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資源與電視業發展

時間:2022-05-23 04:37:00

導語:歷史文化資源與電視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資源與電視業發展

陜西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厚,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個事實。作為陜西省社會資源的一部分,陜西歷史文化已成為陜西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對于陜西電視業而言,陜西歷史文化資源也是一筆極為豐厚的財富。

一、陜西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關于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1.輝煌的陜西歷史文化

陜西有著漫長而輝煌的歷史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陜西歷史文化已成為當代陜西人的文化記憶的重要內容。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對于“作為人類歷史積淀的歷史文化資源”①的開發問題,向志學、向東先生在《談談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一文中提出:“我們所說的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就是指充滿現代政治意向、現代經濟意識、現代社會觀點、現代文化素養、現代價值取向的開發主體,對歷史文化這一特殊客體進行的解剖、分析、吸收、點染和創造性的重新建構。它實質上是民族文化的科學延續、發展、創新、升華和再造。這種開發和發展應該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②關于陜西歷史文化,趙金瑞、黃群、嚴渭青、袁小娟在《基于歷史發生學解讀下的陜西歷史文化資源創新開發研究》一文中從歷史發生學角度認為,“陜西歷史文化資源可分為周、秦、漢、唐等四大體系”:制度文化型的周文化、寓強烈兼容性和博大開放性為一體的秦文化、充盈著宏偉氣魄和樂觀時代精神的漢文化、豪邁奔放與博大精深的唐文化。③應該說,周秦漢唐的歷史文化遺存的確是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地域和時間看,陜北、陜南、關中的歷史文化各具特點,古代和近現代陜西歷史文化更有不同。楊云峰先生《陜南文化概說》指出:在陜西三大板塊的文化底色中,關中以農耕文化的歷史延續性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與此種文明相輔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礎而形成了重本輕末,重農輕商和以“躬行家教為本”的個性,陜北則以游牧文化的底色雜以江南色澤,形成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共同構成的強悍與粗獷,細膩奔放但不委婉,挑戰傳統而無傳統的剽悍疏狂。而陜南三大板塊均以漁獵文化作為其最基本的生存特征而具有鮮明的內傾性和柔韌品格。崇尚道義與信奉儒家文化,向往人的自由超脫而信奉道家文化,明顯的山神崇拜,是陜南文化共有的個性。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史上,紅色文化對陜西各地發生了深深的影響。而特別應該一提的就是陜北地區,作為紅色文化重要的實踐區域,已成為當代陜西人的文化意識的興奮點之一?!把影病币殉蔀橐粋€符號,提到延安,人們便自然而然地想到革命圣地。

2.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陜西省有數量龐大內涵豐富的文物古跡。岳紅記在《論新聞媒體對陜西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影響》一文中寫道:“陜西文物古跡之多、文物景點星羅棋布,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位居前列,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與其它省市相比,陜西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更具有競爭優勢。全省文物景點3.575萬余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國家一級文物3637件組。關中地區分布的都城遺址、帝王陵墓尤其密集,都城遺址的面積在十幾平方公里甚至七八十平方公里,帝王陵園遺址大多在幾平方公里到十幾平方公里。如此密集的、大規模的重要歷史時期的大部分遺址分布在一個省份,實為世界罕見?!雹芗t色文化遺存豐富也是陜西一大特點。據人民網轉載中新網的報道,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遺址達2051個:“中新網西安6月26日電(張一辰)6月28日,記者從陜西省外宣辦獲悉,截至2010年底,該省黨史部門共普查遺址2155個,其中革命遺址2051個,其它遺址104個,其中已確定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個,數量名列全國前茅?!薄瓣兾魇∈侨珖t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數量多、分布廣、影響大?!雹蓐兾鞯姆俏镔|遺產也很豐富。非物質文化是歷史上形成、至今仍然存在的、具有歷史意義并對當代社會生活產生著相當的影響的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產。陜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誠如王鼎志先生所言,“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刂凶怨诺弁踔荨?,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四個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積淀深邃,為世人矚目。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產生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使陜西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p>

3.較為強烈的歷史文化意識

古代社會,陜西特別是西安地區,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加之地域上相對封閉,當代陜西人保留了較濃的傳統觀念。別的不說,約略統計一下深受陜西民眾喜愛的傳統戲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戲劇92項中涉及陜西的有9項,內中秦腔、老腔、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等的傳統劇目多為以忠孝為主題的。以華縣皮影為例,從《陜西華縣中華皮影戲精粹集》來看華縣皮影的內容,其中儒、釋、道的內容所占比重很大。儒、釋、道正是傳統文化觀念之核心所在,特別是儒家思想。另外,當代陜西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豪感也構成了陜西歷史文化意識的重要內容。陜西人中,具有較強的歷史自豪感者為數較多,其原因蓋在于這里有十三朝建都,歷史文化遺存星羅棋布。特別是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這幾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建都于此處。

二、陜西歷史文化資源對當代陜西電視業發展的影響

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是陜西社會文化的一大優勢,也成為電視可資利用的一大資源。電視媒體一方面宣傳優秀的陜西歷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借助于陜西歷史文化因素促進媒體自身的發展。同時,電視業還肩負有順應時代需要,在批判繼承中弘揚發展陜西歷史文化之重任,從而為打造陜西電視業的核心競爭力服務。通過分析可以看到,豐沃的歷史文化資源對陜西電視業有相當的影響。

1.對文化的崇尚和強烈的歷史文化

意識有利于推動包括電視業在內的文化事業的發展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的實行,上千年文人取仕的傳統使得陜西人極為重視文化教育,熱愛陜西的歷史文化。這一點,不僅表現為陜西文化人、包括陜西電視人的文化取向,也體現在普通觀眾身上,使得陜西電視媒體擁有了頗具歷史文化意識的受眾。陜西電視臺《開壇》欄目制片人白玉琦曾感嘆:“陜西人一直很重視文化,對文化的感受和熱愛,一直到現在,我覺得都沒有被市場經濟消解??赡茉谌珖姆秶锩妫蜎]有別的省份像陜西這樣,從集體性格里面這么熱愛文化的?!雹哧兾魅耸欠窬捅葎e的省份更為重視文化姑且不論,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陜西人的確普遍重視文化。陜西人對文化和文化人總是有著很強的價值判斷。這種對文化的重視,非常有利于推動包括電視業在內的文化事業的發展。

2.為陜西電視業提供豐富的題材

地理因素使得陜西電視業占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題材資源之優勢。以此為基礎,陜西電視業推出了不少很有質量也很有影響的電視節目、欄目、專題片、電視劇等。這既表現在古代文化方面,也表現在紅色文化方面。例如,電視連續劇《渭華起義》、電視文獻片《人民英雄劉志丹》等的播出,不但拓寬了中共黨史宣傳渠道,也盤活了該省的紅色文化資源。”⑧陜西電視臺是陜西地區級別最高的電視臺。該臺在利用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給予了很自覺的追求,也取得了一定的實績。對此,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董陽概括為三個階段,⑨即“作品時代的歷史文化節目”、“頻道專業化時代:非主流平臺及其堅持”、“后‘風追司馬’時代的歷史文化節目”,認為該臺所策劃的一些大型電視活動,一些大型的歷史文化類報道活動,一些歷史文化類的系列節目,對于傳承社會文化遺產,對于塑造衛視頻道的品牌,對于塑造陜西形象,對于帶動相關產業等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陜西電視臺副臺長張曉先生在《陜西衛視的定位轉型與創新追求》一文中對于陜西衛視在開掘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的努力也進行了說明,“2006年11月1日,陜西衛視全新改版開播,立意鮮明地打出了‘人文天下’的文化旗幟”,“國內人文談話節目的代表、我臺老牌欄目《開壇》針對觀眾的收視需求,增加了歷史版,以當代情懷重新解讀歷史,寓知識與思考于妙趣的對話中”,“立足自辦欄目,陜西衛視圈定了開發電視產業鏈的兩個人文類欄目《天下寶物》和《中國書畫名家》,嘗試以本省的書畫及文物資源為切入口,開發由電視屏幕鑒賞到市場流通的衍生產業鏈”。⑩另外,近年來陜西電視臺參與拍攝的《望長安》、《大秦嶺》等紀錄片也產生了不錯的反響。另一值得一提的是《大秦帝國》,“2009年,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選擇秦地著名作家孫皓暉撰寫的《大秦帝國》投拍電視劇,成為曲江新區開發大秦文化的開山之作。2009年12月18日《大秦帝國》之《裂變》在福建東南衛視、陜西衛視、河南衛視、河北衛視播出后,好評如潮,引起海內外巨大反響,收視率居高不下。并于2011年入選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還一舉摘得第八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優秀電視劇獎”和“優秀美術獎”兩項大獎。”⑾陜西省各地市在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延安電視臺,該臺劉春景、郭東糧在《地方電視臺節目策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文中,總結介紹了該臺在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電視事業的一些做法,該臺“策劃攝制了文藝系列專題《一路鄉風一路歌》,將13個區縣的民間文化藝術制作成專題節目,此后又策劃創作拍攝了民國故事劇《走西口》、《蘭花花》、《三十里鋪》,把多年來流傳在人們口頭的陜北民歌中的人物形象化,把多年前先輩的悲情故事戲劇化”,“2004年,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到延安70周年,我臺策劃了電視音樂片《長征謠》”,“2007年是黨中央轉戰陜北勝利60周年,我臺在這一年策劃了8集大型文獻紀錄片《追尋轉戰陜北之路》”。⑿安康電視臺從2011年元月1日起,把原來的三套節目改版為“文化旅游頻道”,以“人文視界,魅力安康”為宣傳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紹秀美的安康風景、獨特的漢水文化以及新鮮的旅游資訊。

三、合理利用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陜西電視業

歷史文化的價值包括三個方面:認知與鏡鑒價值;精神歸依的情感價值;特定社會群體的社會凝聚價值。對陜西人而言,輝煌厚重的陜西歷史文化的價值具體表現在:其一,歷史文化的認識價值。在反思歷史中否定其中的落后的一面,總結經驗教訓,在揚棄中求發展;同時繼承發揚歷史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為促進陜西發展服務。其二,在某種程度上,陜西歷史文化作為陜西當代文化之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它成為當代秦人生活方式的重要來源的一部分,具有精神家園的意義,或者說,它也成為當代秦人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從而為秦人所珍視。其三,正因為其所具有的秦人精神家園組成部分的意義,因此,它在強化秦人的凝聚力方面有著相當大的作用?;诖?,我以為合理利用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陜西電視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風格及內容定位:厚重、追求社會功利電視節目、電視頻道等的風格,既與電視的反映對象有關,也與電視觀眾的對電視的風格旨趣有關。陜西歷史文化時間長,內容豐富,體現著中國古代多個最為輝煌的時期的歷史記憶;同時,這些歷史文化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都具有極強的社會功利性取向。特別是值得注意的是,關中是十三朝都城所在地,即所謂“關中自古帝王都”,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國家政治中心。這些既決定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厚重”特征,也影響到秦人的重視社會事功、質樸厚重的觀念和旨趣。因此以陜西歷史文化為題材的電視節目,總體上應該具有厚重的和追求社會功利的特征。

2.功能定位:突出文化建設的需要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人之成其為人,文化使然;國家地區以及民族之特殊性,在于文化;文化還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推動力。因此,文化建設對于任何社會而言都十分重要,具有戰略性意義。當今社會,傳媒業包括電視業重視歷史文化內容,根本的出發點還在于服務于當代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一定要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契合點,一定要具備辯證思維的意識,分清良莠,發掘傳統優秀文化因素。

3.重視研究策劃,使得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與當代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興趣點對接不同時代人們有不同的接受特征,不同社會群體也有不同的接收特征。這就要求電視人要研究當代人以及當代社會不同社會群體的接受取向。電視反映歷史文化內容,自然也應該從傳播對象的接受特征出發,仔細尋找歷史文化內容與當代社會傳播對象的興趣需求的契合點。當然,電視媒體是大眾媒體,所以在開發利用陜西歷史文化方面,電視總體上要做到“大眾化”;由于受眾的分層性,具體的頻道欄目也可以并需要進行分層,需要面向不同的階層,不一定都要以“俗”為尺度,尤其不能低級趣味。但也決不能違背電視特質,把歷史文化內容搞成象牙塔,過度陽春白雪,只合乎社會上很少一部分人士的口味,脫離普通民眾,這樣其社會效益也會打折扣。

在電視業競爭如此激烈、傳媒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個地方臺,要想以某一類節目粘住觀眾,首先,節目質量要好,要符合受眾需要;其次,節目周期要短,一般情況下應為日播。觀今日有影響的收視率高的電視欄目,基本上都為日播節目,所以陜西歷史文化類節目要在播出密度上強化。另外,不管哪一種題材的節目,最好是不同體裁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歷史文化題材亦然。所以陜西電視業充分利用陜西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需要電視人開動腦筋,深入研究,借鑒海內外經驗,研究此類內容節目的組合構成問題。例如,我們設計一個歷史文化頻道,則可以包括歷史上的今天、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歷史與現實、發現歷史、解讀歷史、戲說歷史、歷史與戲劇、歷史與文學、歷史文化與旅游、鑒古知今、歷史小人物、傳說與歷史、歷史懸案、歷史題材的電影,如此等等。否則,難以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