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D電影發展思索

時間:2022-09-05 10:52:42

導語:中國3D電影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3D電影發展思索

自20世紀50年代立體電影出現以來,隨著三維技術的發展,以3D技術為核心的立體電影發展迅速。尤其前幾年《阿凡達》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強力吸金,讓電影人士對3D技術頂禮膜拜,并一致看好其背后的經濟效益。不少影界人士預測3D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即將升溫,3D技術將是今后大片制作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眾多樂觀看待3D電影者面前,筆者卻頗感憂慮,盡管目前數字立體技術能為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特效,并吸引更多的觀眾,但如果過度追逐技術而放棄電影藝術本身語言的探索,無疑是本末倒置,不利于國內電影市場健康發展。因此筆者以《龍門飛甲》為例,探析該如何看待國內數字立體電影的發展,希望能為業內人士提供些思路和看法。

一、《龍門飛甲》簡介

《龍門飛甲》是香港著名導演徐克從影30年來的又一傾力之作。片中以俠客趙懷安除暴安良,并與西廠雨化田之間的斗爭為主線,演繹大漠恩怨情仇的故事。該片不僅匯集了眾多當紅明星參與,還采用了先進的數字立體技術,被譽為華語片中的第一部3D武俠電影,是首部獲IMAX3D認證的華語電影。因震撼的數字立體視聽效果,該片獲2012年香港金像獎提名,并參加了柏林影展。從該片的成功可見3D技術的成功運用,但該片也顯現出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沒有注意到文化折扣問題,影響觀眾對電影文化的理解

電影應具備一定的藝術氣質和藝術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商業化,過于娛樂性。加拿大學者科林•霍斯金在《全球性電視和電影》中說過,當電影在跨國放映時,觀眾所處的社會背景、政治傾向、風俗習慣、文化價值等的不同勢必引起對電影所傳播的文化不能完全理解,從而導致對影片文化內涵理解不完全,形成文化折扣現象。中國文化富有獨特的民族色彩,不論在觀念上還是社會價值上與其他民族文化有著極大區別。所以中國電影在演繹故事時,常會出現在國內受到觀眾熱捧,而在國外卻遭遇冷場的現象。例如,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在國內盡管有不少學者頗有微詞,但仍博得不少觀眾眼淚,并突破3億票房,但在國外卻受到不少批評。出現這樣極大反差原因之一是,文化上的差異性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下,徐克率先敲開了中國3d大片制作的大門,獲得了不俗的票房,并憑著3D的震撼視聽效果獲得較好的社會評價,但隱藏在技術后邊的硬傷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電影文化的普適性問題。在片中,令徐克引以自豪的是影片中兵器的設計,據其介紹,在《龍門飛甲》中采用了六大兵器,其中有趙懷安的長劍,凌燕秋的轉手劍,雨化田的三子劍,布魯嘟的乾坤圈等。導演可謂用心良苦,借角色不同的特色武器來塑造角色個性,但筆者在佩服導演精益求精的嚴謹工作態度之余,心里不僅暗忖,在武器上這樣大費周章,放映時是否能達到導演預想的效果呢?中國古代冷兵器,于現代中國人都知之甚少,更何況國外觀眾,況且徐克善于在拍攝中調換機位,鏡頭轉化極快,至少筆者在觀影中根本無法看清楚這些不同角色使用的兵器的細微區別。倒是李宇春扮演的顧少堂先使用飛鏢,后突然在混戰中突兀地拿出了大刀,讓人匪夷所思,極為茫然,暗想在大漠中,何處能這么快速地買到如此長的大刀。這些缺乏真實性的情節硬傷,嚴謹的導演卻沒注意到。依筆者觀點,對電影細節的精益求精無可厚非,但務必要從電影整體出發,多從觀眾的角度思考,植人文化元素去體現恰當的文化內涵,減少因社會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文化折扣現象,努力擴大觀眾的接受度才是王道。

三、內容與形式的博弈

巴赫金認為,形式主義者往往會以犧牲內容來提升形式在主體中的位置。我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娜在《文心雕龍》中也曾提到“為情而造文”,強調了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的觀念。在電影創作中,與其他文學創作一樣,都是先有故事,然后再有電影的構思、類型的確定、場景的設計、角色的塑造,最后才采用恰當的形式來表現。3D技術盡管披著最新科學技術的外衣,但它也脫不了載體的本質,它與傳統ZD技術從媒介載體的角度來說沒有太多區別。形式僅能作為內容的表現而不具有主導和決定作用,在電影作品中形式僅是輔助電影故事之敘事,而不能喧賓奪主成為主體。電影故事中總有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精神訴求,而電影技術是為了充分演繹這樣的精神內涵而采取的手段,它們包括了結構、體裁和語言,而3D技術或者ZD技術不過是電影語言的一種形式而已。

例如,20年前的《新龍門客?!罚M管采用ZD技術,但徐克導演在電影故事中對蕩氣回腸的江湖情意的恰當處理給人留下深刻記憶,盡管時隔這么多年,重新觀看,仍覺精彩依舊,尤其在該電影中對傳統武俠的精神內核的重新定義,把現代人的人生觀、自我價值觀融人到武俠文化中,并且片中各類角色的塑造和刻畫上個性鮮明,生動突出,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印象。而《龍門飛甲》盡管在形式和技術上得到了很大的革新,徐克利用3D技術把自己擅長的武打情節處理得十分震撼,但令人遺憾的是片中人物塑造較之《新龍門客?!废嗳ド踹h。片中主要角色眾多,故事情節復雜,不僅有護送宮女的故事,還有尋寶的故事,既有趙懷安與凌燕秋相忘于江湖的情感糾葛,也有布魯嘟、顧少堂與風里刀的三角情戀,過多的故事線,再加上炫目的3D特技,使觀眾感覺有些應接不暇。趙懷安與凌燕秋的感情戲沒有細膩的刻畫,顯得流于皮表,不能打動觀眾,而西廠頭目雨化田片頭的霸氣,在片末消失殆盡。從整體上來說,片中的視覺沖擊力勝于影片的文化內涵,觀眾在感嘆華麗的視聽感受后,對電影故事有種索然無味的遺憾。片中出現了很多炫目的場景,例如60年一次的黑沙暴情節,趙懷安激將雨化田去黑沙暴中決斗的場景,從故事情節處理上,顯得故弄噓頭,沒有任何精彩之處,寥寥幾個鏡頭,死板的人物打斗,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不但沒有20年前《新龍門客?!诽薰堑木?,而且還有為了3D效果而設計的黑沙暴場景的垢病,這種典型的為形式而形式的形而上表現,的確需要斟酌。記得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麗麗說的,電影應當和特定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聯系起來,也應該和普通大眾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電影為大眾帶來消遣娛樂的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寄托,在觀眾與電影之間能捕捉到許多跟大眾精神文化息息相關的、情感相通的精神體驗。電影作為文化消費品,除了流通于市場,它也是文化藝術品,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這種特質有別于其他物質產品,過度地消費,勢必傷及文化的品質。普通大眾有著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和消費權利,電影作品希冀能得到大眾的認同,理應重視電影中必有的文化診釋,深入提煉故事中的精神內涵,設計鮮活的生活因子,創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品電影。

四、客觀看待運用3D技術

這次《龍門飛甲》紅了,不僅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收人,還博得了國人的贊許。由于是華語首個3D武俠大片,大眾的民族主義情感再一次被激發起來,紛紛認為該片為中國電影爭了口氣,中國電影的3D技術可以與國際3D大片抗衡,且已經具備國際水平等。在大家欣喜之余,筆者認為不妨冷靜下來仔細思量,能夠在傳統武俠電影中注人新的高科技技術本無可厚非,但需要客觀地、辨證地看待該問題,其原因如下:

(一)實際水平仍存差距盡管徐克導演為拍攝《龍門飛甲》自己組建了3D特效團隊,但我們對《龍門飛甲》所取得的3D特效效果也需客觀認識,該片能實現令人稱許的視覺效果,與制作《阿凡達》特效團隊的加盟緊密相關。例如,在該片擔任立體拍攝顧問的ChuckComisky,曾在國際級大片中擔任3D特效制作總監。這種具備豐富經驗的國際頂尖級專業人士的參與,促成了《龍門飛甲》較好的視聽效果。而要論國內的整體3D技術,無論在人才還是設備上離國際標準還有很大差距,此時的自喜為時尚早,國內相關技術的發展還有待拓展和提高。

(二)過快上馬數字立體觀影設備,將遺留諸多問題電子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極快。一個新技術投放市場不足半年就會遭遇淘汰風險,而大量院線設備改造,尤其是數字立體設備需要投人極大的資金,在技術更新極快的情況下,難保設備極易被淘汰。另外電影市場的核心產品是電影,而電影產品具有極不穩定的市場風險,在風險估計不準確的情況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影響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所以在看待3D電影的問題上,除了替國內導演能拍攝出3D電影而欣慰外,還應冷靜看待3D技術的運用。徐克在新技術的拓展上為國內導演開辟了新的道路,但任重而道遠。五、結語3D電影以其精彩的視聽效果吸引了眾多的觀眾,為院線增加了票房收人,這為促進擴寬電影市場增加了更多機會,但發展3D技術的數字立體電影所涉及的層面較復雜,具有極高風險與挑戰性。電影市場過度看好其好的一面,而忽視其存在的問題,勢必導致因發展過快而帶來許多后續問題,為電影市場發展增添變數,所以如何客觀看待3D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合理評估其所帶來的風險,恰當引人數字立體技術等問題是到了業內人士應該重視和商榷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