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劇《遠方的家》題材挖掘

時間:2022-04-23 02:54:52

導語:淺談電視劇《遠方的家》題材挖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電視劇《遠方的家》題材挖掘

摘要:電視劇遠方的家》通過以主人公宋明媚為代表的一群“隨子女在異鄉生活”的百姓群像的生動刻畫,深刻揭示了新世紀社會轉型期,國人大眾面對幸福、磨礪、親情、希望的堅持與奮斗的人情常態。該劇由以“當代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見長的著名導演沈好放執導,集合了包括劉佳、梁冠華、呂中、柯藍、劉端端等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劇本創作植根人民,藝術表達貼近大眾,敘事基調積極、樂觀、昂揚,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代中國人“堅強、互助、開拓、奮進”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現實主義;《遠方的家》;當代題材;社會話題;時代本色

電視劇《遠方的家》于2018年9月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出,此劇也是央視綜合頻道2018年播出的所有劇目中,唯一一部現代都市題材作品。本文嘗試從“現實主義創作對特定題材的縱深挖掘”這個角度淺析該劇對當代題材作品作出的貢獻。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第一次被引入到藝術的領域中,是在恩格斯關于《城市姑娘》寫給拉薩爾的信中,此信發表于1859年,信中說“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信中指代席勒為缺少現實生活的真實,只追求精神上的抽象,以至戲劇中的人物形象變成主題精神的代言,莎士比亞指代為代表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其核心意思主要是表達了一種創作傾向,即我們很熟悉的——藝術雖然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社會生活中,同時又高于社會生活,是生活的提煉和升華,而不是生活中各種自然現象的復制。筆者之所以首先引述這個論點,是為了對《遠方的家》給予一個評述的基準,即在時代生活中提煉,在現實主義中保鮮,不求形而上的精神之境,但存善且美的故事本真。

一、準確開鑿社會的熱點話題

習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黨的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哆h方的家》將“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出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被媒體廣泛傳播,并為社會大眾感同身受的“名言”作為創作基石,用豐滿而真摯的筆觸謳歌了“面對大環境變遷時表現出勇敢與包容風貌”的當代中國人。其故事發軔于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一個新生詞語“老漂”。所謂“老漂”,是指遠離故土、隨兒女來到異鄉(本劇指北京)開始嶄新生活的父母輩。該劇選題來源于真實生活,是社會大眾較為關注的熱門話題,《遠方的家》在這方面無疑有著先天優勢。

二、潛心發掘故事的理性層面

電視劇《遠方的家》從“人與環境”的調和與呼應著手,在“老漂”這個特定的社會身份上尋找故事支點,在當前人口流動遷徙頻繁的現實中提煉情感訴求,較好地完成了當代題材作品對時代的積極折射。該劇女主角宋明媚設定為一個從四川來北京追隨兒子生活的普通女性,在年輕時經歷了喪夫之痛后,宋明媚并沒有屈從于生活的安排,而是帶著獨子宋飛,投身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改革大潮中,進行自我錘煉和洗禮。人近花甲,她又做出一個勇敢選擇,來京和兒子一起生活,同時開創自己嶄新事業,為同等境遇中的民眾提供養老和生活服務。該劇男主角富伯恒設定為在北京土生土長、有過離異經歷,而今隨老母親一起生活的熱心男人。人稱“富大爺”的富伯恒性格善良敦厚、情懷深種,卻屢有自我逃避和狡黠市井的積習,在和房客宋明媚的生活摩擦之中,重新認識了自我,并收獲了一份可貴的遲來的愛情?!哆h方的家》以宋明媚和富伯恒為核心,以其各自家庭和社會關系為兩翼,以宋明媚“家政服務”的職業特點為延伸,以養老安居、戀愛婚姻、社會公德、人情關照為敘事的節點,徐徐道來,紛繁豐富。在落筆重墨于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的同時,該劇也精工細作于異彩紛呈的群戲。在個像中引領群像,在群像中展開故事主脈,建立人物“樹形結構”的關系設計,而不落“一個大腕撐到底,二十集后水半桶”的敘事窠臼。其中“以子為榮”的宋明亮、“交際恐懼”的張玉蓮、“時髦開朗”的老太羅孝莊、“真誠勇敢”的創業者宋飛、“小氣促狹”的李嘉玲等等,都是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觀眾較好的共鳴。近年電視劇創作的主流依然是貼合百姓、呼喚和諧的當代題材,是現實主義的百姓情懷作品。毫無疑問,《遠方的家》順應了這樣的倡導,以“給了孩子生命和愛,自己只留下漸老的羽翼和一肩的漂泊”為敘事主題,深情歌頌了中國人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孝道、和睦、博愛、自強等可貴的精神風貌,并對養老模式、地域融合、鄰里守望等新型社會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與中國社會當下弘揚的文化導向高度契合。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很好地規避了當下電視劇創作中容易發生的“情節懸浮”“以偏概全”“作品局部真實卻整體失真”等問題。其立意深遠積極,一言以蔽之,即“與國人笑談鄉愁,共父母樂養天年”,試圖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討論“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三重基本關系,創作出了屬于中國當代、包涵真實社會學價值的文藝作品。

三、深度探究時代的共有本色

《遠方的家》不是一部暮氣十足的“老”戲,更不是一部灰暗沉悶的“苦”戲,它是一部關乎億萬國人離合悲歡的社會生態大戲,關注當今熱門民生議題:獨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安享晚年,與晚輩共享天倫?如何在生活方式急劇變動的今天,讓普通家庭和人群在異鄉找到歸宿感與幸福感。這是國計民生之大務,更應是當代題材文藝創作不可忽視的領域。劇中關注的是那些半世辛勞忙碌,天命或花甲之年又隨子女來到陌生城市,迎接新生活挑戰的“50后”。他們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是中國現當代史最值得尊敬的勇敢一代,他們歷經上山下鄉、再就業、房改、醫改的一系列重大變革,卻始終保持對生活不滅的樂觀。宋明媚的人格魅力與側面在多重矛盾下一一展現,在故事高峰達到了與周遭人物的共鳴共振,充分施展了她深具個性的人物特色。宋明媚在本劇中代表了一位時代女性應具有的美好品質的融合,在其不斷自我教育和勇敢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在沈好放導演的執導之下,該劇堅持極簡明快的百姓美學,以寫實兼具詩意的創作手法,長卷全景式呈現當代中國的社會面貌,摒棄不切實際的“夸張、炫富、奇異”的扭曲理念。在各部門工種的勞動創造中,融合出屬于“中國色彩”的電視美學調性,力求從畫面、表演、服化道具等諸多層面,展現出新世紀中國人獨有的、可向世界傳達的一種自豪開闊的敘事氣度,一種樸實自然的生活質感。導演沈好放將自上世紀末以來,近二十年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個人化觀察作為切入視角,適當承接并發展了自己以往作品中的攝影風格與方式,力求在《遠方的家》中,呈現一種親切融入的鏡頭語言,使得人物造型與環境形成互文,用京味兒十足的院落和大氣時尚的都市樓宇共同為該劇搭建一個有利于敘事的“家”環境,既有閉合的溫馨,又有敞開的輕快。然而,瑕不掩瑜,《遠方的家》也存在著創作上的遺憾與不足,如對生活開掘不深,藝術真實略有缺失,對現實問題映照不夠,部分支線人物形象缺乏概括力等癥結?!哆h方的家》也無法完全脫離當下的流行審美趣味、文化價值觀等構成的挑戰與壓力。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亟待提升的創作中的藝術真實性。細節上的不夠熨貼,如巧合矛盾羅織太多,又如對家庭結構的失衡設計等等,其根本損害的還是“揭示真實”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功能。誠然,該劇已經在極力擺脫對生活的刻板式描摹,但其在流行價值認知及審美趣味的層面上仍存在對當下引領不夠的缺憾。在地域差別、文化輸送、道德互教等問題上還存在著臆想與偏頗,這當然不是一部電視劇能夠輕易完全達到的,但也應該是一部品質優秀的作品被期望達到的高度。車爾尼雪夫斯“美即生活”的美學原則,呈現出鮮明的“以真為美”的美學傾向。電視劇《遠方的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鏡像呈現,讓觀眾在其中找到自我的影子,讓觀眾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真正達到“美即生活”的審美境界。由于該劇傳達給觀眾的主題與思想都是來源于現實,都是創作者對生活的切身感受,對現實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人生的真切思考,所以即便是有些許在藝術構架與思辯上的缺憾,依然出色完成了通過作品傳遞生活“本真”之美感的任務,對當代中國社會進行了一次善意的、高屋建瓴的自審式精神思考。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優秀傳統。改革開放至今已40年,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向來是貫穿始終的不可或缺的主旋律,每一個歷史階段獨具特色的“中國故事”都值得書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亦應被持續關注與研究,尤其在當下,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如《遠方的家》在媒介融合業態的熱浪中表現出“個性兼具共性的藝術表達”,不脫離百姓與時代,又不拘泥于復刻現實,能在娓娓道來之中展現對未來的期許與祝愿,其誠意與勇氣可嘉。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現實題材劇創作需不斷克服、超越不足,提升藝術原創力,堅守深化現實主義精神,方能創作更多現實主義精品力作?!哆h方的家》的成功播出,證明了走在這條創作之路上的藝術工作者應繼續堅定步伐與信念,一往無前地跋涉下去。

作者:張小弛 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電視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