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視文化中崇高的失落

時間:2022-11-20 04:30:00

導語:現代電視文化中崇高的失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電視文化中崇高的失落

一、電視文化中崇高的失落

歷史上對崇高的論述頗多,成果豐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遷,崇高在當代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駐足電視文化領域,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崇高感的喪失,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如今,大眾文化的興起,精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在影視文化作品方面,“躲避崇高”的現象更是蔚然成風。例如,各種經典名著被翻拍的面目全非,更有甚者是打著“讓經典名著重現熒屏”的旗幟,來搞一些選秀節目,為自己即將拍攝的作品進行炒作,從而吸引社會大眾的眼球,達到贏利的目的,實在是惡俗至極。還有的影視作品是以戲說、正說各種歷史人物成癮,一個康熙大帝,就被戲說出四部曲來。明明是一代明君,卻讓觀眾感覺到這皇帝似乎除了來民間私訪,留下點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之外,就沒其他的事兒做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此外,不知是從何時開始,都市情感倫理劇開始占據電視熒屏。劇情套路大致相似,都喜歡把婚外情作為敘述的主線,演繹一對對夫妻的分分合合。不可否認,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那么影視作品反映現實生活,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這樣不分良莠的大批量“生產”作品,電視作品的質量就很難保證了。并且,在這些影視作品中,是很難尋覓到崇高的身影的。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影視做品也相應的受到感染,不斷追求著自由、解放。但是,大部分的影視創作人員似乎是把這“自由、解放”僅僅理解為是在兩性尺度方面。縱觀國產影視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很少有作品中,是沒有男女演員親密的鏡頭的。似乎缺少了這些“激情戲”,劇就不是完整的作品,電影就無法沖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作品僅僅是給現代人制造出感官刺激,崇高的意蘊,自然是蕩然無存了。

眾所周知,“偶像”一詞是指人們心中崇拜、敬仰之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心中的偶像也隨之變化。到了如今,隨著文化發展的多元化,人們心中的偶像不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戰斗英雄或者科學家,而是些影視劇的演員、流行歌手。近年來,對于這些所謂的明星的追捧已經愈演愈烈,不斷有新聞報出某某人由于盲目追星而做出種種不理智的行為。各大媒體也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增加收視率,炮制出各式選秀節目——“超級女生”、“快樂男聲”……捧出一個又一個所謂的平民偶像。這些偶像既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亦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著實讓人很難將他們與“偉大”、“崇高”聯系在一起。

二、崇高失落有因

我們要說,我國社會的轉型是崇高失落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方針、經濟體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992年,國家提出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一時間實用主義占據了主導。在這個一切都講究實用的時代,沒有比拜物教更值得崇拜的,那個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那種所謂的高尚的人成了傻瓜,只有享樂與刺激才是追求的目標。這一社會轉型,直接影響到電視藝術創作。許多創作者為了盡快迎合大眾需求,得到市場的認同,紛紛向世俗投降。藝術不再是眾人仰望的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就生活在你我周圍的“鄰家女孩”。藝術作品不再擁有深遠的內涵、崇高的意蘊,而是轉向平民化、娛樂化。更有甚者,只顧制造單純的感官刺激、追求瘋狂,絲毫沒有藝術美感可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業贏利成為藝術創作的最高標準。比如在電影市場中,鴻篇巨制的歷史大片票房平平,而惡搞、庸俗的商業片卻是賺的盆滿缽滿?;诖?眾多藝術創作者們不再煞費苦心的去創作純藝術作品,而是以票房為指示燈,躋身于商業片的競爭行列之中。而各種電視節目更是成為瓦解崇高、躲避崇高的先鋒。低俗的選秀、各式娛樂訪談節目一時間充斥銀屏。從這些現象中,不難發覺,人們接受事物的取向正在發生著變化,原本高尚的藝術欣賞淪為藝術消費,大眾只注重滿足當下的感性需求,而忽略對深層次的道德、倫理的思考,隨之與藝術中的崇高意蘊也是愈來愈疏遠。所以說,當電視藝術欣賞變為電視藝術消費的時候,崇高被邊緣化也就不足為奇。

三、如何挽救當代的崇高

歷史的車輪一刻不停地向前運行,盡管當代的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是,外在世界的改造永遠不能替代精神世界的改造。相反,如果處理不好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人類的文明則很可能不是進步,而是倒退。當今社會躲避崇高、鼓吹“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等就反映了一種大眾精神的滑坡。挽救崇高是將人的精神引導回健康發展軌道的必然訴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艱巨任務。

首先,在電視節目、電視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區分真、偽崇高,避免走向創作誤區。我們所提倡的“崇高”是指能夠滌蕩人的心靈,給人的精神世界以啟示,并且其自身具有理性、莊嚴、震撼、痛楚等因素的“真崇高”,而不是在非常年代極左政治制造的“偽崇高”?;诖?王朔所提出的“躲避崇高”,就顯得具有片面性了,他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崇高。然而事實證明,那種受到特殊年代的政治影響、阻礙電視藝術發展、束縛電視文學創作的偽崇高,是應當予以舍棄的。但是,能夠鼓舞人心、凈化心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真崇高,是應當予以保護,并且得到大力提倡的。

其次,崇高不應該只停留在已有的表現素材之上,而是應當注重挖掘當代崇高精神的新內容、新表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科學技術要“自主創新”,本人認為,電視節目、電視藝術創作的恒久魅力,也源于要不斷的創新。一個時代應有一個時代的電視文化,電視文化應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崇高的本質是超越,目的是震撼人心、鼓舞士氣、提升人格,電視藝術中的崇高就應表現出所在時代人們對有限的超越。事實上,當代崇高遭遇冷落,也是由于已有電視文化中的崇高因素太陳舊,藝術作品的創作年代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距甚遠,不能與時俱進,這就很難引起共鳴。所以,電視人應該摒棄功利的以電視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關注現實、體驗生活,進而發覺當代崇高精神的新內容、新表現。盡管當今社會大眾的欣賞趣味已深受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一味的追求感性化、娛樂化、平面化的大眾文化。但真實、深刻的崇高只要能得到恰當的表現方式,它的魅力就會征服人心。

最后,把崇高感的道德教育引入到學校的課堂中,亦是重建當代崇高的一項有效措施。據了解,目前許多學校都有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卻是較為重視形式的片面式教學,而輕視以道德、倫理、理性為特征的崇高感教育。種種現象表明,這樣的思想道德教育對當代學生的道德情操、欣賞水平的發展是具有束縛作用的。因此不能籠統地把崇高感教育與一般品德教育作為一般的模式灌輸,應該有針對性地把二者區分開來,使學生在不同的情感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影響和啟迪,可以讓學生既在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得到滋養,又可以在道德、理性等方面得到升華,只要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