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廣播電視論文
時間:2022-08-13 06:02:53
導語:地方特色廣播電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現狀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系統地保護地方特色文化。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正式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作為第6個簽約國快速加入了這一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第二,運用多種方式宣傳和弘揚優秀地方特色文化,喚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保護地方特色文化已成為新時期各地政府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使更多人了解地方文化,喜愛地方文化,成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者。第三,建立和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系統的、全面的記錄、整理、發掘,能夠更好地保存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根據相關統計,目前全國共有78個公共圖書館建立了483個特色數據庫,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內容的特色數據庫占91%。[2]這些數據庫在傳播與弘揚地方優秀文化、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圖書館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意義
1.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是指對本地區內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圖像、聲音為載體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并通過計算機存儲和網絡通信等技術實現檢索查閱的自動化系統。其建設的重點是收集整理本地具有價值、急需搶救和保護的文化遺產以及與本區域文化相關的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門別類,進而建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標準的特色文化數據中心,供讀者學習、研究、娛樂和欣賞。[3]近年來,福建省圖書館利用現代廣播電視技術,保護和搶救原生態文化,建設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群。2007年,福建省圖書館開始規劃《福建文化記憶庫群》的藍圖,把包括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壽山石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舞臺藝術等在內的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納入自建資源的范圍。目前,福建省圖書館已經完成《閩南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建設,《客家文化》、《媽祖信俗》和《壽山石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也在制作當中。
2.公共圖書館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意義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數字化加工,建成滿足用戶需求的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不但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保護文化遺產,還能夠擴充圖書館館藏資源,滿足讀者日益多樣的需求。①傳承和保護地方特色文化以福建省圖書館為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所收集的資料是福建的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在不同時期的真實記錄,這些資料不僅是科研人員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更能為福建經濟發展決策方面提供重要參考。此外,福建文化資源中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通過譜牒,我們可以了解與宗族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宗族史、家族史、民風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些特色文化通過數字化技術和設備,可以更長久地保存,并通過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借助網絡和電子設備提供給更多讀者利用,起到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作用。②豐富館藏資源,方便讀者檢索受傳統觀念和保存能力的限制,目前大多數圖書館的館藏都以紙質文獻為主,視頻、音頻、圖片載體的館藏較為缺乏。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通過收集、整理、記錄民間的大量歷史資料、傳統技藝、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等,可以突破傳統館藏資源的局限,使圖書館文獻資源多元化,方便讀者檢索利用。
三、廣播電視技術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中的作用
1.廣播電視技術的概念
廣義的廣播指的是通過無線電波或有線介質(如電纜和光纜)傳送信息的過程,按照傳送的信息形式,可分為聲音廣播、電視廣播和數據廣播。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是多媒體數據庫,是數據庫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產物。內容載體方面,它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福建省圖書館在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過程中,大量采用了廣播電視技術中的視頻、音頻技術和攝影技術。
2.廣播電視技術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中的作用
音視頻資源在圖書館過去大多以電子光盤的形式收藏,近些年隨著網絡的普及,資源數據庫在數字圖書館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音視頻資源也越來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廣播電視技術作為視音頻資源的技術手段,在資源數據庫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①視頻技術。視頻又稱影片、視訊、視像、錄像、動態影像,是指將一系列的靜態圖像以電信號方式加以捕捉、紀錄、處理、存儲、傳送與重現的各種技術。[4]通常指涉各種動態影像的儲存格式,例如數位視頻格式,包括AVI、DVD,QuickTime,與MPEG-4等;以及類似的錄像帶,包括VHS與Betamax。在數據庫中,視頻技術能夠清晰、完整、生動地記錄和再現事件,有利于資源的保存和滿足讀者的需求。此外,視頻技術能夠支持包括MPGE、AVI、RM、MOV、wmv、FLV在內的多種格式的存儲,為數據庫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更好地保存視頻資源。②音頻技術。音頻通常指人類能夠聽到的所有聲音,也包括噪音。通常情況下音頻技術和視頻技術會同時使用,制作成一體的音視頻資源,比如電影、紀錄片。此外,利用音頻技術也可形成音頻資源,比如音樂資源、采訪同期聲等。音頻資源的文件格式多樣,包括CD、WAV、MP3、MIDI等,能夠為數據庫資源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③攝影技術。攝影是指使用照相機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但是這種影像記錄是靜止的、無聲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圖片。目前,圖片文件的存儲格式包括BMP、JPEG、GIF、PSD、PNG等,同音視頻資源共同構成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重要內容。
四、福建省圖書館運用廣播電視技術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實踐
福建省圖書館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采取自主建設與引進外援兩種方式。具體措施為:凡經論證有使用保存價值而又尚無人采集或本分中心無法獲得使用權的文化資源,依靠自己的資源采集隊伍和自動化技術人員采集并構建數據庫;凡通過購買、征集可獲取產權或使用權的文化資源,均通過購買、征集獲取;凡本分中心技術人員暫時無法完成的任務,均外包。[5]經過長期實踐,福建省圖書館已擁有一批圖書館學、計算機、新聞采訪、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人才,具備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采集、整理、深加工和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管理數據庫的能力。
1.自主建設音視頻資源
①前期準備。任何一個數據庫從選題的提出到正式采集、構建,都要經過周密的前期準備。它包括題材的選擇、采訪、資料收集、場地勘測、構思、立意以及采集方案的擬定。以福建省圖書館《閩南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為例,福建省圖書館在確定選題之后,先后召開《閩南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建設的可行性報告暨初步設計方案》策劃會、《閩南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建設專家論證會,通過與專家交流探討,修改和完善設計方案。最終該方案確定《閩南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的采集對象為閩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包括德化陶瓷、漳浦剪紙、惠安石雕、梨園戲等。②資源采集。福建省圖書館音視頻資源采集使用廣播級高清專業攝像機、搖臂、攝像軌道、廣播級數字切換臺等設備,技術指標均達到省級以上廣播級電視的播出標準。福建省圖書館在采集《客家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素材過程中,使用兩臺松下AJD908MC攝像機、6米搖臂和攝像軌道、專業燈光等設備,共采集音視頻資源素材約2587GB。③后期制作。福建省圖書館使用廣播級非線性編輯系統EDIUS和蘋果高清非線性編輯系統進行音視頻素材資源的后期整理、編輯。非線性編輯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以時間順序進行線性編輯而言,它借助計算機將所采集的素材根據當初制定的方案編輯成所需要的資源。福建省圖書館在《客家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所采集素材的基礎上,使用非線性編輯制作完成了12集電視專題片《客家文化》。
2.自主建設圖片資源
福建省圖書館使用專業數碼單反相機進行采集圖片資源。在采集圖片資源過程中,不但要求對所采集對象進行全方位的拍攝,還要求講究圖片構圖和拍攝質量。以《客家文化》專題資源數據庫為例,共采集高清晰度照片4萬多張,每張圖片像素都在1000萬以上。3.購買、征集資源廣播電視技術中的視頻技術、音頻技術和攝影技術支持絕大多數格式文件的識別存儲,所購買、征集的資源依托廣播電視技術在數據庫中能夠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利用。
五、結語
總之,廣播電視技術對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技術,能夠豐富和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滿足當代讀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對于保護和傳承珍貴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作者:余錦秀陳順單位:福建省圖書館
- 上一篇:無線發射廣播電視論文
- 下一篇: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