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道增強民生意識策略
時間:2022-07-03 02:48:12
導語:科技報道增強民生意識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學技術,強調的就是以“民”為本,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等關系最為密切的科學與技術。相對于產業科技而言,民生科技與之最大的區別,在于它跟人們的生活基本需求密切聯系,直接服務民生,造福百姓。民生科技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民生科技的這些特點,進一步增強了科技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媒體要對科技報道進行重新審視,根據科學技術民生化的發展趨勢和讀者欣賞習慣的不斷提高,打打加強民生科技的宣傳報道,適應新形勢,找準突破口,在百姓和科技之間架起橋梁,發揮紐帶作用,吸引更多讀者。
二、把握報道的重點領域
民生新聞的特點之一,就是新聞內容上與百姓的接近性,所以,科技報道中突出民生思想,要選擇跟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學技術領域。根據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科技報道要把重點放在以下四個方面,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新聞可讀性:一是提高大眾的健康水平。包含醫療健康科技的發展,重點疾病防治技術的突破,現代醫學、藥物創新技術發展,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醫藥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生物技術;二是如何促進公共安全。包括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產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提升生存環境質量。包括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清潔能源、資源高效勘探與開發利用等。四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包括針對突發性災害天氣、農林病蟲害、突發重大事故和災難等開發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技術和應急救災重要設備等。
三、通過“深加工”增值
有讀者對當前的科技新聞報道做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昨天煮了一鍋白面條,今天煮了一大鍋白面條——為什么老是煮白面條呢?為什么不把它加工成炸醬面、蘭州牛肉拉面?如何使本來就枯燥的科技報道有滋有味有營養,使之像社會新聞那樣,成為讀者日常生活必須的一道快餐,像重要的時政新聞那樣引起讀者的重視,就需要對科技新聞進行深加工使其變得鮮活、有趣。當前,讀者對新聞的需求,除茶余飯后的純欣賞需求外,主要目的是實用性,對生產、生活有幫助、有啟發。所以,科技新聞報道在內容上要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增強針對性、指導性。如2007年“嫦娥一號”滿載著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繞月飛行,“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比祟愄仗綔y活動再掀熱潮。其實,這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空間地球科學,很多研究成果已在氣象預報、資源調查、海洋和環境災害監測等領域普遍應用,已經跟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但是,讀者并不知道。對此,讀者既有強烈的吸引力,但又很難弄的懂。如果僅憑一條幾百字的新聞,讀者會感到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甚至與己無關,如果把“嫦娥一號”繞月飛行成功作為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從科學普及的角度,對這一重大科技成果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解釋,把“嫦娥一號”從太空拉回到地球,拉回到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事情中,這種報道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氣候變暖、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生物技術、醫療保健、能源與資源等領域,把這些高科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活潑新穎的字句,多形式、多側面地展示給讀者,讓讀者從身邊事、最關心的事中認識科技的作用,拉近讀者與科技的距離,教育意義就會更加明顯。
四、要借事寫理
新聞以傳播信息為己任,說理不是強項。但是,如果能在傳播科技新聞信息的同時,讓讀者明白一個道理,達到更新觀念的目的,其價值絕非一條新聞所能比擬,其可讀性自然也就強了。記得前幾年《光明日報》一版刊登的《代銅材料為何七年徘徊》的報道,就是一篇敘事寫理的報道。說的是科技人員施樂純辭去公職后到浙江省麗水市燈塔村辦廠,發明了一項可以代替金屬銅的新材料科研成果,共獲得國際獎三項,國家獎五項,與趙章光的101毛發再生精、來輝武的505神功元氣袋同時得獎。由于村干部的小生產意識,這項成果一直未能進行產業化開發,形不成生產力。作者歷數了這項科研成果產業化開發過程的艱難,由此反映了小生產意識的多么頑固、危害多么嚴重。同時,科技新聞借事說理的功能還表現在對偽科學、反科學的批駁性。有的科技報道單純追求所謂的“賣點”和新聞市場,熱衷于聳人聽聞、低級趣味的科技新聞,有意無意的宣揚了封建迷信、偽科學和反科學的東西,表現出一種不良的思想傾向,誤導讀者。所以,科技新聞應該大力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普及和宣傳科技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對一些人搞的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對少數欺世盜名的人宣揚的歪理邪說,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和駁斥。讓讀者通過科技新聞劃清唯物論和唯心論、無神論和有神論、科學和迷信的界限,樹立科學世界觀。著力塑造科技人員的新形象??萍既藛T是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科技新聞報道中,鮮活的科技人員形象,是科技報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在人們的傳統的印象中,科技人員的形象擺脫不了固有的模式,白大褂、戴眼鏡、實驗室、圖書館,不出深宅大院,不食人間煙火。其實,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科技人員的形象已經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以一介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開始學習“游泳”,甚至從小作坊的生產模式開始搞企業、辦公司,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迅速而巨大的變化,不斷塑造和完善著新的時代形象。在現實生活中,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變了,其人生也就變了。在這個變化中,科技人員的喜怒哀樂、榮辱進退,內心世界勢必不斷地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這種變革,必然會就他們最絢麗多彩的人生畫卷,也為新聞報道提供了生動、豐富的素材。寫人生的波折轉折,讓科技人員以嶄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讀者定會耳目一新。如這幾年對水稻專家袁隆平的宣傳報道,就是很成功得例子。首先是沒有想到他的“超級水稻”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那么大的貢獻;其次是沒有想到如此著名的科學家,看上去就像個老農;第三,他的名字上了股市,且身價不菲。成功塑造科技人員的新形象,形成尊重科技人員、尊重科技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務實創業的實干作風,是新聞宣傳的職責所在,也是科技新聞民生意識的重要方面。
五、“大眾化”的視角
一是報道形式要大眾化:以符合廣大大眾讀者需求和口味為基本出發點,除了主題報道,還要鏈接相關的報道、背景和知識,拓寬新聞的報道面,豐富人們的科技知識。其次,傳播方式的全景展示,充分滿足受眾的“知悉”欲望。二是報道語言要大眾化:應充分考慮廣大受眾的可接收能力,在專業用語和操作中,通過淺顯易懂的報道方式,突出新聞的趣味性、新奇性,盡量消除專業知識帶給受眾的心里障礙,使讀者喜聞樂見。三是搞好科學普及宣傳,增強指導性,科技報道要有教育意義,強調導向正確,絕對不能搞偽科學把讀者印象邪路;四是要融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科普宣傳,寓教于樂,增強趣味性。
- 上一篇:道路養護問題與策略
- 下一篇:衛生系統工資協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