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科技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22 10:36:02
導語:中國電視科技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的需求與資源環境的限制對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巨大的壓力,國家決策者將化解壓力的希望寄托于科學和教育,尤其希望通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將中國傳統的人口負擔轉化成不可估量的人力資源優勢。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問題,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有賴于全體勞動者和管理者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要建設創新型社會,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質迫在眉睫。[1]除正規教育外,大眾傳播媒體是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重要渠道?!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規定指出,大眾傳媒要承擔科學技術普及的任務。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電視責無旁貸要承擔科技傳播的功能。通過電視科技節目傳播科學知識與科學信息,宣傳科學觀念與科學方法,弘揚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可以讓科學技術走下神壇、走進千家萬戶,進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一)中國電視科技傳播逐步規?;?/p>
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傳播工作受到越來越多電視臺的關注,各種科技節目、科普欄目甚至是專業化的科教頻道不斷涌現,使電視科技傳播逐步走上了規模化軌道。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從國家級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到地市級科教頻道的格局,甚至有些縣級電視臺也建立自己的科教頻道,科教頻道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據筆者統計,我國現有國家級科教頻道1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科教頻道10個,地市級科教頻道31個,比2007年增加了8個地市級科教頻道。
(二)電視科技傳播實現經常化
中國電視科技節目播出頻次和時間不斷上升,除了科教頻道外,各級電視臺的其他頻道也有一定的科普(技)節目播出。根據2010年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廣播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總時長為19.67萬個小時,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總時長為24.30萬個小時,分別比2008年增長了7.56%和10.92%。
(三)電視科技傳播形態多樣化
有關學者將我國電視科技傳播的節目形態分為電視科技新聞類、電視科技專題類、電視科技教學類。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類節目越來越受到制作部門的重視,同時依托不斷發展的電視制作技術,我國科技類節目形態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筆者在有關學者分類的基礎上,將我國電視科技傳播的節目形態進行了細化(見表1)。
(四)電視科技傳播方式娛樂化
以往的電視科技節目帶給受眾的是單調、枯燥的印象,無法達到同一般娛樂類節目等同的效果,但將科學和娛樂有效結合,能成為一種更為高雅的娛樂,并通過這種高雅的娛樂進行有效的科技傳播,引導人們培養積極健康的電視消費模式和審美情趣。電視科技節目的娛樂化并不是推崇“娛樂至上”,而是逐步改變以往電視科技節目中以刻板體現嚴謹、以枯燥的形式顯示權威的誤區,力求集嚴肅性和娛樂性于一體,從而更好地傳播科技知識、普及科學觀念、宣傳科學精神,服務于“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如央視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探索?發現”這兩檔節目,較為成功的借鑒了美國探索頻道的表現手法,注重講故事,將眾多科學知識點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共鳴。
(五)電視科技傳播內容生活化
近幾年在電視科技節目制作、敘述的過程中融入了不少生活化的內容,使原本嚴肅的話題或內容變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并對于一些生活規律、常識的內容,通過科學的提煉和歸納,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如北京衛視的《養生堂》、天津電視臺科教頻道《有嘛別有病》等健康類欄目都是通過課堂式的講解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誤區和常見疾病通過電視手段加以表達,運用電視語言將復雜的原理通俗化,邀請專家講解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科學、健康的生活態度、方式和方法,并且在節目現場,主持人、嘉賓與觀眾形成有效互動。
(六)電視科技傳播宗旨服務化
電視科技節目的傳播目的就是讓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走進普通公眾的生活,增強公眾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引導公眾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從而促進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因此,電視科技節目傳播宗旨得服務意識越來越濃厚,如北京衛視的《科學實驗室》欄目的主打實用性、功能性風格,提出“服務市民、以人為本的宗旨”。內容涵蓋大量日常的生活科普知識,揭示與人們生活、健康、安全等現象原理,得出正確結論,既實踐已知的生活科學原理,還糾正人們的錯誤觀念和認識。
二、我國電視科技傳播發展策略
(一)注重加強電視科技節目的輿論引導
陳力丹認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在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容易形成強大的輿論,而且傳播速度更是驚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我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科學技術不僅給人類帶來燦爛美好的前景,也會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此時的輿論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有責任告訴公眾真實的科學技術,堅持正確的科學技術輿論導向,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然而,在報道重大科技事件時,一些電視媒體缺少一種嚴肅、嚴謹的報道態度,沒有秉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是惡意炒作吸人眼球。在電視科技傳播中,缺乏正確的科學技術引導,片面追求科學新聞的轟動效應,對科學進展和科學家負載了過多的形象、聲譽甚至行政包袱,或者發生媒體“越位”現象,這都將是科學不能承受之“重”。[4]因此,要注重加強電視科技節目的輿論引導。
(二)努力深化電視科技節目的分眾傳播
隨著受眾在傳播活動中的參與意識增強,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受眾為中心模式最早由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Denis?McQuail)和瑞典學者斯文?溫德爾(Sven?Windahl)提出。受眾為中心是指受眾為傳播系統的主體,媒介的一切傳播活動均以受眾為中心,傳者應根據受眾需要及受眾反饋信息來進行相關傳播活動。也就是說,目前大眾傳播已從“廣播”轉向“窄播”,從傳者中心轉向受眾中心。電視受眾也由集群化轉向分眾化,觀眾主體地位日益加強。電視科技傳播也應順應潮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受眾,側重滿足某一層次范圍觀眾的需求。只有節目受眾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才能使目標觀眾群形成穩固的收視習慣。如重慶電視臺的《科學十分鐘》就主要針對少年兒童觀眾,把枯燥乏味的科學理論轉換為一個個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科學小故事,從而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增長科學知識。
(三)積極推進電視科技節目制播分離
制播分離就是指把電視臺承擔的制作任務分離,由社會上的電視節目制作公司承制,電視臺只管節目的購買和播出。有關學者將我國電視節目制播分離分為以節目為依托的制播分離、以內部機構為依托的制播分離等不同層級。目前,我國電視科教頻道的節目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制播分離。可以采購優秀國外電視科教節目版權,然后進行本土化改造;也可以社會影視公司獨立投資,確定選題并制作節目,電視臺向其選購節目。如北京綠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環保前線》近幾年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起開始在一些科教頻道播出,目前已在全國百家電視臺播出,覆蓋了30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人口近9億,而且美洲、亞洲、歐洲等地均有覆蓋;還可以電視科教頻道負責投資和選題甄選,委托節目制作公司制作節目,電視臺獨享版權,或與節目制作公司共享版權;當然也可以聯合制作,電視科教頻道具有節目策劃主導權和終審決定權,實施節目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結合社會融資,打造品牌電視科教節目和欄目。
(四)大力提倡四級合辦電視科技節目
四級合辦電視是指中央、省、地、縣四級辦電視。筆者認為,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提倡四級合辦電視科技節目。“縱向四級合辦”電視科技節目主要指各級、各地的電視臺可以聯合辦電視科技節目。電視科技節目的制作群體相對較少、力量薄弱,如果能“縱向四級合辦”,就可以做到資源集約共享、優勢互補、人員統一調配,如中央臺和省級臺的電視科技節目之間可以合作,集各地資源、各家所長共同策劃一些品牌精品化的電視科技節目,或是舉辦相關的科普活動?!皺M向四級合辦”電視科教頻道主要指電視臺與相關單位,如科技團體、科普機構、科研單位等,合作制作電視科技節目或是聯合辦科普活動。一方面,合作制作電視科技節目,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電視科技節目的科學性。尤其是電視科教頻道的節目制作單位在發生重大科學事件或者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夠快速與有關領域科學家取得聯系,及時有效的制作出具有正確科學技術輿論導向的電視科技節目。同時,還可以拓展電視科技節目的選題,豐富電視科技節目的背景資料等,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同央視科教頻道合辦了科技欄目“科技人生”。另一方面,聯合辦科普活動,可以擴大電視科教頻道的影響力,提高電視科教頻道科技傳播效果。
- 上一篇:扶持休閑農業創立新農村
- 下一篇:教育局結對合作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