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和意境電視化開掘研究
時間:2022-09-11 09:17:45
導語:詩情和意境電視化開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展現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電視劇《白鹿原》為例,從精深思想情感的繼承與超越、文學文本到影像闡釋的重構與創新、歷史文化審美價值的電視化呈現與精神開掘三向維度來分析這部歷史文化大劇的創作特色,為我國電視劇創作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提供新鮮思路與有益借鑒。
關鍵詞:《白鹿原》精神內涵;影像闡釋;歷史文化;審美價值
2017年4月至6月,電視劇《白鹿原》成功播出,網上評分始終穩定在9.0分以上,收視率超1.2%,網上將其評價為“電視劇創作的一個代表作、里程碑”。在這部劇里,從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恢弘歷史背景下中國社會生活發生著巨大變化,陜西白鹿原上的白、鹿兩大家族三代人之間的命運、生活道路選擇和人性沉浮得到了形象呈現。該劇由著名長篇小說《白鹿原》改編而成,不僅成功地展示了當時整個中國社會一系列的沖突和斷裂,還以豐富的文化含量和開闊的審美容量對中國社會文化和人性善惡進行了深刻反思,把文學原著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
精深思想情感的繼承與超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說《白鹿原》在憂患意識反觀傳統文化的浪潮中脫穎而出,達到了文學性與思想性的相當高度。對于這樣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電視劇的改編不僅加深了原著的批判現實主義,對文化與人性進行深刻反思,還站在今天的文化基點上,凸顯人文關懷和當代價值取向,實現了精神上的超越。一、文化與人性的雙重反思。在電視劇《白鹿原》中,一方面傳統價值觀跌落為強弩之末,新文化新思潮激蕩人心;另一方面封建宗教禮法還在竭力維護搖搖欲墜的社會秩序,兩股力量在政治、文化精神、民間生活中的尖銳沖突成就了這部劇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悲劇的美學效果。修祠堂、興鄉學、反裹腳等一系列情節展現出傳統文化中道德倫理的裂變,白鹿原上剪辮子、退兵、匪患等情節則將民族與文化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過程生動演繹,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糾葛凸顯了該劇對文化的深刻反思。而白嘉軒、鹿兆鵬、鹿兆海等人懲惡揚善彰顯“利他”價值觀內核,以及白嘉軒對傳統文化頑固死守、鹿子霖不擇手段等“利己”行為也通過一系列影像敘事戲劇性呈現,人物命運中的矛盾沖突體現了該劇對人性善惡本質的深刻反思。反思文化、反思人性的雙重主題,讓觀眾在大眾化審美愉悅中獲得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與思想的力量感。二、人類情感與人文情懷的交相輝映。在電視劇《白鹿原》中,人們每天都面臨著生死,但感情卻生生不息。原上人質樸而濃烈的情感通過父女情、夫妻情、主仆情以及革命者之間的戰友情審美化呈現,白鹿原也因為人們美好的情感而存在:從一開始朱先生揣著大情懷去救到白靈到西安城去救,從鹿兆海去救到原上人的互救,以及白嘉軒付出犧牲去救……這些美好的情感輻射到異質同構的當今社會,不僅給物質至上的時代帶來溫暖和感動,同時也滋養了人們的心靈。在電視劇的二度創作中,對善良無辜的田小娥命運寄予深切同情,對白靈人生道路的自我選擇給以歌頌則體現了女性主義的深切關懷,折射出人文情懷的光芒。劇中這兩個女性有非常親切的討論———田小娥要留在原上等黑娃回來,白靈說“你跟我走吧,你走出去以后就是另外一片天地”,但是田小娥的選擇最終把自己埋葬在了白鹿原的男權壓迫之下。兩種道路的選擇都增強了該劇對原上男權中心的反思,加深了觀眾對現代女性主義反男權、反中心主義潮流的認識,讓人們重新回歸對兩性和諧相處、伙伴關系的審視。三、當代價值取向的精神超越。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所有內容,并不都適合搬上電視熒屏,不僅因為對一些精英性的文化思考進行大眾文化的電視化詮釋非常困難,還有原著的文化視角與當代主流價值觀不完全契合等原因。從文學語言到視聽符碼的重構,電視劇《白鹿原》經歷了一個把握原著精神、遵循影視藝術創作特殊規律、傳播主流價值觀“三結合”的過程,不僅延續了原著的文化思考,還站在當代思維的高度強化褒貶傾向和歷史評價,實現了忠實于原著的當代性超越。譬如關于白靈的死,牽涉到大敵當前共產黨紅軍內部肅反運動的問題,電視劇在改編時對原著中這一主要情節做了調整,設計了白靈在戰斗中犧牲,這在順應歷史發展的走勢,強化黨的領導的方向性上,無疑是一次當代價值取向的精神超越和可貴實踐。
從文學文本到影像闡釋的成功重構與創新探索
電視劇《白鹿原》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從文字符號的解碼到視聽化編碼過程中制作團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從文學文本到影像闡釋過程中創作者影視化重構的創新力、探索力———人物塑造、敘事風格、視聽呈現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事件的脈絡更清晰,人物更鮮活,重點更突出,矛盾更集中,具有震撼人心的戲劇張力和視覺沖擊力。一、人物塑造:歷史人文與現代價值的活化石。人物角色是影視劇出彩的關鍵和核心。電視劇《白鹿原》的人物形象既是基于歷史人文主義對原著人物的理性揚棄,也是對影視劇人物塑造審美規律的探索和創新,在人物傳奇化、角色改編以及現代化意義等方面頗具特色。在劇中,白靈這個人物的傳奇性就明顯增強———剛出生就被狼叼走了,而把她的死改編為犧牲又和冷秋月、田小娥之死做了鮮明對比:冷秋月不敢選擇自由,終因作繭自縛而死于舊社會的毒害下;田小娥敢于追求愛情和幸福,卻被“吃人的禮教”害死,讓觀眾受到震撼之余還體會到該劇的歷史觀和邏輯的力量。田小娥在小說中風騷性感的女性形象變成受壓迫和迫害的電視劇人物形象,則突出了該劇對婦女解放的現實關切和對當時社會黑暗的反抗和控訴。二、敘事風格:空間影像的文化代入與沖突強化的精神熔鑄。在電視劇《白鹿原》的重構性敘事中,空間受到很大重視,祠堂、院子、月亮門、牌坊等主場景和黃土高原、溝壑、麥田等典型環境都被作為了敘事的空間。祠堂是封建社會的祭祖之地,也是封建文化進行思想統治的地方,因而該劇把祠堂作為最重要的敘事空間:誦讀《鄉約》、商議修廟、懲罰賭博的白興兒、嚴懲田小娥和白孝文……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關系、戲劇沖突等在這里得到生動展現。而人物在其間的文化行為則把觀眾的神經通感自然地傳導到對傳統文化的思索和精神信仰叩問的文化空間,使觀眾產生了從影像空間到文化空間的代入感,從而實現了該劇從生活敘事到精神敘事的豐滿。三、視聽呈現:審美意象的捕捉與審美情緒的深化。視覺鏡像真實而藝術,聲音符號展示人物心理,形成電視劇《白鹿原》“嶄新內容和概念”的“有意味的時空”。該劇在攝影造型上頗具特色:一是祠堂、白家古戲臺、鹿家四合院等基本上采取了正面的對稱性的結構構圖,給人心理上一種平穩且安定有力的感覺,也隱喻民族心理不可動搖,體現了形式之美;二是人物服裝、室內陳設道具以及室外景物等都嚴格地控制了色調的明暗,以青灰色偏暗色調統一全劇,營造一種壓抑和悲傷的色彩情調,體現了整體上的影調統一之美;三是充分調動光的造型參與敘事———在田小娥和黑娃的婚禮上一盞小油燈照亮了破窯洞,溫暖的氣氛表現出新婚的喜悅,而田小娥在死亡的邊緣時窯洞里淡淡的燈光則襯托出寒冷的意境,揭示了田小娥的悲劇命運。其次,劇中大量的跟隨拍攝將攝影機的視角和觀眾的視角合一,傳達出該劇敘事的意義:跟隨白嘉軒進祠堂,跟隨鹿子霖進家中的院子,鹿子霖和白孝文進田小娥的窯洞,以及白靈和鹿兆鵬躲避敵人跟蹤在西安城的小巷里穿梭,表現出緊張、驚險的戲劇氣氛,使觀眾多了一種參與感,也多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審美感覺。最后,蒙太奇聲畫對位的手法形成超過畫面本身的價值意義和情緒。當鹿三告訴黑娃田小娥是他殺的,黑娃騎著馬在大雨中飛奔,鹿三的聲音傳出來:“田小娥是我殺的”。黑娃聽了這話以后從馬上摔下來,此時田小娥的聲音出現了,畫面上也出現了田小娥端著一大碗面出來,畫外音是鹿三的“害人太多,不能再讓她害人了”。這時大雨中的黑娃聽到田小娥的聲音:“你知道我為你遭了多少難,受了多少傷?!贝藭r鹿三的聲音又傳出來:“我早就不認你了”。這三個時空的聲畫對位不僅控訴了鹿三殺人的事實,還進一步控訴了封建勢力,揭示田小娥人身悲劇的社會原因。
歷史文化審美價值的電視化呈現與精神開掘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一方面,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多種形式去傳承與發揚;另一方面,電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史人文精華的浸潤與熏陶。電視劇《白鹿原》在追求民族優秀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觀上銳意進取,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方面成就巨大,樹立了中國電視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標志性形象。一、歷史觀照:影像時空的歷史價值呈現。電視劇《白鹿原》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將不同生存地位的人物、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同的生存選擇交織在一起,通過激烈的矛盾沖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中國農民斑斕多彩的歷史畫卷,成就了一段“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史”的影像式存儲與記憶。該劇的創作者在視聽轉換過程中不僅具象化了農民的悲苦與時代的歌頌,還在唯物史觀哲學思想的指引下,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清晰認識,強化了傾向性。改編白靈在革命戰斗中犧牲而淡化了共產黨紅軍內部肅反運動;淡化黑娃之死對白孝文的影響;淡化田小娥在原著中媚的一面,突出了宗法男權社會下受盡的凌辱;刪除一些鬼神之類的魔幻來適應時代精神。因此,該劇給了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讓人們把這段歷史當做鏡子,從中獲取歷史營養。二、文化精神:鮮明地域民族文化的精神開掘。優秀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性意義,因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電視劇呈現出的京派、海派、嶺南派等多元民族文化,以及提出“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深層現實,創作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都是對弘揚民族文化理念的追求。電視劇《白鹿原》踐行了這一理念,扎根于本民族的生活,深挖有地域文化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和文化精神,從而追溯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心理,對民族文化進行主流價值觀的揚棄,為觀眾提供了一場文化盛宴。劇中有許多獨特的情與景:白嘉軒請戲班子唱戲,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陜北民歌,大碗的油潑面,墻上掛的大面積的紅辣椒串,羊肉泡饃,四合院,白家老太太蹲在椅子上,婦女裹小腳……這些都是關中風情文化民俗的積淀。而朱先生為黑娃寫下人生的最后一幅字:“學為好人”,以及白嘉軒開辦學堂、“耕讀傳家”則凸顯了“關學”的人本思想和傳承儒學、重德尚禮的精神,是儒家思想在社會最基層的體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既是朱先生、白嘉軒骨子里的精神文化氣質,也是創作者一直在體現的一種精神。三、藝術審美:藝術真實與和諧思維的美學實踐。在電視劇《白鹿原》中,創作者做到了用審美的思維去表現歷史,追求活躍在那段歷史當中人物的精神情感和心靈的歷史。藝術真實產生文藝的力量,把歷史當做鏡子來觀照當下,這兩點在劇中人物命運和一系列情節、細節中結合得較為完美。白靈、鹿三、田小娥等人物命運、人物行為的改編,原著中組織農協對抗鄉紳、帶高帽批判鄉紳等情節的刪減,鹿子霖和鹿兆鵬在獄中相見時父子情深的細節等。用和諧思維取代簡單的二元對立,則體現了該劇和諧高于沖突的美學原則,也使得該劇成為從文學名著到大眾文化成功對接的一個范本。原著魔幻現實主義的淡化和電視劇中現實主義色彩的加強;電視劇中淡化命運和非理性的因素,去掉一些情色的、迷信的、消極的色彩,強化敘事的合理性,以及整體上對影視化和大眾化所做的一些必要調整,加進了一些原著里面沒有的情節、細節……都是中華美學和諧思維的突破性實踐。x
作者:藺飛 單位:自貢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電視劇《騾子和金子》的敘事創新
- 下一篇:“女子圖鑒”電視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