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熱播原因分析
時間:2022-11-01 10:26:48
導語: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熱播原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四十集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央視一套播出,創下口碑和收視雙豐收的利好局面。在都市劇、古裝劇、抗戰劇三分天下的形勢下,這部農村劇的熱播,給業界帶來很多震撼和思考?!爸餍伞薄霸掝}劇”“明星效應”“鄉村奇遇”“健康輕喜劇”,這些都是研究者們試圖破解這部劇熱播原因的種種觀點。筆者同意這些觀點,同時又覺得這些觀點還不足以充分解釋個中原因。眾所周知,電視劇是當下擁有觀眾最多的大眾藝術,它以一個個家庭為傳播和接受的終端,其接受主體是最廣大的民眾,一部電視劇要想吸引住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大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與大眾的“共情”關系。所謂“共情”,就是表達大眾共通的情感體驗,呈現大眾共同的性情心理。這種“共情”的能力,來自對中國經驗的把握程度?!恶R向陽下鄉記》的創作者們,非常準確地抓取了這些中國百姓的真實經驗,書寫出了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
一、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真,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反復弘揚的誠與信,“言忠信”“忠誠不欺于物”是中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在整個故事中,身為第一書記的馬向陽,遭到的最大質疑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心帶領大槐樹村人致富?介于以前有些扶貧干部來農村走過場、撈政績的先例,以劉世榮為代表的村民們,對初來乍到的馬向陽,要么冷眼旁觀,要么挑釁嘲諷,其用心不過是要看他的“真心”。他有真心,村民們就會報之以真情真意,而村民們是多么渴望國家這次下派的第一書記是真心實意來為民眾解決問題的。正因為如此,村民們才那么一廂情愿地把馬向陽掉進糞池誤解為舍己救人,急不可待地以此來確認他是真心來扶貧濟困的。后來,馬向陽與村民們有一些工作上的誤解,眼里不揉沙子的李云芳,得知馬向陽為了下鄉而把老舅送進養老所,立刻相信馬向陽是真誠的,從而改變自己的態度。當馬向陽把自己的家抵押給銀行,為村民籌款,以阻止村民受騙上當時,這種傾家蕩產為村民謀福利的行為,更把他的坦蕩真心捧到村民面前。至此,村民們完全跟這個第一書記打成一片,心氣相連。而觀眾們也在大槐樹村民熱情擁戴馬向陽的情景中,獲得了強烈的共情,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對“真心”“誠信”父母官的渴望,一直是百姓們強大的心理需求。這部劇中,人情的善與美,也是劇作者刻意追求的人文價值。劇中人物盡管也時時吵鬧不休,但這些吵鬧都有一個善的目的指向。比如最渾的花小寶,他每次犯渾,不是為了保護孤兒寡母的丁秋香,就是為了替受到誤解的馬向陽伸張正義。而且,就算村民們在個人利益上斤斤計較,但都沒有喪失善的本性。留守兒童毛蛋,父母都在俄羅斯打工,全村人毫無怨言地擔負著照顧毛蛋的責任。處處跟馬向陽唱對臺戲的劉世榮,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兒寸土不讓,卻能一直保持著給老祖奶送柴火的習慣。不僅如此,劇中出現的幾個家庭,都表現出溫情脈脈的美好家庭關系。牙尖嘴利的李云芳,對外很有幾分女漢子品質,但面對丈夫能理解他的困境,能分擔他的痛苦,面對婆婆小姑,溫順體貼。梁守業與劉玉嬌的夫妻感情更是感動了無數網友,梁守業那句“我怕你,我怕你不開心,怕你不快樂”,已經成為網絡經典愛情表白。就連霸道強勢的劉世榮,家里也有一個知冷知熱的妻子。劇中呈現的這些真、善、美的人格品質,處處傳遞著正能量的健康價值觀,在現代社會,電視劇取代了古代的鄉村戲曲,肩負著重要的教化導愚功能,而大多數觀眾也渴望從電視劇中獲得這種思想支持。
二、人情社會的暖意呈現
20世紀初,辜鴻銘在對外國人的一場演講中說: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情感的或者說是人性友愛的生活。因為中國人擁有同情心和真實的人類智慧,能體諒他人的感受。辜鴻銘對中國人的這種分析,很準確地把中了中國人的脈搏。在中國社會里,尤其是在最普遍的大眾生活中,人情起著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有時甚至可以超越事理,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經驗。這種經驗書寫,給故事帶來了溫潤感人的光澤。當李云芳為保住自己的小賣部跟丁秋香打擂臺失敗時,怒火攻心地去跟馬向陽理論,隨著爭吵的升級,她口不擇言說寡婦丁秋香跟馬向陽不清白,當她看到秋香屈辱地流著淚跑開后,馬上意識到自己傷害了秋香,當晚不僅真誠地向馬向陽道歉,主動提出拆掉小賣部,而且親自到秋香家登門道歉,這種人與人之間體貼互諒的情意,可以以四兩撥千斤的魅力,改變事情發展的方向。劉玉彬獲得了移樹批文,要挖走大槐樹的時候,馬向陽和村民們無法從法理上保護大槐樹,但他們可以用與大槐樹生命相系的感情,制止挖樹的行為。在全劇的最后,擁有小學校產權的富商劉玉彬,依法論理都可以擁有自由使用小學校開養雞場的權力,但當他看到馬向陽作為外人如此全心全意為大槐樹村謀福利,情真意切地替險些犯法的花小寶道歉,舍生忘死地從火中救孩子時,人情超越于理法之上,他主動跟馬向陽握手言和,放棄了開養雞場的打算。在人與人越來越疏離的現代社會,這種體貼互諒之情,是中國土地上的脈脈暖意。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情感原則作為倫理學、世界觀、宇宙論的基石,情感原則即是“人道”,即“仁”,它統攝并主導著群體人際的和諧關系。這是中國的傳統精神,也是中國人獨特的經驗與智慧。
三、家園土地的知己情懷
20世紀以來,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鄉土中國,最觸目驚心的就是家園土地的荒蕪與衰敗。劇中,大槐樹村被叫作“九九三八六一”村,那些最應該傳承土地使命與責任的男性中青年們,都漂進城市里尋找夢想,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女人。但是那些漂在城里的農民們,心都還在家園和故土,如果故土能真誠地召喚他們,他們隨時都愿意回到家園,回到生養他們的土地上?!恶R向陽下鄉記》的創作者們,顯然洞悉了現實中這些城市漂泊者的內心需求。在劇中,劉玉龍和劉槐是一對年輕戀人,雖然他們的家人都希望他們能擺脫農村的貧困,在城市里尋求發展機會,但他們在得知第一書記馬向陽要真抓實干帶領村民致富時,毫不猶豫地一起回到村里,主動分擔大棚種菜的工作,盡管前景還不明朗,但兩人就是要親眼見證大槐樹村致富的歷程?!恶R向陽下鄉記》的創作者非常理解中國百姓與家園土地的感情,在劉世榮這個人物身上,作者寫出了一種安穩扎實的土地風骨。他愛土地如命,把一家子的命運綁定在土地上,為此不惜違反自己做人的原則,騙占寡婦丁秋香的地;為此,他要求小兒子娶鄰村的姑娘,為的是對方的五畝地能跟自己的地連成片;為此,他堅決不肯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別人笑話他的頑固,他擲地有聲地說:“我是個農民,看中土地天經地義?!边@個以與土地的親密而自豪的男人,非常讓人感動,齊槐說他撫摸泥土和菜葉的手指像在跳舞,這是對這個農民最美的贊譽。當馬向陽宣稱要讓大槐樹下長出金子時,劉世榮以一個老農民的驕傲問他:“你懂地嗎?你知道地嗎?”這份與土地的知己之感,觸動了多少人的家園故土情懷!而當馬向陽要規劃種菜大棚時,劉世榮毫不客氣地告誡他:“想動土地,先問問地的主人是誰?!边@句話放在劇里劇外都發聾振聵,既讓我們看到土地確權后,農民的尊嚴和權力,也道出了與土地關系最親密的幾億農民的心聲。在槐樹村歷練了半年的馬向陽,在土地的觀念上完成關鍵性的自我成長,他告訴商務局的領導和同事:“我們的飯碗,長不出一粒糧食來。農村的土地,看起來平實,牛踩馬踏糞汁四濺,但是只要你春種就秋收,所以這是我們全人類的飯碗?!闭麄€二十世紀,我們都在拼命城市化,試圖掙脫與土地的關系,認為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與土地的疏離,會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漂泊無根,要想活得更好,必須重建與土地的知己親密關系。這是《馬向陽下鄉記》一劇最觸動觀眾的觀念之一。除了以上這三點,在開掘中國經驗方面,創作者們還有意從民俗、家族文化、國民性、諺語等方面,做了有意的嘗試,比如:抱大槐樹來驗證愛情;劉世榮用祖訓家法約束族人;以劉世榮為代表的村民們凡事講面子的特點;臺詞中大量俗語、老話、諺語的運用等等。
四、結語
總之,《馬向陽下鄉記》這部劇的熱播,跟劇作者有意開掘中國經驗有緊密關系。曾強調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講話,讓我們看到了在文藝工作中,發揚和傳承中國文化、中國經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馬向陽下鄉記》為我們做出了一種可貴的有效的探索。中國經驗,是一個含義多元而豐富的語匯,它不僅包括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性格特點、心理經驗、審美感受,還包括本土的故事題材、故事結構、人物塑造方法、故事節奏等等。中國經驗部分含蘊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以及各種藝術當中,更多的也許是彌漫于街道里巷的閑談碎語中,我們只有把胸膛緊貼中國大地,才能獲得真實的中國經驗,并進而講出真正受百姓歡迎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2014.
[2]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譯林出版社,2010.
[3]新華網: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2014.
作者:王春曉 胡凡剛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 上一篇:音樂文化傳播數據化建設研究與建議
- 下一篇:華語電影生態文化景觀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