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IP微波在廣播電視發射臺的應用
時間:2022-10-20 11:38:16
導語:探析IP微波在廣播電視發射臺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時代背景下,隨著廣播電視行業的繁榮發展,傳統的微波信號傳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行業的發展要求,為了優化節目信號傳輸手段,ip微波應運而生。IP微波可以從電視中心向發射臺傳輸節目信號源和網絡電話信號,保障節目的高質量播出。本文以IP微波作為研究對象,通過IP微波系統的優化設計實現IP微波在廣播電視發射臺中的實踐應用。為保證發射臺節目高效播出,應建立起一個擁有較大傳輸容量的通信系統完成寬帶通信業務,依靠技術相對成熟的IP微波不僅可以降低光纜傳輸價格,還能縮短施工周期,實現信號的雙向傳輸,豐富接口類型,完成對傳統微波的有效兼容。
1IP微波傳輸的優勢
1.1接口類型較多,可兼容傳統微波。在幀結構上,IP微波可以全方位的對IP分組業務提供支持,并兼容PHD和SDH等傳統微博業務。在IP微波中頻系統內包含TDM交換矩陣與IP分組交換單元,可以為設備提供E1、FE、ATM等不同的業務接口,可實現以太網與TDM業務原生態處理,完善了端到端的服務保障機制,可滿足各種帶寬業務需求。不僅如此,IP微波可以為前端節目數據傳輸信號,還能夠向發射臺傳輸以H.264格式為主的節目播出情況、設備監控信號以及安放信號等。1.2自適應調制提升傳播效率。將自適應調制及數用在IP微波系統中,IP微波可以實時根據天氣環境變化情況,在無損傷的前提下自動調整調制制式。QPSK的誤碼率低,有著較強的抗噪聲性能,但頻帶利用率較低,只有2bps/Hz。MQAM調制方式下,M=16時,頻帶利用率可以達到4bps/Hz;M=32時,MQAM的頻帶利用率有5bps/Hz。因此,如果MQAM中的M超過8,其頻帶利用率會比QPSK要高,但抗噪聲性能方面不夠理想。受天氣條件的限制,IP微波系統可以使用最高調制模式,如果天氣環境惡劣,IP微波系統的調制級別會按照實際天氣狀態自動下調,確保高優先級別的信號傳輸鏈路不會出現中斷現象。等到天氣轉好后,IP微波系統會恢復到原本的高調模式,確保系統運行的穩定。比如帶寬是28MHz的時候,QPSK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為57Mbps;16QAM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是114Mbps;32QAM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是143Mbps;64QAM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是172Mbps;128QAM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是200Mbps;256QAM調制方式的傳輸容量是229Mbps。1.3IP微波設備集成度較高。IP微波系統的相關設備集成度較高,各個節點支持不同方向的微波鏈路。系統中包含大容量交換矩陣,可支持多業務無阻塞交換,IP微波可以與光纖設備相融合,并在統一網管平臺下完成端到端的業務分發與管理,實現對平臺的有效保護。每一個IP微波節點都能支持多方向的信號傳輸,且傳輸起來十分方便,增加ODU設備與天饋線就能提高傳輸效率。
2IP微波在廣播電視發射臺中的應用分析
2.1廣播電視發射臺IP微波系統的基本架構。IP微波技術調制方式靈活,可用于多種類型的業務,能夠滿足不同傳輸帶寬的使用需求。將IP微波技術用于廣播電視傳輸網絡中,可以完成對傳統信號源的傳輸,通過端到端系統的構建實現信號雙向接入,并同時支持電話和網絡信號之間的數據交換,可同步回傳各個發射站的視頻圖像與監控信息。目前廣播電視發射臺使用到的IP微波方式主要以分體型微波為主,IP微波系統主要包含室外與室內單元、天線幾部分。室外單元主要分為發信機與收信機兩部分,可完成對中頻信號與射頻信號的轉換;室內單元包含中頻模塊、業務模塊以及交叉模塊,作為IP微波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完成各個模塊的使用功能;天線的使用功能在于將輸出的信號輻射出去,再將輸入的信號接收到IP微波系統內。2.2綜合IP微波系統特點,優化系統應用場景。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用于廣播電視發射臺的IP微波系統已經具備了以下特點:(1)IP微波系統應用了先進的調制技術,系統可以在雨雪天氣中按照實際情況自動調制解調。傳統的微波系統在應用時會發生雨衰現象,從而降低信號的傳輸質量。相比之下,IP微波系統受到天氣的影響比較小。(2)IP微波系統的集成化程度較高,受地理環境與基礎設施的影響小,在視距范圍內搭建通信鏈路,比光纜傳輸方式快捷。不僅如此,IP微波系統建設成本低,可用在臨時數據鏈路的搭建。將IP微波用在廣播電視發射臺中,使IP微波系統可以用于不同的場景。系統設備十分靈活,但是與光纖介質相比,IP微波不能提供超大容量的傳輸,且頻率資源有限,可以作為光纖鏈路的代替品,解決部分區域光纖無法通達的問題,完成對數據的雙向傳輸,保證網絡運行可靠。IP微波系統可用于以下三種場景:(1)光纖無法通達,不能實現環網的場景。應用IP微波系統銜接分組設備,形成網絡環,保證網絡運行穩定。(2)野外或者山區等通信基礎設施薄弱的場景。應用IP微波系統為廣播電視行業或其他特定行業提供服務,完成高帶寬專線接入。(3)突發事件場景。遇到突發事件時,IP微波系統可以快速布置設備,并完成信號的雙向通信,為應急指揮與通信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平臺正常通信。這三種場景在廣播電視行業中經常出現,無線發射臺站無法有效敷設光纖,架設IP微波系統可以通過空中組網的方式完成通信。2.3廣播電視中心與IP微波系統的設計分析。當前廣播電視臺發射站不僅要傳輸多套節目源,還要實現節目播出情況、設備監控信息以及安防情況的回傳。IP微波系統需要兼容發射站中衛星接收機、遠程監控設備與安防設備等一系列已有設備。(1)系統設計思路使用復用器打包復用多套節目源,復用器支持多路信號輸入,并輸出MPEG-2格式ASI碼流。使用適配器將ASI碼流信號轉化為IP信號,再將信號輸入IP微波系統發信機中,完成信號的轉換與傳輸。利用交換機對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情況和設備監控信息接到IP微波系統設備的發信機中,公務電話信號可以在電話交換機與轉換器的應用下完成E1信號向IP微波信號的轉換和傳輸。在本系統的設計思路中,將復用器轉化為QPSK調制器,將ASI與IP適配器輸出的ASI碼流調制為950-2150MHz頻率的QPSK信號,最后將信號發送到衛星接收機內即可,有接收機解調后輸出用于廣播電視的AV信號。(2)系統頻率與路由規劃IP微波系統可以用到比較廣泛的頻段,從5.8GHz頻段到42GHz頻段都能使用IP微波。對于5.8GHz頻段,可使用的IP微波設備是AN80i;其他頻段的IP微波設備可以是IPSO200。這些設備應用范圍廣,但不一定適用于廣播電視行業。正常情況下,廣播電視用到的頻段是低于11GHz微波頻段的,受雨衰因素的影響,建議電視臺在設計IP微波系統時選用低于10GHz頻段的IP微波。在設定IP微波頻率的時候,應結合IP微波系統的實際建設需求,將極化方式考慮進去,并按照帶寬的情況確定微波頻率。在設計IP微波傳輸鏈路路由時,可以參考國際通用的Pathloss軟件分析得出,其結果可能會受到電平衰落儲備的影響,建議將傳輸鏈路路由選擇在35dB以上。做好IP微波系統傳輸信號的備份工作,防止信號資源丟失,可以采用1+1同頻備份方法和多頻備份保護方式,由于IP微波頻譜資源干線傳輸可以用到1+1雙頻備份保護方法,建議對支線使用1+1同頻備份保護方式。(3)設備選型與參數規劃微波設備是IP微波傳輸系統的核心裝置,在本系統設計中選用了iPasolink100,這一設備作為數字微波系統,集成了TDM交換和分組交換等特性,可匯聚下一代分組IP微波、IP微波系統結構沒有太大的改變,與傳統的分體式微波結構十分相似,但交換和流量管理新技術被用于其中,IP微波系統的接口更加豐富,且配置十分靈活,可以有效降低系統投資成本,提升數據通道的利用效率。應用iPasolink100后,IP微波系統可提供460Mbps傳輸容量,支持自適應調制方式,系統包含室外單元、室內單元、天線三部分,其中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之間有一根同軸電纜連接,室外單元和天線可以直接安裝。在系統傳輸容量上選擇波道間隔28MHz的運行模式,將調制方式設置成256QAM,此時IP微波系統總容量已經達到了220Mbps。除了2Mbps的容量是用于電話通信,剩余的容量都用在廣播電視節目的信號傳輸。與傳統微波系統相比,IP微波系統沿用了過去的頻率波道配置,但兩種系統可同時發射,需要在IP微波系統內使用臨時頻率,避開現有的頻率干擾,經過調試之后,建議將工作頻道選擇在8GHz左右。當IP微波逐漸穩定使用后,將原有的微波關閉,修改遠程和本地站點頻率,實現對IP微波系統的頻率波道優化配置。(4)信號傳輸系統IP微波設備在初次使用時需要適當改造周圍的設備,湯姆遜ViBE設備中無需E1板卡適配,可以將設備調整成ASI信號輸入輸出,增加適配器后可直接IP微波系統,完成信號與微波的雙向傳輸。在IP微波系統內增加PCM電話業務,應添加PCM復用設備。選擇系統周邊設備型號使,應結合IP微波與光纜之間的互備要求,意IP微波系統為基礎完成光纜業務傳輸。所以,推薦選用思科DCM適配器,使其傳輸IP微波的同時能夠傳輸光纜信號。使用BW3630F多業務PCM復用設備,對E1接口中的IP微波和光纜同時傳輸,支持IP微波和光纜信號的相互切換,強化IP微波系統的自動化調控程度。總結:廣播電視臺IP微波系統的建設實現了傳媒中心到發射臺的微波改造,應用DCM與IP微波設備可實現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和PCM電話業務的雙向傳輸,支持微波和光纜的相互切換與備份。分析IP微波在廣播電視發射臺中的應用,完善系統基本架構,優化系統應用場景,通過科學的設備選型與參數規劃使信號傳輸系統功能更加完善,為系統的運行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
作者:黨華夏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無線管理中心太原微波站
- 上一篇:公共廣播電視體制挑戰與應對管窺
- 下一篇:廣播電視臺信號傳輸方案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