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創新途徑與模式

時間:2022-07-31 01:41:56

導語:電視節目創新途徑與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節目創新途徑與模式

一、模式時代:中國電視節目創新的焦慮與困惑

模式,在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創新中備受關注,卻又極易引發爭論。近幾年來,荷蘭Endemol,Talpa、英國BBCW、FremantleMedia等歐洲節目公司的模式產品源源不斷地登陸中國電視熒屏,接連創造收視熱點,“模式引進”已然成為中國電視開展收視競爭最為重要的“砝碼”,帶動著中國電視進入到一個模式制勝的時代。模式景觀不僅引發了學界對克隆抄襲、模式雷同、原創不足等電視節目創新問題的普遍關注和激烈探討;而且也讓業界陷入了一種模式焦慮中,一方面為已有節目模式的生命力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又為如何尋找到新的、富有競爭力的節目模式而殫精竭慮。對比近兩年省級衛視的模式引進類節目開播與常規播出三個月后的收視效果,除了少數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視提升,如《中國達人秀》的第一季、第二季,大多數收視持平或呈下降趨勢,持續增長的后勁不足,生存質量與收視效果并不樂觀。模式焦慮之所以成為彌漫于中國電視節目創新實踐的一種普遍情緒與心理狀態,其癥結主要在于各級電視機構期待通過新的節目模式贏得收視競爭、扭轉收視劣勢的迫切愿望。模式引發的種種焦慮催生了相應的模式困惑,形態各異的節目模式有無組合變化的規律可言?換言之,如何超越節目模式的外在形式、把握其內在的核心競爭力?不論是模式引進,還是自創模式,電視節目創新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資金與人力投入,并且可能會面臨著失敗的風險。模式困惑進而強化了選擇性恐懼,對失敗的恐懼進一步壓制了自主創新的勇氣和信心,助長了模式復制與克隆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焦慮———迷惑———恐懼———復制”的創新怪圈。因此,電視節目創新路徑與模式成為當前亟需關注、值得思考的敏感話題。電視節目創新的目標是突破與改造僵化、雷同的節目模式,確立有生命活力的新模式。在模式焦慮與困惑的糾結中,所有的注意力都指向了“如何創新電視節目的模式”,其實,反而忽略了一個更為關鍵與根本的問題———“節目創新模式的建立與創新”。電視節目創新模式是在不斷探索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創意組合過程中固化下來的模型與方式,與節目模式創新并非一回事,節目創新模式是在遵循節目創新規律的基礎上,覆蓋多種節目類型的創新方法論。相比于某一種節目類型創新產生的效用,節目創新模式在更深的層面概括與呈現了如何實施節目創新的方向、路徑與效果控制。電視節目創新模式是電視節目類型化創新與受眾類型化體驗互動的產物。一方面,電視生產是天然追求規模化傳播效應的,類型化的生產方式是電視生產實現標準化、規?;谋厝贿x擇;另一方面,節目的類型化傳播也促成了受眾收視經驗的分類聚合與類型化構成,形成不同的收視期待?!斑@樣的期待是由我們對每一文類的那些規范的熟悉程度而產生這些規范體現了一組規則和符碼、能指和符號以及那些加在一起構成文類的符號的潛在組合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①正是在類型化生產與類型化體驗的互動中,電視節目創新得以通過不同的節目類型尋找到一系列有規律的構形手段,并且歷經創新實踐的篩選后凝結為相對穩定、普遍適用的創新方法———節目創新模式?!皩τ趥髅胶诵母偁幜Φ臉嫿ǘ?,根據新的發展形勢的要求,將相關產業要素和市場資源加以有效的整合,實現模式創新,已成為媒介競爭至為重要的戰略目標”。②模式創造價值,節目創新模式的價值直接體現為可重復性———電視節目創新效果的可重復體驗,以標準化的重復滿足受眾對于電視內容的套路、發展軌跡與結局的期待與想象。在這層意義上來說,電視節目創新模式的存在使得節目創新更加符合電視傳播規律,更加有序有效,減少盲目創新的無謂耗損。

二、日常化還是陌生化:電視節目創新的路徑選擇

筆者曾經提出,日?;c陌生化效果的創意處理是電視節目創新的本質所在。其實日?;c陌生化不僅是電視節目內容的基本屬性,也是受眾收視體驗的類型與效果。對應于此,電視節目創新可以相應地區分為日?;膭撔滦Чc陌生化的創新效果兩條基本路徑。

(一)路徑之一:追求日?;Ч墓澞縿撔?/p>

從創新效果看,日?;且员普嫘詾橹饕匦?,通過真實還原生活的本真狀態,回歸日常生活,追求不事雕琢、不著痕跡的“自然”之感。節目創新中,追求日常化效果的核心,是縮短或拉近節目內容與形式與受眾之間的時空距離與心理距離。采取的主要原則是相關性原則,建立節目內容與受眾的心理需求、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形成日常生活經驗和收視體驗、當下收視體驗和以往收視經驗的同一和貼合,由此產生熟悉感和親近性。從具體構成看,日常化效果的相關性體現為地域上的接近性、時間上的當下性、規模上的普遍性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就是相關性原則的充分體現與高度概括。從生活中來,意味著節目創新要注重從生活中發現、選取與普通大眾的日?,F實生活關聯密切、受到廣泛關注的題材內容;到生活中去,意味著即使那些與日常生活關聯松散的題材內容,也可以通過“貼近生活,回到生活”的處理方式,在內容組合與形式設計上去除疏離感,實現生活化、通俗化。當然,日?;Ч⒉灰馕吨挥性鷳B紀錄才能實現,再現與表現,主觀與客觀,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以“生活真實感”的實現為前提和基礎。具體來說,追求日?;Ч墓澞縿撔轮饕袃煞N方式。

1.還原與同構。作為電視的基本特性,逼真性通過真實地呈現生活,營造生活真實感,賦予了日?;Ч钊诵欧恼鎸嵙α?。還原和同構是體現逼真性的重要方法:還原強調節目創新對于現實的直接呈現,通過非虛構的手段,以紀實為主要方法,形成了電視屏幕現實對于生活的高度逼真,忠實于生活原貌,還原原生態,實現了一種生活情態的真實。同構則是按照日常生活的邏輯來實施同質同構,或異質同構。盡管是主觀表現的,但是依然真實地傳達生活的場景與氛圍,真實地展現生活中人的生存、人與人的關系,實現了一種生活邏輯的真實。還原與同構雖然都是電視節目創新過程中對于生活的一種假定,但是一種不事雕琢、不著痕跡的“自然而然”。

2.簡化和稀釋。簡化和稀釋是根據傳播對象的已有知識水平、已有收視經驗,對傳播內容進行刪繁就簡的處理,使得受眾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收視經驗,便于認知和接受。“有效傳播的一個秘密是把語言保持在聽眾能夠適應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使讀者或聽眾能夠不感困難地從簡單熟悉的形象轉到抽象的主題或概括上來?!雹蹞Q言之,節目創新的簡化和稀釋,就是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枯燥內容生動化,借助常識、常理來引導受眾接受較為復雜與專業程度高的內容。

(二)路徑之二:追求陌生化效果的節目創新

與日常化效果不同,追求陌生化效果的節目創新,關注的是對生活進行提純和變形,超越、疏離日常生活,從而改變已有的慣性認識,創造新的收視體驗和經驗。就其效果觀之,陌生化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與受眾已有心理預知與期待形成落差,也就是所謂揭秘,去熟悉化,將平常的外衣剝去,露出不為人知的新質,形成新鮮、震撼、意外、驚詫之感。陌生化效果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差異性。規模與數量的差異并不能產生真正的陌生化效果,差異性的本質是追求獨特性,獨特意味著唯一、稀有、不可替代。差異性有三種含義,一是獨特的節目題材、資源。獨家新聞、獨家材料,意味著節目資源的稀缺性和極致性。二是獨特的開發加工能力,指的是對材料進行處理加工時的獨特視角和方式。在媒體觸角如此發達的今天,要想擁有獨家資源難度很大,最終引領創新獲得競爭優勢的,往往是獨家開發加工的能力,包括選取、呈現與表達事實的角度、深度、高度、力度、銳度。三是獨特的個性。個性既是節目創新塑造的獨特品質、品味,也是節目創新所致力于塑造的媒介形象、社會形象。比如主持人,像孟非從《南京零距離》到《非誠勿擾》,跨越新聞與綜藝,一以貫之的是其難以替代的語言個性、主持特點。雖然模仿者可以克隆他的服飾,甚至光頭形象,但是內在的獨特個性是難以復制的。時空情境的陌生化、人物形象的陌生化、故事情節的陌生化、表現手法的陌生化等,都可以形成電視節目創新的陌生化效果。概括來看,主要有兩種基本方式:刪減與添加、反差與逆轉。

1.刪減與添加。刪減與添加是一種較為保守的陌生化策略,即所謂的增減,對于節目內容、形式進行簡化或豐富,使之比原生態更加單純或集中。無論是刪繁就簡,突出湮沒在眾多內容與繁冗形式中的細節、亮點與重點,還是嫁接不同類型的節目模式,交融滲透,疊加組合,都是適當增加受眾對于原有模式進行識別的難度,從而產生新鮮感。

2.反差與逆轉。反差與逆轉是一種先鋒的陌生化策略,主要是對人們熟視無睹,已經習以為常的題材、經驗、傳統進行有意識的修正、偏離、倒置,對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收視經驗進行較大幅度地修正改寫,產生新的刺激,刷新慣性認識,形成陌生化效果。比如歷史題材進行現實化處理,國家話語采取民間立場,精英話語予以大眾表達等,都會產生陌生化的新鮮感。最極致的反差和逆轉是顛覆,反其道而行之,強烈撼動了經典權威的地位、已有認知與經驗。所以,反差與逆轉的程度與創新風險呈正相關,程度越高,風險越大。追求日?;Чc陌生化效果的電視節目創新,并無高下優劣之分,可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如果從電視節目“采集—加工—呈現”的生產與傳播流程來看,并不一定都是熟悉的、生活化的內容才能讓受眾體會到日?;Ч?,陌生化的內容經過生活化處理,同樣能夠達到日?;Ч?產生陌生化體驗的也不一定就是聞所未聞的事件,來自生活的原生態常常也有新鮮感。這表明,從生產一端的日?;c陌生化內容,到接受一端的日?;c陌生化收視體驗,日?;c陌生化在電視內容屬性與收視效果之間存在著正向或反向差異,從而形成了電視節目創新的四種主要模式,即日?;瘍热荨粘;Ч?、日常化內容———陌生化效果、陌生化內容———陌生化效果、陌生化內容———日?;Ч?/p>

三、日常化內容的節目創新模式

日?;瘍热葜傅氖菫槭鼙娝煜さ摹⒒蛑苯觼碜袁F實生活的選題和內容,具有普遍性與濃郁的生活氣息。就節目創新的具體方向而言,它既可以順向處理成日?;Ч部梢阅嫦蛐纬赡吧Ч?。

(一)模式一:日?;瘍热荨粘;Ч?/p>

表面看來,日?;瘍热輰崿F日常化效果,似乎無須加工,直接呈現就可以。但事實并非如此,第一、從電視的媒介特性來說,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都不能使得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傳播完全實現“原生態”,經屏幕呈現的原生態其實已經經過多重假定和加工,是一種“擬態”的日常。如何淡化媒介的人為痕跡,并非容易。第二、就受眾接受心理而言,面對著現實生活中看似司空見慣的內容,如何煥發出新鮮生動之感,令人心生貼近與熟悉,考驗著節目創新主體發現生活的眼力和智慧。這一模式的難點在于如何保有題材原先的材質、風格、特質,淡化加工痕跡,卻又能在平淡中顯出不凡,顯示出吸引力與可視性。受眾所認可的“像生活一樣、像真的一般”的日?;Ч?,離不開創新主體面對生活的真誠心態、節目的真實質感。紀實主義的興起,改變了宣教意味濃厚的紀錄片對日常生活的高度提純,“攝像機從來沒有如此直接和真實地反映生活。紀錄片語言本身在那個年代對我們的好奇心是一種滿足”。④如今,紀實的觀念已經滲透在各類節目中,紀錄將鏡頭對準平凡的小人物,選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時光片段,盡量完整地呈現給觀眾,不以情節取勝,而是以生活中的原生態產生力量,產生新鮮感。民生新聞的成功也為這一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案例。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模式,突破了傳統社會新聞重集體、輕個體,重題材、輕時效的模式,通過大城小事的第一現場,直接呈現市民身邊正在發生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事件,在面向群體、普遍存在的公共服務性話題中聚焦民生個體生存,與受眾個體建立起了相關性,與日常生活經驗形成了對接,滿足了受眾即時知曉“身邊事”的知情權?!靶侣劺盟鼈兊男问桨研迈r或新奇的事件置入熟悉的框架之中;新聞故事的熟悉性是新聞限制策略的關鍵”。⑤民生新聞正是成功運用了這一策略,沒有將奇聞逸事作為最主要的內容,地域接近性、內容相關性、主題趣味性、形式單一性的諸多特點,不斷匡正著民生新聞的創新方向,使之在展現生活景觀的“日常化”中獲得充分生長的空間。

(二)模式二:日?;瘍热荨吧Ч?/p>

從平常之處發掘出非凡的意蘊,創造出出人意料的驚奇,日?;瘍热荨吧Ч@一模式顯示了電視節目創新思維中的“求異”取向。這一模式的創新要義不在于日常生活的表象,而是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從現實生活的突發事件與生活細節入手,通過獨特的創意手段與方法,對看似平常的內容、大家已經熟知的內容進行陌生化處理。

1.講述故事?探秘懸疑。本質上來說,講故事的目的與功能是要講述出被表面現象所遮蔽的事物真相,所謂“特別的東西”,就是值得說、可說而又能說的故事內核。故事的講述離不開懸疑的支撐,某種程度上,懸疑的存在本身就是故事內核的構成。“所謂的懸疑(suspense),其實不過是拖延一下滿足期待的時間。就像它的表面字義,懸疑就是將期待‘懸’在那兒———拖延即將出現的劇情,以及我們對‘完整’(completion)的渴望?!雹蓿徽摴适屡c懸疑引發的期待最終被證明是正確還是錯誤,如來如此的釋然與出乎意料的驚奇都會使得節目波瀾叢生、意趣盎然。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是全球最大的娛樂紀錄片的提供商,它之所以獲得全球行銷的巨大成功,正是因為將紀實元素與娛樂元素嫁接,形成了“故事+懸疑”的敘事策略,通過“探秘”的發現過程讓陌生化效果充分釋放,成功打造了“娛樂化的科學紀錄片”類型。發現類的科學紀錄片沒有像傳統的科教專題片,排斥人和事的主體介入,不再滿足于呈現科學與自然的知識本身,不再執著由表及里進入知識的原理和系統,而是注重講故事,設計懸念,對于浩瀚歷史的構想再現,交織成了探秘之旅的曲折歷程,懸疑不斷,驚奇叢生,破解未解之秘的探索歷程被表述為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這種創新理念不僅啟示了央視的《發現之旅》《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一批紀實類、科教類節目;也帶動了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創新,對日常生活中蘊含的抽象科學知識進行形象化表述,賦予了生活服務類節目既熟悉又陌生的傳播效果。在制作手段上,采用新的制作技術手法,打造視聽盛宴,也是讓日?;膬热莴@得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前期攝制階段,應用超常規視角攝影技術,比如逐格、延時、水下、針孔、紅外攝影等特殊手段,形成了現實常規視角無法替代的視聽體驗。再比如在后期制作時,應用3D數字編輯手段,設計動畫與實景合成,制造亦真亦幻的視聽奇觀。好萊塢災難大片就大量運用了這些制作手段,營造了難以想象的災難時刻。近年來的紀錄大片也愈發注意高科技手段的應用,達到了更精致、更震撼、更有沖擊力的收視效果。

2.設計情境?創制規則。對于電視節目而言,情境是推動情節發展、促使人物行動、引發矛盾沖突的重要手段,實現傳播效果的重要環節,自然也是節目創新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擬態環境,既有極力模仿現實環境的情境,也有戲劇化、夢幻化、帶有鮮明電視媒介特征的情境。情境的效應需要規則的支撐,更準確地說,是規則創造了電視節目的情境。選秀節目通過獨特的情境設計與規則創制,形成了與以往綜藝娛樂節目截然不同的創新效果。表面看來,選秀節目與游戲節目很相似,“游戲是我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給各種具體的緊張情緒提供發泄的機會。它們是集體的通俗藝術形式,具有嚴格的程式”。⑦實際上,解悶、宣泄、自娛自樂的游戲娛樂功能,只是選秀節目的表面文章,選秀節目的情境與規則深層對應著現實社會的生存法則。不論唱歌、跳舞、滑冰還是廚藝,都是通過競爭實現自我價值、展示自我的競技場,不論是明星,還是凡夫俗子,都是真實個體在特定情境與嚴格規則面前的一次真實出演。與《快樂女聲》(《超級女聲》)極力打造一個非日常的游戲情境不同,《中國達人秀》更加注意展現日常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夢想與神奇表現。通過賽制、評委等元素,選秀節目建構了一個可以超越生活限制的特定陌生情境,“游戲只是游戲,而且存在于某個由目的的嚴肅所規定的世界之中”。⑧規則的設立突出了選秀情境中所具有的非日常的神圣感、儀式感、嚴肅感。因此,節目創新可以利用規則與情境的變化來加強節目的陌生化效果。比如,現場與幕后的交織呈現,就是選秀的一種特殊的情境設計。幕后花絮、成長故事、家庭抒情等紀實性內容的引入有力塑造了“超級女聲”們的形象;《加油?好男兒》則突破演播室空間,讓選手進入到現實時空去行動,參與公益慈善活動;《龍的傳人》將拓展訓練與動作片中常見的特殊任務場景作為競賽內容;《絕對唱響》推出配對賽,男女歌手互相配對,形成組合;《夢想合唱團》則是將名人與凡人對接在一起;《變形記》與《花樣年華》則真實呈現了情境交換后人物心理的強烈落差。這樣隨著賽制的推進,壓力的增大,臺上臺下、臺前幕后,才藝、情感、懸念、故事,為節目增加了很多戲劇性因素,節目的情境更加具有豐富性、生動性。

四、陌生化內容的節目創新模式

所謂陌生化內容,一類是時空上和現實生活有距離的,受眾不熟悉的、稀有的、聞所未聞的題材內容。比如自然中的神秘現象、歷史之謎、文化經典等方面的題材;還有一類是專業性較強,大眾不了解和掌握的,比如法律、財經等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傳播知識、傳承文明,這是電視責無旁貸的媒介功能和社會職責。就題材本身的價值而言,積極傳播科學、法律、歷史、文化等領域的知識和信息,有利于樹立國家形象、弘揚民族文化、傳播科學理念、普及法律知識,具有極其重要的傳播價值和認知意義。然而,就題材本身的傳播難度來說,這些題材之所以陌生,主要是與受眾日常生活經驗存在著較大的時空差距、認知差距,存在著知識鴻溝、專業門檻、認知障礙。

(一)模式三:陌生化內容———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內容處理成陌生化效果,應該是順勢而為,突出與強調的是題材本身的新奇神秘。比如,青歌賽中的“原生態”唱法,少數民族歌手們大多身著民族服飾,與以往舞臺化呈現的民族歌曲不一樣,他們演唱的歌曲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之歌、相戀之歌、喜悅之歌、悲愴之歌。這種原生態,本來就為世人所不知,就這樣本真登臺,不曾聽過的樂符,沒有審美化的藝術加工,這種原汁原味自然創造了一種陌生感。需要注意的是,陌生化內容處理成陌生化效果應該被理解為是一種新奇感的追求,所以在內容處理上也需要適當運用探秘與懸念。“方法可以是‘戲劇式’的,即以‘沖突’為中心,使用‘懸念’、‘陡轉’、‘延宕’等戲劇手法,造成‘期待’、‘驚奇’、‘意外’等效果。”⑨由于是廣大受眾未知的內容,必然存在著諸多未解之謎,那么,以揭秘的方式帶動敘事線索,以懸念引導受眾的收視興趣,容易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二)模式四:陌生化內容———日?;Ч?/p>

“對新鮮事物具有敏感性或者以令人驚訝的手法再現另一世界是不夠的;需要另外加上一個并存的因素,這就是打開通向重新發現被湮沒的經驗的大門,追回失去的時光?!雹膺@說明,陌生化內容進行大眾傳播,不僅需要遵循電視傳播的一般規律,更重要的是準確定位受眾的接受水平線,處理好抽象和具象的關系、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對大眾不熟悉的內容進行貼近性處理,以熟悉的形式來引導觀眾產生興趣;對專業性強的內容進行稀釋與簡化,轉換為生活經驗可以感知、常識可以解釋的內容。

1.建立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拉近內容與受眾的時空距離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孕育了悠久的燦爛文明,尤其是中國,歷史和文化賦予了現代傳媒電視取之不盡的豐厚資源。隨著媒介的發展,地域空間的差異被大大壓縮了;與此同時,科學的發展使得人類向過去與未來探求的目光拉大了時間的差距。這兩種時空的變形產生的陌生感、神秘感構成了吸引力,對于大多數普通觀眾來說,這些在時空維度上不斷變換距離的資源是一個陌生領域,常常是知其皮毛與輪廓,而不知其詳。如何改變受眾關于歷史和文化的“集體無意識”,激發探索欲與求知欲?建立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拉近內容與受眾的時空距離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對于中國人來說,三皇五帝,唐宋元明清,大的歷史脈絡已是常識,歷史的遺跡滲透在當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民諺、俗語、掌故都承載著歷史的基因,追根溯源,都有可能撐開一片歷史的天空。在歷史的時代風云中找尋細節,將大時代、大事件、大人物的細節呈現出來,這種“細說體”,使得空茫的歷史具體化,與久遠歷史中的未知建立起相關性,容易引導受眾感知、認知歷史與文化。在經典歷史文化的陌生內容如何形成日常化效果方面,電視講座類節目提供了有益的創新經驗。走上電視講壇的學者、專家,扮演的是經典文化解讀者、傳播者的角色,電視屏幕雖不是課堂,但是他們同樣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之責,必須面對的是如何處理好經典的文化精義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正如丹尼斯?貝爾所概括的:“在文化中始終有一種回躍〔ricorso〕,即不斷地回到人類生存痛苦的老問題上去?!爆伂嫝炦@些關于人類生命思索的元命題構成了歷史與文化的問題史,恰恰就是歷史和現實產生聯系的結合點,也是講座類節目解釋經典的創新策略。在歷史與現實、經典與生活的結合點上注入了生命個體的日常生活體驗,將中華文化經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講故事,講體驗,從而使觀眾覺得自己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通。正是在這一創新策略的指引下,《百家講壇》從2004年閻崇年的《清二十帝疑云》開始,通過劉心武的《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迅速成為了電視傳播歷史文化經典的標桿。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獲得空前的關注,并孕育了“舌尖體”,同樣源自這一策略。該片巧妙地將中國悠長豐厚的飲食文化之“大”細化到舌尖之“小”,從自然的饋贈到廚房的秘密,以精致精美的細說,將感官味蕾的細膩體味延展到到文化味蕾的倫理氣質,融化到一日三餐的家常情懷中,讓人們在食品安全的時代隱憂中實現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2.建立專業知識與大眾的關聯,消除專業門檻,跨越知識鴻溝對于那些專業性較強的陌生化內容,最大的創新瓶頸是如何處理專業化和大眾化的關系?!叭I化”意味著對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進行簡化與稀釋,結合節目制播的時機、時宜、時尚進行適當的通俗化處理。法制類節目是典型的專業知識性欄目,節目內容基本上是由大量枯燥繁瑣的法律條文和深奧難懂的法律知識組成。中國法制節目“以案說法”的基本模式源自1999年開播的《今日說法》,它創造了“把復雜的法律單一化,把深奧的法理實用化,每天講一個法律故事,每天講解一個法律條文”瑏瑢的傳播模式。節目內容大量是“微內容”,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事案件占到了60%以上———“贍養與撫養、家庭暴力、婚姻糾紛、鄰里矛盾、交通事故、名譽權著作權糾紛、青少年犯罪、詐騙等”?,伂崲灐督袢照f法》通過微內容處理,將專業性知識化整為零;通過關系民生的案例,將法理與道理、情理交織起來,為觀眾的興趣與參與提供了通道與橋段。這一節目創新的策略至今依然影響著中國法制節目的創新方向。

益智類節目的十年發展,從另一個層面生動注解了知識類節目的“去專業化”歷程。從選擇式的《開心辭典》、《幸運52》到情境式的《非常了得》、《一站到底》,益智類節目已經從單純地考量選手的知識面、記憶力向運用生活經驗和專業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的判斷力、推理能力方向發展,智力的較量與思考過程中的互動碰撞構成了生動活潑的情境,成為吸引收視的主要興趣點所在。應該說,日?;湍吧乃姆N創新模式提供了把握電視節目創新規律的基本“配方”。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四種模式是從電視節目創新的實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基本模式,不可能涵蓋當前電視節目所有的創新方式,只是一種相對客觀的研究發現與理論構型。第二、四種模式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每一類模板都有成功的典范,都有取得最佳傳播效果的可能。關鍵在于創新主體如何量體裁衣,尊重電視受眾的收視心理,根據特定的創新價值訴求和定位,選擇最恰當的創新模式。電視節目創新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模式,所有問題不可能通過一種模式得到解決;也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永恒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適用范圍與有效性。但是,我相信,提煉與歸納出符合中國電視發展規律、有利于解決中國電視創新實踐問題的節目創新的“中國模式”,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把握電視節目創新的機理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