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類節目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09:29:00
導語:話類節目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個性、特點主持人發展《魯豫有約》
【論文摘要】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的電視談話節目已達200多個,其中雖然不乏精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節目卻抓不住觀眾的眼球,拴不住觀眾的心。鳳凰衛視于2002年1月為主持人陳魯豫量身定做了電視訪談節目《魯豫有約》。開放式的、深入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探究被訪者內心深處的感觸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點。節目播出后受到觀眾的普遍喜愛與歡迎,被《時代周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p>
本文試以《魯豫有約》為標桿,簡要分析《魯豫有約》改版前后所面臨的問題,以此為切入點,分別從主持人,嘉賓選擇,談話內容等環節剖析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特點、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我國電視談話節目未來發展的整體方向,為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盡快突破“瓶頸”,步入良性循環的健康之路建言獻策。
引言
關于電視談話節目的研究一直是業界、學界、理論界和公眾的熱門話題之一,在已有的各類文章和研究課題中,無論切入角度還是涉獵層面都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細細數來,有從傳播學、廣播電視學角度研究的,有從語言學、社會學、輿論學角度探討的,還有介紹國外談話節目歷史與現狀的。研究涉及的范圍,遍布理念層面、操作層面、制作層面、風格層面乃至運營層面;研究的深入程度,細化到談話節目的界定、分類、欄目的定位、選題、策劃、主持、嘉賓、現場觀眾等要素,本文試以《魯豫有約》為例,采用橫向對比的研究方法,從主持人,嘉賓選擇,談話內容等方面分析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現狀、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電視談話節目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魯豫有約》是鳳凰衛視中文臺在2002年1月推出的一檔電視談話類節目,由鳳凰衛視的劉春、制片人樊慶元和策劃人阿憶為陳魯豫量身定做。長期以來,鳳凰衛視致力于溝通兩岸四地乃至于整個大中華“文化圈”,其全球化視野堪加稱贊,再加上廣泛的信息采集量和較為寬松的意識形態空間,該節目除在鳳凰衛視外的全國20幾家電視臺播出,收視率始終名列前茅,其中的得與失值得引發我們的熱切關注與冷靜思考。
一、電視談話節目“談”什么
電視談話節目是一種較為特別的電視節目類型,它以面對面、零距離和即興談話(所謂的脫口秀)為主體??陬^語言的趣味性、話題的吸引性、談話的深刻性和對觀眾產生的思考性以及對影視蒙太奇的“排斥性”為其顯著特征,在美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繁榮以及它對大眾的影響已經成為學者們強烈關注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在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歷史雖然不長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態。那么,究竟什么是電視談話節目呢?其內涵與外延又是什么呢?
1、電視談話節目的定義
目前,對于談話節目的定義并沒有一種非常權威的說法,國內大多數的定義都是基于對《實話實說》模式的感性描述。按照傳播學理論的觀點,談話是一種人際口語傳播活動,包含了這種活動的參與者、談話內容和交流方式,而不僅僅是單純的一種信息交流手段的“以交談的方式”。沒有把“交談”和“交談的方式”準確地區分開來是電視談話節目界定混亂的原因之一,這樣就很容易忽視談話節目自己的特點,從而把它與“交談式”的其它節目類型即“談話節目”與“談話因素的節目”混為一談。
張澤群認為,電視談話節目是“談話人(包括特邀嘉賓、現場觀眾),在演播室里就某一問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闡述和討論觀點的節目?!边@一定義突出了節目主持人在現場的“遙控器”角色,但對談話節目的空間限制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電視談話節目完全可以走出“象牙塔”般的演播室,回歸嘉賓真實的生活空間。
北京廣播學院教授吳郁對談話節目下的定義是:“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關人士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展開討論的群言式言論節目?!边@一定義基本上是對現象的描述,顯得過于瑣碎。
筆者認為,電視談話節目是在正常談話狀態下,在一定的空間里,以人際傳播的形式對某一話題進行議論、探討、評說、抒發,借助電視媒介進行的一種大眾傳播活動。主要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①以談話為主要內容
電話談話節目應該以談話為主要內容,或者說電視談話節目是“主要圍繞談話組織起來的”節目,它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之內開始和結束,并且要保持話題的敏感性”。節目的看點就在談話本身,這個要點提醒我們,做好談話節目,著眼點首先要放在如何經營好談話上面,而不是談話以外的其他元素。
②談話是無腳本的
電視談話節目的談話應該是一種無腳本的,帶有即興色彩的談話。這種即興色彩既體現了電視媒體具有的即時傳真功能特色,以一種真正“電視的”形態表現出來電視談話節目獨特的魅力,又適應了觀眾希望通過電視實現社會交流的要求。
③談話是在嚴密設計基礎上的即興發揮
電視談話畢竟是在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任何無主題、散漫式的談話都不應該劃入嚴格意義的電視談話節目的范疇。表面上的即興發揮必須建立在嚴密設計的基礎之上,也就是不能“放任自流”。
④以電視媒介為載體
區別于日常生活中的談話,也區別于廣播談話,電視談話節目以電視媒介為傳播載體,是視聽雙通道信息輸出的一種大眾傳播活動。
2、電視談話節目的本質
電視談話類節目的本質是人際傳播。因為人是構成傳播活動的兩極,所以“傳播是各種各樣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它通過人類生活中最常見,最親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談話,以文學,藝術,社會,人生,情感,命運為話題,以關乎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人文批判為內容,從而啟迪心智,化育情感,幫助人們懷抱精神追求的興味去創造并且享受生活。
二、現代談話節目的特點:以《魯豫有約》為例
1、主持人的明星化
“明星”一詞最早應該源于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據說是華山仙女的名字?!短綇V記》中就有仙女明星“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之說。后來,明星也用來專指金星。因為金星是較亮的星辰之一。后來人們就以“明星”來比喻成績卓越、才華出眾的人。隨著時間的演化,明星被用來稱呼那些在各個領域卓爾不凡的成名或成功人物。就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來說,他們應該說是介于名人與明星之間的一類“特殊人物”。
(1)似明星又非明星
籠統地稱談話節目的主持人為娛樂明星顯然有失偏頗,他們之所以備受矚目,主要因為他們身處電視媒介,而媒體界又的確是個制造明星的搖籃。與其他類型的明星不同,主持人既是電視節目打造出來的,也是觀眾普遍認同的結果。
談話節目經常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頗有些明星效應的味道。例如《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以主持人的名氣帶動節目的收視率,以節目聲譽提升主持人的名聲,兩者相得益彰。以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陳魯豫這樣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成為明星,但是,在觀眾的心目中,他們又的確是不折不扣的明星。
(2)師出名門,才華橫溢
陳魯豫出生在北京一個充滿書卷氣息的家庭,從小對語言非常敏感。1988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英語系國際新聞專業,五年的專業學習,為主持事業打了堅實的基礎。她1991年5月參加中央電視臺青年業余主持人大賽榮獲第一名,由此步入電視領域。1991年-1995年,在中央電視臺主持多種類型的固定欄目以及大型專題節目和玩會。1994年被評為全國最受歡迎十佳主持人。1995年被評為華語電視界金獎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1996年3月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先后主持《鳳凰早班車》《相聚鳳凰臺》。陳魯豫加盟鳳凰衛視以前是中央電視臺旅游節目主持人,鳳凰衛視中文臺擔綱主持的節目有:《音樂無限》《鳳凰早班車》《香港回歸世紀報道----60小時播不?!贰洞靼材韧蹂岫Y直播》即時旁述,《一點兩岸三地談》《VIP會客廳》《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2000年曾被選為“2000年最佳女主持”。
師出名門的陳魯豫誨書不倦,身上洋溢著脫俗的知識女性氣息,她是一個美女主播更是一個才女主持。
(3)年輕化,精英化
年輕化、精英化是現代電視節目主持人,特別是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楊瀾到陳魯豫,從沈冰到許戈輝,從白巖松到胡一虎等等都是年輕面孔。這些所謂學院派的年輕主持人正在成為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隊伍的精英骨干,他們憑借流利的英語展開訪談,其雙語主持風格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信息反饋表明,年輕觀眾占了很大的比重。
2、訪談對象的名人化
《魯豫有約》的訪談對象幾乎覆蓋了各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甚至娛樂。其中,幾乎每個被訪對象在自己的領域內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點人物抑或是名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標桿示范作用。2009年初,李詠擔任主持人的電視談話節目《詠樂匯》也沿襲了這種嘉賓精英化和名人化的創作思路與表現風格,事實證明,卓有成效。
3、內容豐富多彩
(1)嘉賓必須有與眾不同的故事
《魯豫有約》每期節目所采訪的嘉賓都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和特殊感悟。觀眾在分享嘉賓的喜怒哀樂、人生經驗的同時,對人生與社會產生思考與反省。對于《魯豫有約》而言重要的不僅是嘉賓多為名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是有故事的人?!遏斣ビ屑s》在尋求公眾話語和個人話語之間的共鳴點,提供了個人心理需求社會思想的輔助以及個人窺視他人心里秘密心態的平臺。
(2)話題選擇的特殊性與敏感性
《魯豫有約》對于邊緣另類人群、見證歷史的焦點人物、失意英雄等類別話題的選擇使其顯得與眾不同。例如,在《拉拉的故事》里,魯豫請來了生活在重慶的一些女同性戀者。同性戀作為社會的敏感話題,尤其是女同性戀這樣一個弱勢群體,通過電視談話節目的表達形式進行溝通、傾訴與探討,面對面的交流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改版后的《魯豫有約》更是拓寬了話題選擇的范圍,加大了對當下熱點問題和焦點新聞的關注度,如針對風靡一時的選秀節目而推出的“選秀故事”;關注整容的“我為整容狂”。以及之前節目中的“人體模特”和“胖美人旋風”等等,這些緊貼人們日常生活熱點的話題受到觀眾的歡迎也就盡在情理之中了。
三、由《魯豫有約》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策略
1、《魯豫有約》改版前后對比
(1)表現形式與播出方式的多樣化
魯豫曾說過,要把自己的談話節目打造成中國的《奧普拉秀》,這在《魯豫有約》2005年改版之后應該說初現端倪。
例如,節目播出量從周播改為日播,由原來單一在鳳凰衛視播出到在鳳凰衛視與全國28家城市電視臺共同播出。
節目形態上,從一對一主持人走出去式的專訪到把講述對象請進演播室的談話;“周末版”《魯豫有約》沒有固定的演播室,沒有現場觀眾,由魯豫和嘉賓一對一的談話;“日播版”《魯豫有約》則把談話改在1200平米的演播廳進行,現場觀眾達300多人。
(2)節目內容的多元立體化
改版前《魯豫有約》尋找、接觸、訪問的是一個個過去在歷史時期站在風口浪尖的焦點人物、失意英雄、邊緣人群或經歷重大變故的人。在眾多的談話節目中,《魯豫有約》就是憑著這一點脫穎而出的;改版后《魯豫有約》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更像身邊的家長禮短,但這種家長禮短中又透著很多文化、社會、道德的信息。這種基于改成日播的談話節目而擴大題材的考慮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檔有著比較高的文化品味的欄目的這種低姿態,這不能不說是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的一種悲哀。
(3)節目制作機制的市場化
改成“日播版”后的《魯豫有約》由專門成立的能量影視傳播公司制作發行,這是鳳凰衛視第一次轉換節目制作體制?!遏斣ビ屑s》節目的廣告不再由鳳凰衛視廣告部統一銷售、播出和管理,改為欄目組自己與贊助商、廣告商聯系取得冠名,欄目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制播分離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透過《魯豫有約》改版的前生今世,我們可以感受到一檔優秀的電視談話欄目生存發展的背后的艱辛與無奈,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其在追求品牌化、知名度、公信力和美譽度等方面的兩難境地。
2、節目本身所具有的發展優勢
(1)采訪風格
主持人是最容易被識別的欄目標志,也是觀眾依賴性很強的節目元素。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提到陳魯豫時這樣說道:“為何嘉賓面對魯豫時總能夠敞開心扉,侃侃而談?原因有三,一個是她準確的提問,提問是記者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第二個是及時真摯的感嘆,魯豫把握的都很準確;第三個就是她的溫和的聆聽?!棒斣ピ诓稍L過程中,善于用一種體貼、溫柔的態度撥動嘉賓的心弦?!北热缭凇丁吧衿娼叹殹瘪R俊仁》這期節目中,魯豫從對馬俊仁對弟子的感情出發,簡單的說了一句“你覺得都是小孩”,觸動了嘉賓的心弦,馬俊仁言不由衷地說出了堆積多年的心里話。
“鄰家女孩般”“謙和的傾聽”是魯豫在做《魯豫有約》這檔談話節目時為自己打造出來的個性化標簽?,F在已經進而成為魯豫個人的形象化標簽了,觀眾提到知名主持人陳魯豫就會產生的“品牌聯想”。魯豫獨特的采訪風格是《魯豫有約》與其他電視談話節目最大的“差異化”,也是該節目的一個特殊看點。
(2)溝通技巧
人格化傳播的特定形式要求主持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時,沖破大眾媒介所造成的受眾情感障礙,營造一個充滿親近感和人情味的傳播環境。人們在面對攝像機時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況下放松自然的進行溝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許還要刻意地維護自身的形象,這些都會使他們在表述觀點時詞不達意或避重就輕。魯豫就努力營造“很寬松很真實,沒有被侵犯的氛圍?!北热缭隰斣ゲ稍L現代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志老人時是這樣開頭的:“來,梅老您坐在這兒,我們打擾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中午都要睡一會兒???”一個令被訪者很和諧的談話就此開始了。梅老說:“不要緊的,我恐怕配合不好?!弊匀欢坏匾肓藝@梅志老人寫的《胡風傳》和《我陪胡風坐牢》這兩本書的回憶之中。
(3)“講故事”的方法
李德來(光線傳媒副總裁)談《魯豫有約》時說道:“在國內的談話節目中,《魯豫有約》是唯一的可以消除所有嘉賓在這個欄目里不同身份的,有一些欄目專門是明星,有的專門是平民,但是在《魯豫有約》這個欄目里,包容度是非常大的,是一個全民訪談的節目。”為什么《魯豫有約》節目能有這么大的包容度呢?筆者認為這完全歸功于當初欄目內容定位時時提出的口號---“說出你的故事”。
“說故事”保證了選題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人人身上都有故事,陳魯豫曾說過:“說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原則上是一個曾經大起大落、身上有故事的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能給人以啟迪?!迸袛嗉s請嘉賓的標準是“故事”而不是“身份”,這讓《魯豫有約》的題材真正達到了“用之不竭”的程度。
3、改版后所面臨的問題
(1)日播的節目量----節目制作面臨巨大的壓力
周播的節目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每一次的制作,改成日播節目之后,為了趕湊備播的節目量,往往會拉長一個選題的播出時間,制作成上下甚至是上中下集的形式,如對張惠妹、周華健、張學友等娛樂明星的采訪??紤]到明星效應本身的吸引力,制作成了三期節目播出,精彩部分相對就不會特別突出,節奏也會稍顯拖沓。
(2)播出平臺大制約相對也大
話題對于一個談話節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崔永元把困擾《實話實說》話題最大的問題歸結為“禁區”,他說:“我們有很多宣傳的禁區,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困擾。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沒法談。”《魯豫有約》之所以能很快地在眾多談話節目中吸引觀眾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鳳凰衛視海外媒體的話語空間優勢,讓觀眾在節目中看到了大量央視大臺里看不到的人物,但由于節目現在的播出范圍擴展到了全國20多家省級城市電視臺,話題的選擇上很難打出能吸引人的“擦邊球”了。
(3)制播分離---盈利成為根本前提
制播分離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自籌資金制作節目和維持整個節目組健康運轉,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將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頭等大事。
四、電視談話節目發展之我見
我國電視談話節目興起時間不長,但是發展勢頭迅猛。雖然不乏精品佳作,但就整體情況而言,的確存在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展望電視談話類節目的發展前景,巨大潛力尚待開發,在話題設置的廣度、交流探討的深度以及狀態過程展示的現場真實程度等方面亟待改進語提高。一言以蔽之,電視談話節目要想保持暢銷的良好勢頭,除了找準話題,深挖內涵和節目包裝之外,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節目的品位,保持節目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不敗之勢。
1、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話題選擇比較拘謹和狹窄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談話節目選題不太敢過多地涉及一些所謂的敏感話題,雖然大多數電視臺都遵循“三貼近”的選題準則,但是,這種貼近卻與觀眾的內心期待存在較大差距。例如,某位公民在轉讓火車票的時候,多加了27元的成本費,被鐵路警方以非法倒賣有價證卷起訴,這位公民大惑不解,當庭質問法官,火車站售票處辦理退票收取20%的手續費算不算倒票行為?我們的電視談話節目一旦遭遇此類選題的時候就會變得十分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
(2)參與電視談話節目錄制的人不愿或者不敢說真話
嘉賓、觀眾乃至主持人不敢說真話,顧忌太多,生怕招惹麻煩。比起《魯豫有約》的寬松環境,我們的主持人、嘉賓包括現場觀眾普遍覺得缺乏必要的話語空間,總覺得有一股無形的繩索捆綁著思維與表達。說到底,這是中國人普遍認同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所謂處事哲學在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樣是關于火車票的案例,在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第一時間》的“馬賓讀報”得到了較好的表現,其他談話節目對此卻噤若寒蟬,無人問津。
(3)高舉個性化的旗號,大行雷同化臉譜化之風
在電視節目創作領域,適度的模仿與借鑒無可厚非,尤其是本土化式的模仿也不乏成功的范例(比如《快樂大本營》、《非常6+1》)。但是,在信息時代,看電視似乎已經演變成人們的一種無意識行為,觀眾不停的換臺,其間隔只有3到5秒鐘。加上電視頻道繁多,電視節目娛樂化、感官化傾向養成了受眾的浮躁心理,在這種情形下對電視談話節目的要求無疑更高了。由此個性化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和應對策略。遺憾的是,克隆、模仿之風葉悄然而起,主要表現在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選題雷同、手法相似,就連場景的布置也近乎一致,如此,何以吸引觀眾的眼球?又如何不讓觀眾大倒胃口?
那么,我們的電視談話節目如何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迎接各個方面的挑戰,從而使自己立于不敗地進而步入良性發展之路呢?筆者經過認真調研,縝密思考,特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1、全面提升主持人涵養,逐步推行主持人負責制
主持人一方面是節目的組織者,同時又是一個欄目的形象代表。不夸張地說,主持人就是欄目的核心和靈魂。從目前情況來看,主持人整體水平不高,非常成熟的主持人更是鳳毛麟角,這既有主持人的問題,也有主持人的發揮空間特別是用人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主持人沒有魅力,談話的魅力自然就受到影響。一個好的主持人需要有較強的現場把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親和力,特別是對所談論或要進行的節目有一個比較深入的認識。遺憾的是,有些談話節目主持人,對話題既無了解又無體驗更無熱情。傾聽別人的談話,要么聽不見、聽不進,要么就是聽不懂。總之,一個好的主持人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不僅要真誠、睿智,而且還要有幽默感、同情心。實際上現在不管國內還是國外,出色的主持人往往都在這幾個方面有比較突出的表現。我認為,主持人必須是一個“親切、親近、親和”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個有知識有涵養的人。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逐步推行主持人負責制才會落到實處,《魯豫有約》的主持人陳魯豫等優秀分子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樣板。
2、推進欄目個性化進程,打造風格鮮明、個性突出的品牌欄目
一個高收視率的欄目必定是風格鮮明、個性突出的。欄目的個性是綜合性的,是完成后的印象。具體操作應該是在策劃時就定下基調,從選題、報道方式、鏡頭畫面到主持人的外形、學識、氣質都應考慮周全,使它們協調一致。成功的結果總是欄目與名記者、主持相得益彰。在此,林木定位至關緊要。欄目的定位與欄目的個性化有密切的聯系。一般而言,欄目的定位有兩類,一類是欄目受眾定位,另一類是根據選題范圍定位??v觀我國成功的電視欄目,其實現欄目個性化的途徑不外是:以內容制勝的,例如《今日說法》;以欄目選題的獨特角度而取勝的,例如《對話》《面對面》。惟其個性突出、風格鮮明才有可能打造出令人百看不厭的品牌欄目。(央視的《藝術人生》《焦點訪談》等就是知名欄目、品牌欄目)
3、實行制播分離,引入競爭機制,增強生存和發展能力
目前,電視市場呈現的是一個不等邊多角形的形態,節目制作與播出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此,深圳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徐奔奔認為:“‘造船’不如‘買船’?!惫P者也認為,電視節目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場應該是一種不容逆轉的趨勢。為了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采取全社會辦電視的作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確切地說就是采用制播分離的生產模式,打破原有的電視臺壟斷節目制作與播出的格局,形成一種以質量求生存與發展的競爭局面,把電視節目作為產品推向市場。當然,分工必須十分明確,電視臺把握輿論導向關口,甚至初步確定選題方向,影視節目制作公司按需供貨。同時也可以采取由節目制作機構依據市場需求,也就是觀眾的收視需求,自行確定節目式樣和內容,電視節目播出機構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購買。如此,通過良性競爭產生的節目就一定會更加接近社會、貼近生活、親近觀眾,也才能產生更加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結語
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為不同觀點、多種聲音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公共話語平臺,既是中國電視節目體制與理念革新的產物,也是中國社會走向開放和民主的證明。電視談話節目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傳遞著出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感受與思考,記錄著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與話語的流變,同時在這種變化過程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筆者認為,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相對于國外電視談話節目占到其電視節目播出總量的40%,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競爭必定會更加激烈,這就要求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者們必須要解放思想,轉換觀念,與時俱進,科學決策,果敢行動,把此種節目類型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經過不懈努力,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筆者對此堅信不疑。
為了盡可能多的獲得第一手資料,筆者認真觀看了大量談話節目,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與理論著作。由于水平有限,對一些問題的認識,特別是從理論高度層面的理解尚顯粗淺,不足和偏頗在所難免,懇請老師指正。
參考文獻
張澤群《脫口而出—淺談電視談話節目》1996年5月17—19
王怡林《脫口成“秀”》2006年1月
曹牧星《對訪談類電視新聞節目的一點思考》2006年第05期
王錚《解讀<藝術人生>》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P21-22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苗《解讀電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潘知常孔德明《從電視敘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王婷《電視談話節目創作散論》中國經濟出版社
- 上一篇:公司人力資源部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方言節目評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