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烹飪模式”可視化分析

時間:2022-11-18 08:27:04

導語:電視新聞“烹飪模式”可視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烹飪模式”可視化分析

在當前融媒體語境下,人人皆記者、信息實時、內容碎片化傳播已經成為傳媒新常態,傳統的電視媒體“采編播”制作流程以及線性傳播的弊端凸顯。如何解決當前電視媒體面臨效益下滑的趨勢,彌補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媒體所面臨的問題并凸顯權威電視媒體的優勢成為傳統電視臺同努力的方向。而在這場改革創新發展中,山東廣播電視臺打破原有固化的“采編播”制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融媒體平臺+“中央廚房”的多元“烹飪模式”。本文從中央廚房職能重構和制播流程的可視化轉變兩大視角,探究融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制播創新。

一、融媒體中央廚房職能創新重構

2016年,山東廣播電視臺正式開啟了媒介融合改革的大幕,此次改革的核心主要集中在電視板塊和網絡板塊。而山東廣播電視臺擁有的齊魯頻道、綜藝頻道、生活頻道等山東本土強勢地面頻道,以其接地氣的節目風格,在山東廣大農村地區擁有龐大的中老年觀眾群體。這一群體與互聯網的黏度較低,所以在互聯網沖擊下影響較小,收視率和社會經濟效益依然處于較理想的位置。因此,此次改革的戰場集中在收視率較低、創收完成不樂觀的公共頻道、體育頻道、國際頻道以及新聞中心。此次改革,通過完成網絡板塊中齊魯網、看山東客戶端與以上頻道的合并重構,打破原有獨立頻道制的管理模式,合并成立融媒體中心。在中心現有的人員配置和硬件條件基礎上,與美國團隊合力建設融媒體“中央廚房”全景演播室,研發生產適用于網絡和電視兩端傳播規律的融媒體產品,最終達到1+1>2的效果,實現傳統電視媒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轉型發展。整體來看,山東廣播電視臺在融媒體+“中央廚房”的重構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網絡勾連下的媒介融合。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是百姓接收信息的最主要端口。然而伴隨著網絡及手機移動端的高度覆蓋,信息接收方式發生轉變,不受時空限制的碎片化接收成為主流。因此,手機終端等互聯網介質成為了當下媒介融合語境下的主流媒體。而在眾多電視機構融媒體改革中,以電視為核心的改革主體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其改革只是完成了“電視+互聯網應用”的簡單羅列,無論是服從于電視節目的兩微還是網頁客戶端的推送,都是圍繞電視服務。山東廣播電視臺在媒介融合中完成了核心主體的轉變:由“電視+”向“互聯網+”的質的跨越。以當前主流的互聯網媒介消費群體為改革主體,實現廣播電視等線性傳播媒介為互聯網媒介服務的轉變,實現以時效性、互動性、到達率更好的互聯網產品為主線進行推送播發,勾連傳統廣播電視等傳統節目。達到以互聯網產品為傳播前沿,以廣播電視產品為內容深化的多維傳播矩陣。例如:山東廣播電視臺所推出的《魯蘇聯動!尋找92歲抗戰老兵》的系列報道中,山東廣電與江蘇廣電實現了“2+2+N”聯動模式,打破電視線性傳播限制和魯蘇兩地時空限制,實現兩家媒體新媒體板塊“閃電新聞客戶端”與“荔枝新聞客戶端”異地同頻手機直播,全面展現尋找抗戰老兵杜希河的尋找過程,讓互聯網手機用戶第一時間了解尋找的最新進程。與此同時,兩地電視媒介在網絡手機直播報道的基礎上,分別在山東廣電衛視頻道《早安山東》,地面公共頻道《新聞午班車》《民生直通車》節目以及江蘇廣電衛視頻道《新聞眼》,城市頻道《零距離》節目跟進總結式深入報道,滿足電視群體的接收需求。通過兩地媒體兩種媒介語言的“2+2”敘事報道之后,兩地媒體進一步發掘92歲抗戰老兵出走原因及跨越半世紀的戰友情愫,在國慶節前夕進一步弘揚了老兵精神。實現了從網絡到電視,從事件本身到內在情感的“2+2+N”的多維立體化報道。(二)全景式街景演播室的創新搭建。演播室作為電視節目制播窗口,其呈現形式直接影響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山東廣電在“新聞立臺”的宗旨下,著力提升新聞融媒體演播室制播條件,斥資1.3億元與美國舞美團隊設計打造了國內唯一街景演播室。該演播室完成了從空間布景到中央融媒調度平臺的多角度創新。針對“點餐選擇”“原料準備”“烹飪制作”和“餐廳上菜”等“烹飪”環節的職能需求,完成了內部空間布景的合理配置。該“廚房”以融媒體調度平臺為中樞,實時接收來自于電話熱線、兩微一端、網站社區等不同渠道的新聞線索,根據新聞價值及地理位置分布與記者數量、信息平衡等因素的綜合考量,調度平臺確定當日即時的“點餐選擇”并分發任務到具體互聯網及電視采寫部門,并由其完成外出采訪等音視頻采集等“原料準備”工作。同時,該中心以新聞內容的剪輯制作為主體,根據各節目組制播內容的差異區分區域?!爸醒霃N房”與傳統演播室最大的差異在于完成“餐廳上菜”環節的街景演播室。其區別于以往360度全角度隔音遮光的暗箱演播室,陽面建設為一至四層的落地玻璃幕墻,這一設計實現了電視節目的可視化曝光錄制,削弱了主持人與受眾的隔閡與神秘感,同時也體現出融媒體電視新聞節目來自于社會并服務于社會的制作理念。與此同時,街景演播室內置17塊互動大屏,增強了演播室的可視性和運動變化。在攝像方面,室內設高清軌道機器人攝像,實現了科技對人力的解放,同時,減少了人員在演播室中的走動,更有利于主持人集中精力進行二度創作。融媒體“中央廚房”全景式街景演播室的搭建極大提升了山東廣電電視節目品質和媒介融合速度。(三)人才融合中的職能分配。媒介融合不僅是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的融合,更應該是傳媒人才的融合和多元能力的提升。換言之,媒介競爭是融媒體技術設備等硬件與融媒體人才的軟實力的雙重對抗。因此,很多電視臺通過一刀切式的人員輪換模式,大量裁撤傳統電視制播人員,招聘具有互聯網背景的新媒體人員。但在實際工作運行中,由于新進人員對于傳統電視的傳播制作規律知之甚少,因此,出現了大量多媒介“水土不服”的現象。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在人才融合過程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加強人員長效化技能培訓,著力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融媒體人才。臺內傳統電視技能人才在發揮其現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技能培訓,增強員工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和互聯網思維方式。例如:《民生直通車》節目的記者大多已經有了十幾年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經驗,熟悉電視節目的制作規律并深諳民生新聞節目受眾的收視需求。山東廣電融媒體中心針對這一群體開展各類互聯網技能培訓,增強其互聯網傳播意識,使其掌握互聯網信息碎片化、即時性的傳播規律,在其視頻內容的生產過程中,實現互聯網客戶端+廣播電視等多端制作與分發。而針對新聘人員,則嚴格把控互聯網思維與廣播電視技能并存的要求,使其能夠盡快滿足當前融媒體語境下的多屏傳播需求。

二、“烹飪”流程的多維度可視化創新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采編播”制作流程。然而,這一精細化分工生產的制播模式與融媒體語境下“人人皆記者”“隨時隨地看新聞”制播方式相比,新聞自身時效性、簡明性等特征被埋沒。習慣于碎片化接收信息的用戶不斷拋棄傳統媒體。如何打破廣播電視線性傳播在當前融媒體傳播語境下的弊端,實現新媒體的時效性、互動性、碎片化與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的真實性、權威性的融通,成為了傳統媒體尋求出路的突破口。山東廣播電視臺在原有電視業務與網絡業務的基礎上,實現板塊業務的融合重構,同時嫁接新媒體與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的特性,探索出了一套全流程多維度可視化創新“烹飪模式”,實現了新舊媒體的優勢最大化。(一)先小屏后大屏的互聯網思維播發方式。電視作為黨的喉舌,在媒介格局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眾多廣播電視媒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依舊堅守電視主體地位不變,新型媒介服務于廣播電視的思路。而在此定位下,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便成為了廣播電視的附屬品,互聯網產品只是廣播電視節目的多媒體衍生。很顯然,在媒介用戶大量向新媒體轉移的趨勢下,這樣的發展路徑很難在媒介重構中找準定位,甚至會成為新媒介環境中的犧牲品。山東廣電走出了一條“先小屏后大屏”的互聯網思維播發思路。顧名思義,“小屏”是指以手機屏幕為代表的移動媒介端口,“大屏”是指以電視屏幕為代表的固定媒介端口。在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打破電視為上的傳統觀念,依托“大小屏幕”實現媒介差異逆向傳播。首先,由簡單便捷、可操作性強、互動性高、到達率精準的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進行推送,第一時間完成新聞內容的“粗放”傳播,讓用戶對接新聞關注點。其次,記者根據手機傳播的粗放內容以及用戶第一時間互動反饋的關注焦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新聞內容的“精細”加工,在廣播電視大屏傳播的過程中,讓用戶更加深入、權威的了解新聞全貌。與此同時,“先小屏后大屏”并不僅僅是手機傳播向電視傳播的單向推進,而是根據新聞事件的發展順序和新聞點的厚薄程度,切斷式的完成從小屏到大屏再到小屏的多方向推進,真正實現新聞內容的全媒介、多角度傳播。例如:在融媒體策劃的《我的中國心》16小時、12個國家全球直播活動中,創作者以“一帶一路”上的山東元素為直播線,從山東莒縣鄉村的一次升國旗儀式開始,跨越美國、玻利維亞、俄羅斯、意大利等國家,由全球手機拍客完成不間斷追逐直播過程,通過連接直播地點的方式在世界版圖上勾畫出心的造型。此次直播很好的詮釋了“先小屏后大屏”的播發思維方式。小屏手機直播以“現在進行時”的時態,勾連全球;大屏電視依托《早安山東》《新聞午班車》《民生直通車》等節目,通過“過去式”總結手機策劃直播內容,并以“將來式”預告接下來直播走向,完成了大小屏幕穿插互動的全媒體直播。破億次的流量充分體現出融媒體語境下“先小屏后大屏”的媒介選擇必要性。(二)可視化半成品的電視呈現。隨著受眾需求的提高以及廣播電視競爭的日益激烈,新聞片品質極大影響了節目收視率。特別是扣人心弦的內容敘事、現場感強的記者出境、貼近生活的新聞人物采訪等因素,成為提升新聞片品質的重點。然而,由于電視節目對于新聞片的精細化追求,新聞的時效性、現場感不斷缺失。特別是在碎片化傳播的背景下,晚上黃金時段才線性播出的節目往往早已被新媒體傳播報道,因此,觀看體驗不斷下降,用戶大量流失?;诖祟惽闆r,山東廣電不斷嘗試“可視化半成品”的電視呈現方式,把記者正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正在新聞第一線、正在編輯制作的過程、甚至正在配音間合成的情景等不成熟的半成品新聞,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在進行電視影音呈現。這一探索打破了電視傳播時效性差的弊端,可以在第一時間傳播記者所掌握的最新消息,特別是在突發性新聞報道中,有助于提升新聞現場感。與此同時,在這類連線過程中,將電視制播過程中編輯記者在配音間、剪輯機房忙碌的幕后故事呈現給觀眾,極大滿足了觀眾的偷窺欲。(三)全天候打通新聞節目內容編排。電視臺通過幾十年的摸索逐漸形成了從臺到頻道再到節目組的三級管理模式。電視節目也逐漸形成了制片人負責制的組內管理方式。以新聞節目為例,制片人為節目的組織核心,下面分設責任編輯、記者和編輯等各類崗位,諸多崗位密切合作最終完成一檔新聞節目。而不同節目之間往往互不干涉,各自為政。因此,在實際新聞采訪中出現了同一新聞同時派出多組記者的尷尬現象,這極大浪費了采編資源。山東廣電通過“破壁行動”,打破各節目之間的組織壁壘,通過同一崗位統一管理、統一節目類型、統一編排調配的方式,實現全天候打通新聞節目內容編排。例如在《我的中國心》24小時全球策劃融媒體直播活動,由山東廣電融媒體中心創新報道部和民生報道部合作完成。兩部門聯手打破新媒體客戶端與傳統電視直播之間的媒介壁壘,沿“一帶一路”中國元素這條主線,通過融媒體中央調度平臺統一調度,實現16小時全打通的從手機到電視的穿插編排。此類打通式的內容編排方式實現了同一新聞一次采訪多次分發,節約了融媒體制播成本。與此同時,由于播發的渠道覆蓋傳統媒介廣播電視以及新媒體手機直播、兩微一端等大小屏幕各個端口,也提升了媒介的傳播覆蓋率和傳播效果。(四)互聯網+線上電視+線下活動立體產品序列。傳統電視媒介的產品以電視節目為主。而隨著媒介構成的多元化以及傳統媒介用戶的流失,單一的電視產品已經很難在融媒體競爭中占領市場。如何依托廣播電視優勢,同時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以用戶為主導開發新的試聽產品,成為廣播電視媒體在媒介重構過程中的主要發力點。山東廣電依托融媒體中心豐富的媒介及人才資源,打造了“互聯網+線上電視+線下活動”的立體產品序列。以《京東618網購節“大牌來了”》為例,這一活動以大數據分析為策劃依據,精準鎖定京東網購客戶群體以及潛在客戶的聚集范圍,結合山東廣電觀眾收視分布情況,選取了山東本土十個城市作為活動地點,通過調集臺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主持人作為線下活動主持。與此同時,線下活動還通過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進行視頻、圖文直播,并在《民生直通車》等電視節目直播的過程中,通過現場連線介紹活動現場。一系列的媒介手段組成了山東廣電立體化的產品序列,這一多媒介融合產品充分展現出融媒體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了策劃方案的全媒體呈現,提高了客戶的宣傳到達率,同時也增加了融媒體中心的廣告創收,實現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梢哉f,山東廣電作為本土融媒體改革發展的排頭兵,其所創建的融媒體平臺+“中央廚房”的可視化創新“烹飪模式”,在小屏帶動大屏、半成品呈現、線上線下多維度產品序列等思維及實踐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這為當前融媒體語境下各大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完成媒介重構與生產模式創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美)林文剛.媒介環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美)約翰•菲斯克(JohnFiske).電視文化[M].商務印書館,2005.

[3]劉丹凌.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2(02).

[4]郭之文.全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創新[J].電視研究,2011(03).

作者:趙廣遠 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