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熱播成功因素

時間:2022-09-11 09:50:09

導語:電視文化類節目熱播成功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類節目熱播成功因素

2018年4月,《朗讀者》斬獲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文藝欄目大獎,網友稱:實至名歸!其實,從2016年開始,《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熱播,就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熱議。文化類節目兼具文化屬性和人文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借助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融合多元化的呈現形式,傳統文化再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從時代背景來看

關鍵詞“文化思潮”董卿曾在第一季《朗讀者》結束后感慨道:“幾乎所有來和我探討的同行,大家都會提到一個詞‘時機’,《朗讀者》真是抓住了一個特別好的時機,現在無論大屏小屏,長期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屏。他們會說你們這個節目很清新,卻又以文化人這種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闭\然,時代的發展開拓了大眾的視野,更新了國民的觀念。在《朗讀者》等一系列品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作用下,全社會迎來了文化思潮。文化類節目在中國新形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擁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

二、對節目受眾來說

關鍵詞“價值取向”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主流,很少有人能靜心閱讀。再加上生存的強壓使得我們不得不向工作傾斜,大家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國民思想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物質進步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在內核上促進了電視節目的更新。同時,大眾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明的渴求愈發旺盛,對知識的需求空前急切。但他們遇上的卻是一些“娛樂至死”,產出內容低俗、同質化嚴重,很少出現能直擊觀眾內心,產生共鳴的低俗節目。當觀眾的遙控器長期被娛樂霸占,他們的內心會更渴望看到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節目?!吨袊娫~大會》《見字如面》等優質的文化節目的應運而生滿足了大節目受眾的需求。其實,大部分文化類節目的本質還是綜藝,但其能夠使受眾“共情”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對監管機構來講

關鍵詞“價值導向”總局歷年的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評選,均是從堅持正確導向、傳遞核心價值觀、內容積極健康的基本立場出發,追求節目內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當前熱播的文化類節目多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出發點,恰恰符合了廣電總局堅持和倡導的價值導向。為兼具主流意識形態和收視聚焦點的節目大力點贊、加大優質節目的扶持力度成為了各類監管機構鼓勵原創類電視文化節目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監管機構也鼓勵更多電視臺、社會制作公司對優秀的文化節目選題進行二次開發,實現讓“老樹”開“新花”,制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

四、從電視從業者角度來講

關鍵詞“節目創新”制作文化類節目,極其考驗電視從業者的文化積淀。一味地套用節目程式,毫無創新并且以盈利性質為目的是無法制作出優秀的文化節目的。誠然,相較于其他節目,制作文化類節目的確存在準入門檻,那便是創新。文化類節目應該是接地氣,有溫度,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朗讀者》的制片人董卿認為,文化類節目很難做,需要更精心的設計。文化類節目應該是立意高,但又不失溫度的節目類型。我們不難發現,從傳播知識到倡導國民重拾傳統文化的轉型,文化類節目幾度檢驗電視從業者創新的能力和勇氣,讓他們能做出更有溫度的電視文化大餐。

五、從文化推廣角度來看

關鍵詞“人文性”“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起到育心化人的巨大作用。無論是通過詩詞、書信還是歌舞戲曲,文化類節目都應該承擔起普及傳統文化的責任。宣揚先進的文化理念,更新陳舊的思想觀念,文化類節目必須責無旁貸。文化的推廣并非一蹴而就,潛移默化的“春風細雨”更易潤化人心。文化類節目憑借其強大的人文內涵,把離現代人很遠的名著典籍、詩詞歌賦拉回到我們身邊,并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傳承其精神內涵。

六、文化類節目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緊追潮流、模式創新”當前的電視文化,單一結構的傳統節目模式逐漸被淘汰,多元媒介融合的節目形態則更受觀眾的青睞。如今的文化類節目早已不是“百家講壇”式的文化灌輸,它大多與益智、情感、真人秀等綜藝形式結合。它們緊跟節目潮流,盡可能將更多元的呈現手段融合到新文化節目中。其實,文化類節目的形態還是比較寬泛的,但它們的本質都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面對參差不齊的文化節目市場,如何將創新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文化類節目的爛俗化、表演化是接下來這個時代所需要認真思考的。

七、小結

電視文化類節目是現階段深受觀眾喜歡的節目類型之一,它和一些博關注、博出位的節目有著明顯的價值差異。時代的進步為電視文化節目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觀眾也愈發認同文化類節目給他們帶來的思想啟迪。在廣電總局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引領下,電視從業者高舉文化自信的大旗,開拓創新。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革新呈現方式,深挖內容,對電視節目的價值也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文化類電視節目“高”在題材不“冷”在情懷,一味的說教是無法深入普通大眾的,只有結合優質的內容以及創意的輸出方式,文化類節目才能更多元地擴散和傳播。其實,無論是站在時代潮流、受眾還是電視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希望整個社會能夠給予文化類節目更多的支持和寬容,能夠讓它們生根發芽,結出中國文明最美的花。

參考文獻:

[1]李季.文化類節目的定位及發展反思[J].新媒體研究,2016(17):146-147.

[2]劉笑霓.語言文化類電視節目探析[D].湖南大學,2015.

作者:鄭曉偉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