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

時間:2022-08-17 10:10:07

導語:中國電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電影中民族精神缺失的反思

【摘要】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實質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持續發展的文明,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秀的民族精神,然而當下的很多中國電影已無視自己所背負的文化重任,也忽視了電影藝術的本質,審美情趣低下而媚俗。這些現象值得深思和反省。本文簡要分析了此現象并進行反思。

【關鍵詞】民族精神;中國電影;教育功能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實質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持續發展的文明,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從“有無相生”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和諧觀等文化觀念,到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價值觀。而電影總會承載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內核,正是因為電影是一種大眾藝術,受眾人數多,覆蓋層面廣,所以其中承載的文化精神也被廣為傳播,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步人二十一世紀后,中國電影在好萊塢電影的強勢沖擊下,模仿炮制了不少“大片”,但是這些電影并不在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要求故事情節的內涵處理,不在意戲劇沖突的建立,更不理會影片所應該承載的文化意義,只是用金錢堆砌出的畫面精美、視覺震撼的空殼影片而已。這些電影大片,已無視自己所背負的文化重任,忽視了電影藝術的本質,偏離健康向上的發展軌道。觀眾在品嘗視覺盛宴的同時,卻任由自身的審美情趣隨著電影文化格調的低下而變得媚俗。西方的強勢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上,而且還在于它創造了一種所謂的普遍主義的強勢文化,但是很顯然這種普遍主義文化實際是特殊主義,我們必須在交流、交往互動的前提下,進行自我重構。當電影失去了文化核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意義。電影要表現出民族文化和時代進步精神,更要反映出社會大眾價值觀念的變化,并且起到提升觀眾文化品味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塑民族精神對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現狀

中國于2001年12月10日成為WTO的正式成員,這構成了全球化在中國進人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標志性事件,全球化對中國經濟文化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叭蚧币殉蔀槲覀冞@個時代標志性話語之一。通俗地說,“全球化”是以美國為主體的西方強勢利益集團,通過資本和生產鏈條的跨國化、通過網絡技術和其它高科技的泛化運作實現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從而實現“政治制度的同質化”和“民族國家權力的彌散化”。1“全球化”作為一種社會和文化的想象運動,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以經濟行為策略來實現新的文化整合過程,它的最終結果就是“能夠在某種‘普遍性’設計中,瓦解任何一種保持自身特殊努力的文化自足體,進而完成對于世界文化前景的‘普遍化’構造?!?詹姆遜曾說:“對我們許多人而言(特別是在文學和文化領域工作的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就是世界文化的標準化。美國的電視、美國的音樂、好萊塢電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東西。更深層的恐懼在于:特定種族一民族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文化標準化的過程中將遭到破壞?!?所謂全球化大趨勢,就電影行業來說,主要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強勢的全球性增長。對我國也是如此,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好萊塢大片登陸中國,關于好萊塢電影的討論就沒有停息過。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持續建構的可能性,如果不能發展自己新的文化層面,仍然僅限于把民族的傳統文化視為電影文化的全部,勢必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對中國民族電影來說,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所缺少的正是這個嶄新的更有超越性的層面。當中國正在加快邁向全球化的步伐時,民族電影還停留于在世界面前塑造一個古老的傳統的民族國家形象,還把對全球性,全人類的關注排除在自己的視野之外,未免令人有敝帚自珍、背道而馳的感覺。另一方面,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和經濟飛速發展相伴的,是世俗化、功利化、商品化走上前臺,物質對精神的覆蓋,人的世俗物質欲望的空前放大,它也無形中成為中國電影表現的重點。在大量電影作品中,圍繞各種物質欲望展開錯綜復雜的矛盾,名車、豪宅、美女、奢侈品等構成的光怪陸離的城市景觀,成了許多電影的要素,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幾乎無所不在地環繞著人們,對此,觀眾已經見慣不怪。從電影的產業化改革來說,自從實行了產業化改革,中國電影重新煥發了活力,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波瀾。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在價值觀建構和民族精神傳播方面呈現出一種紛繁復雜的狀況。內容低級庸俗、價值觀混亂扭曲者有之,內容清新健康、價值觀積極向上者也有之。毋庸置疑價值觀混亂扭曲的電影會給觀眾帶來負面的影響。一些電影制作人把電影產業的商業屬性放到了第一位,而忽略了電影產業還有文化屬性,忽略了電影產業還應以倡導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和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于是,在經濟利益的誘惑和市場機制的操縱下,商業大片樂此不疲地展現消極的不健康的價值觀念,以吸引觀眾的眼球,博取高額的票房。宮廷陰謀、江湖恩怨成為影片的題材,展現人性的陰暗、丑惡成為影片的內容,殺戮、暴力、情色成為影片的元素。商業大片在價值觀上的混亂扭曲以及為了過分營造視覺奇觀而忽略故事情節的安排、人物性格塑造。

二、當下中國電影教育功能的衰落

電影作為人類各種信息,尤其是各種文化精神、思想觀念和社會規范傳播交流的重要載體,其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影響十分深遠,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形式。電影的功能也包括滿足社會需要的效能,這種效能是它在與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中發揮和顯露出來的,是電影文化對社會發生作用的基礎和前提。電影是思想教育的載體,即向受眾傳輸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是使受眾具備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形式之一,它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以進行雙邊互動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電影作為思想教育載體時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承載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信息;二是將其承載的思想教育內容和信息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電影同時又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廣大民眾的文化心態、知識結構乃至思想品德。電影文化負載著情感、心理、思想、意識等精神性的內涵,同時,電影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特定內涵的文化,也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物化的載體來呈現。人類的思想和情感等除了運用語言文字記載、傳播外,還可以用影像來形象地記載、傳播。人類的科技發明、精神塑造和文化塑造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以影像這一載體來得到實現。例如美國影視文化對世界文化市場的霸占,就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意識形態戰略。它以影視產品為載體,把美國的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觀念推向全球,使之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在我國的電影發展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影片,它們通過反映時代精神、描繪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塑造出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特別是一些革命歷史題材大片和歌頌英雄人物、反映現實題材的精品。如《建國大業》《烈火中永生》《閃閃的紅星》《紅色娘子軍》等耳熟能詳的影片。影片《五朵金花》將五個名叫金花的女子以公社和集體為家的美好情操展現在觀眾面前。優秀的電影作品往往是將社會道德要求形象化、藝術化。影片《??!搖籃》將充滿崇高的人性美展現在銀幕上,成功地使觀眾感受到人性美。謝晉在談自己導演《天云山傳奇》的動機時談到:“我們未來的影片要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文藝作品要發揮其藝術的力量,使它能起到提高整個國家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每個人思想境界的作用?!?還有《最后的貴族》《清涼寺的鐘聲》《啟明星》《芙蓉鎮》《老人與狗》《女足9號》等大批影片都是這種歌頌人性、歌頌人道主義、歌頌美好心靈、歌頌道德力量的優秀作品。但是前一段時期,一些所謂的“大片”,以急功近利的心態,“唯票房是王”,追求產業吸金,而消解了文化,往往是內容胡編亂造經不起推敲、品位低俗的作品。另外,隨著近幾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反映年輕人生活觀與價值觀的青春題材的電影數量也在增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青春期》系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系列。青春電影的投資、發行比較靈活,既可以像《青春期》一樣,沒有明星大牌,采用年輕演員出演,不通過院線播映,以網絡媒介發行;也可以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系列一樣,匯集各類明星偶像,影片拍攝、宣傳耗資巨大。青春電影因其題材的特殊性,在市場中存在著一定的觀影需求。青春電影以戲劇的手法折射年輕人的生活,但影片中過分追求戲劇性的表達,會對受眾的價值觀產生不利影響。

三、當下中國電影民族精神表達的缺失

電影是一種以畫面、聲音等元素進行寫實、抒情和敘事的藝術。從1994年開始,中國按照分賬發行的方式進口美國“大片”,好萊塢電影風靡一時。1999年11月,中美雙邊簽署關于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人世”以后,每年將有20部美國電影進人中國市場。面對好萊塢電影強大的沖擊和挑戰,電影界有不少人認為,學習好萊塢電影是中國電影的唯一出路。與此相應,在電影研究領域,也有人開始以好萊塢電影為標準衡量中國電影。不可否認,近年來不少大片確實獲得票房成功,但是我們也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些國產大片文化底蘊的欠缺。首先,中國影片票房和口碑二者兼得者少,對立者多。自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票房保持較高增長,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小時代》系列等二者對立的情況更加普遍。其次,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已支離破碎,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中國文化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中國經濟崛起以后,政府意識到“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中國的文化命運。而好萊塢電影對美國國家形象和文化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和強力建構所帶來的示范效應,也使得中國政府對國產電影寄予厚望。即使在美國,好萊塢大片也經常遭到貶斥。JamesT.Farrell曾批判到:“幾乎所有的好萊塢影片的特點都在于內部空虛,不遺余力地在布景、服裝,以及表面細節上下功夫。對生活的表現是空虛、無聊、庸俗、幼稚的。”5而到了中國,情況似乎變得更糟,大片壟斷者們侵占著受眾的空間。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講述的故事是夫妻相害、父子相殘、兄弟相戮、母子兄妹亂倫的故事。它的內容和價值觀都不健康,甚至對社會有害。影片中追求打斗場面的奇觀效果,有的是怪異的武器和恐怖的殺戮方式,遠遠相悻與中華武術傳統的剛柔相濟之美。其次,從影片中那些密密麻麻死了一片又一片的無辜的兵卒可以看出,影片的價值觀是無視普通人的生命,這些普通人只是帝王的工具罷了。這種價值觀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起了破壞作用。影片中對女性肉體的夸張展示,對肉欲表現的狂熱無節制,在韓國被定級為只適合18歲以上的觀眾觀看,在美國也是被劃人青少年不宜觀看的限制級電影的行列。如果僅是為了迎合西方審美趣味,為了追求國際獎項,結果只能迷失自我?!昂萌R塢電影有意識地用并不復雜的敘述手法來迎合大眾的共同要求,使其能夠滿足各種觀眾的口味,無論何種民族、何種教育程度都能看得懂”。6如果一味追逐視覺和聽覺的快感,會忽略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失去了作品的民族文化根底。我們知道,當受眾通過電影中的夸張地描寫對社會產生一些錯誤認知,便很容易會受電影價值觀表達的影響,盲目地接受影片中的錯誤行為方式。一部優秀的電影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甚至可以讓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但如果影片一味追求題材上的關注度,一味追求內容上戲劇化的呈現,過分看重票房,必然會導致影片立意的下降。當影片中過分自我、崇尚物質、愛情至上、人情冷漠等價值觀傳遞給觀眾時,便會對受眾產生一定的錯誤價值導向,甚至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在娛樂性消費盛行的今天,要真正做到宣揚民族精神,倡導正能量,就應該堅持積極的價值觀導向。電影作品就是以“文以載道”“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社會倫理規范,通過懲惡揚善,促進社會倫理道德和諧。優秀的電影作品揭示的是人生哲學道理,社會道德倫理,傳達的是優秀的民族精神,這是電影傳播本身所必須具有的特定價值。而電影對于受眾而言,不光是在審美中追求快樂,還要在快樂中獲得對于本質意義上真、善、美的認知。綜上所述,當下中國電影應當清醒地面對當前的社會現實,既順應歷史的潮流,又要時時警惕消極的、負面的因素對民族電影的侵蝕。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重塑民族精神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中國電影要堅守住對現實的密切關注,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求,對優秀民族精神的弘揚。電影的思想內涵與文化深度不是僅靠借鑒和模仿就能得到的,在當下復雜的社會、文化轉型時期,更需要的是符合民族欣賞習慣和趣味的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精品力作。

作者:王斐 單位: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