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提升路徑
時間:2022-05-24 10:10:26
導語: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是該臺于2003年7月創辦的直播式、時間長達1小時的電視新聞節目。十八年來,這一立足省會合肥、面向全省的新聞資訊服務類節目從百姓視角為目標受眾提供豐富的節目內容,已成為該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欄目。本文以2021年3月12日《第一時間》所播出的內容為樣本,從報道內容、報道形式、板塊設置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探討電視民生新聞的成功之路。
【關鍵詞】第一時間;民生新聞;三貼近
一、接地氣實現新聞價值最大化
過去,電視新聞中常充斥著時政消息、會議報道等內容,導致電視新聞收視率逐年下滑。電視新聞節目如何才能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呢?在各類新媒體不斷涌現的環境下,傳統電視新聞制作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老百姓日常生活切入,探索出一條突圍之路。于是,過去只是小打小鬧,以碎片化形式出現的民生新聞就以“集團軍”形式進行新聞集成,通過普通百姓視角報道發生在他們周邊的大小事,讓廣大受眾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實現新聞價值最大化。在這一電視新聞形式的蛻變中,《第一時間》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從新聞本地化出發,主打普通市民喜聞樂見的“柴米油鹽”新聞并取得了成功?,F以《第一時間》3月12日的報道內容為樣本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節目和尋常百姓生活的貼近性。該期節目共播出了15條省內外新聞,其中民生新聞10條,法制新聞2條,教育新聞1條,社會趣聞2條。10條民生新聞中關注老百姓居住問題的就有2條,即《滁州:臥室變‘陽臺’,業主拒收房》;《合肥:五百多萬賠償款該怎么花?》,充分體現出《第一時間》“說百姓話,為百姓說”的新聞報道風格。這種“貼近性”還體現在為受眾提供大量服務性內容上,它以滾動字幕形式,向市民傳達各類資訊和服務求助電話以及氣象信息?!兜谝粫r間》作為省級電視臺所辦的新聞節目,其貼近性還體現在對地域新聞的分類上。在該期所播出的新聞中,前4條均是合肥新聞,本省其它市縣新聞6條,省外新聞3條。從中可以看出,《第一時間》在節目定位上是以合肥市民為主,同時兼顧本省其它區域。
二、百姓走進鏡頭述說身邊故事
根據現代傳播學觀點,傳播是一種建立在人際交往之上的社會性活動,如果忽視了人這個對象,也就失去了傳播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位居傳播活動兩端的人并不處于平等狀態,傳播活動中的主導權始終掌握在媒體機構和該機構從業人員手中。這種傳播主導權其實就是新聞話語權,它指的是媒體自身對所報道新聞事件的支配力量和對相關輿論的引導作用。媒介機構和新聞制作人是通過各種媒介形式向公眾傳播新聞信息和觀點。在傳統的電視傳播中,鏡頭前能夠掌握“麥克風”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而普通觀眾的話語權是缺失的,他們很少有機會通過鏡頭發表意見。互聯網興起后,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環境中,社會公眾已不愿意僅僅成為一個消極的傾聽者。因此,電視媒介也要順勢而為,不能再固守“我傳你受”的模式,“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傳播理念已在行業流行。老百姓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他們作為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也應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對城市治理、社會保障等涉及公眾利益的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電視新聞直播節目制作人開始意識到受眾話語權的重要性,他們在報道形式上進行革新,將新聞話語權在傳播活動的兩端適當平衡。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轉變,電視新聞加快了平民化的步伐,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走進鏡頭,述說自己的酸甜苦辣。在《第一時間》中,節目編導適應這種傳播理念的轉變,把新聞傳播的話語權交給了普通市民,由老百姓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該期節目內容看,90%以上的新聞均有市民出鏡,記者和解說詞退居次要位置。以該期節目中《紅色傳家寶:和的一張合影》為例,記者幾乎沒有出鏡,用解說詞串起被采訪者對家中前輩人生經歷的介紹。在電視直播的民生新聞節目中同期聲也被大量運用,活潑的畫面,口語化的陳述,讓觀眾和電視新聞節目貼得更近了。
三、引入互動概念吸引受眾參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各種新媒體手段的引入,受眾在新聞傳播渠道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電視媒體也在吸引公眾眼球上下足功夫。因此,電視媒介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大眾化、人文化和親和化,傳者和受者的界限幾近模糊。于是,一個方便、平等和開放的媒體傳播空間逐漸形成。在新的電視媒體傳播關系中,“受眾接受傳播時,不再把傳播者看作是別人,是向自己傳播的人;而是看作與自己一樣的人,是與自己共同傳播的人。”[1]對于新近發生的各類重大新聞,受眾不僅要求在第一時間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滿足自己的“新聞欲”,更希望媒體能夠成為發表意見的平臺,實現其“表達欲”。正如有學者表示電視越來越傾向于“‘參與之事’,而不僅僅是‘觀看之物’了”。[2]傳播學中引入“互動”概念,始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只有在信源和信宿經驗范圍內的共同領域,才是實際上傳播的部分,因為只有在那部分,信號才是信源與信宿共同擁有的?!盵3]“互動”概念的引入和實踐便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邁出的重要一步。《第一時間》的節目制作者為了充分體現其電視新聞理念,采用了最能表現即時性的直播方式,新聞播報間與新聞發生地隨時保持聯通狀態,每當發生重要新聞時,記者現場采訪,并通過直播車將新聞訊號傳回新聞播報間;后臺技術人員開通各種新媒體手段,以方便主持人與受眾進行互動;編輯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等方式隨時接收觀眾提供的報道線索。該節目還有獎征集即時消息和觀眾提供的影像畫面,以大量貼近百姓新聞獲得受眾廣泛關注和參與,這種全新的、多渠道的傳受互動模式為《第一時間》贏得了聲譽。新媒介手段的運用,使得電視媒體機構與受眾的互動更加密切,在滿足媒體自身播報新聞需求的同時,也讓觀眾有了參與滿足感。
四、強化品牌意識贏得社會認同
現代傳媒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公眾認可,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體系。只有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與其它同類型媒體形成有效區分,建立自己獨特的知識產權體系,贏得受眾認同,并對他們產生“黏性”。何謂品牌呢?有學者認為“品牌是一種產品區別于另一種產品的名稱、標記、符號及其組合運用?!盵4]同樣是兩個定位相似的新聞媒介,為什么受眾有不同的偏好呢?這就涉及受眾在長期閱讀、收聽或收視過程中養成的品牌依賴。對于電視媒體節目來說,要建立自己的獨特品牌,就必須在做好受眾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定位,設置符合受眾需求和習慣的欄目,以形成差異化競爭,獲得目標觀眾的認可。正如著名傳播學者邵培仁所認為的,一個成功的媒介品牌就是“它們和受眾之間達成一種很有效的‘協議’,這是競爭對手無法相比的?!盵5]對于《第一時間》來說,其全力營造自身品牌,主要表現為:第一,嘗試全新的主持形式和風格。由于電視新聞通過畫面和有聲語言向受眾傳遞信息,因而對于受眾而言,主持人的個人風格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對節目的關注度,即“主持人效應”。隨著“說新聞”播報形式的流行,電視新聞主持人為了方便各層次受眾無障礙了解新近發生的信息,采用口語化等平實的表達方式對新聞進行解讀,改變了以往給受眾的刻板印象,傳遞給受眾很強的親和力?!兜谝粫r間》的主持人以不斷創新的“說新聞”的形式串起整個節目,不斷提升了該節目在媒介市場的知名度。第二,節目編排形式頗具匠心,張弛有度,節奏感強?!兜谝粫r間》整個節目由板塊拼接而成,板塊之間長短搭配,相互關聯,保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種“分類集成,廣告隔斷,自成章節”的方式強化了“大容量、快節奏”的整體效果,以主持人總串及評點為主要形式,使整個節目具有氣韻流暢的視覺感受。
結語
綜上所述,從報道內容上看,以《第一時間》為代表的電視民生新聞從關注老百姓的柴米油鹽等最基本的生活層面入手,改變了傳統的媒體人對新聞的理解。從報道方式上看,在《第一時間》播報的新聞中受眾的份量越來越重,也基本達到其追求的民生新聞目標。在與受眾的溝通上,不斷發掘新媒體手段,實現新聞的快速傳播,提高觀看便利性,拓寬播后反饋渠道。《第一時間》通過長達十八年的運作,已經形成了自己在觀眾中的品牌形象,并在電視民生新聞領域樹立起了標桿,讓觀眾有了“要了解某某問題”就找《第一時間》的情感忠誠度。
作者:喻寒松
- 上一篇:電視新聞報道創新策略
- 下一篇:地面數字電視發射系統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