開展愛心義賣、在農村體驗生活等一系列活動。這不僅體現了了附中堅持“立德樹人成大器”的理念,還利用校園網站進一步地教育了學生,做到教育性和功能性的統一。利用手機媒體創新中學德育的方法。大部分的學生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用手機聊天,看新聞,刷微博等。從手機中獲取的信息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學??梢岳檬謾C媒體創新中學德育的方法。充分利用手機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利用手機短信、教育App與學生互動。在傳統的德育課堂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太注重知識傳授的方式,加之學生對說教內容比較抵觸,所以學到了知識,但無法內化,吸收。如今,德育教師們就可以通過手機媒體(如微信、云課堂)與學生討論、交流,進行主題宣傳和教育,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二)建設一支符合新媒體環境的德育教師隊伍。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明確德育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德育工作人員需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需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下保持清醒頭腦,明辨是非,用正確的觀念來引導中學生;德育工作人員還必須擁有完備的知識結構,扎實的本學科知識,也要了解新媒體技術。只有這樣,德育工作者才能在新領域解決好學生的困惑,做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豐富中學德育教師隊伍的構成。隨著傳統德育的方式受到挑戰,傳統的德育教師隊伍不能完全勝任新媒體環境下的德育工作。中學應該重視中學生的網絡德育工作,專門培養一支既懂網絡技術,又懂德育的教師隊伍。讓這支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新媒體這一載體的作用,引導中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輿論、正確獲取網絡信息。(三)全方位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網絡行為。前文提到了網絡空間的拓展,使中學生在網上和現實中呈現出來的樣子完全不同,虛擬的網絡環境會讓中學生可能出現失范行為。所以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培養中學生良好的自制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利用校園宣傳網絡道德,把網絡道德教育成為中學德育的一部分。可以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校報、學校網站等平臺推廣網絡媒體道德。對能夠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反之給予一定的批評。讓網絡道德教育能深入學生的頭腦,走進學生的內心。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網絡行為,中學教師應發揮“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可以公開自己的微博、微信號與學生進行互動,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辨別不良信息,能夠正確使用網絡媒介,在網絡上正能量的信息。在看到一些虛假信息的時候,要教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虛假信息、負面信息所迷惑。端正學習態度,規范網絡行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和中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了解新媒體的含義和特點之后,通過分析新媒體帶來的具體機遇和挑戰,探索出解決新問題的新對策。我們只有對中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才能把中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繼紅.誰是新媒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

[2]封丹.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與機制構建[D].蘇州大學,2012.

[3]李季,賈高見.中學德育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4]杜偉.互聯網+時代中學德育境遇之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85-87.

作者:肖彩燕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