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28 03:19:00
導語: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電視公共服務屬于農村公共服務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農村公共服務則屬于農村公共產品的范疇。在農村,一些農村公共產品“沒有固定明確的實物形式,而是表現為一定的服務形式。我們稱之為農村公共服務?!?/p>
公共產品(publiegoods)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公共產品是這樣一種產品,在增加一個人對它分享時,并不導致成本的增長(它們的消費是非競爭性的),而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都要花費巨大成本(它們是非排他性的)。
在現實中,真正的純公共產品是很少的,大多數產品因為兼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特征,被稱之為準公共產品。因此,按照產品特征,可以將公共產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是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其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卻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即對這類產品的使用可以通過收費而將不愿付費者排除在對該產品的消費之外,同時,在該產品的使用者范圍之內,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多增加一個使用者的邊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自然壟斷行業的產品就具有這種性質;第三類是擁擠型準公共產品,這類產品與俱樂部產品剛好相反,即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但當消費者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消費上的競爭性,也就是說這類產品是擁擠的。
根據這個分類標準,我們可以對我國電視產品進行分析:原來。無線電視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兩個基本特征,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但是,隨著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出現,電視臺通過光纜介質和加密技術可以向觀眾收取費用,拒絕為有線電視付費的人將不能收看其節目,使電視產品產生了排他性。因此,電視產品經歷了從純公共產品向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的過渡。
二、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選擇
與上面所論述的分類方式大體一致,詹姆斯·布坎南曾經把物品按照“公共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對公共產品進行分類。他認為,公共產品既包括“純公共產品”,“也可以包括‘公共性’從0到100%其他的一些商品和服務”,即準公共產品。而關于公共產品的供給一般認為,“公共性接近100%(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顯著)的準公共物品適合由政府供給,公共性接近0的適合由市場供給?!?/p>
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恰是一種公共性介于0到100%之間的公共產品。那么它采用哪種供給方式更合適?
首先,各級政府作為理性人,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會重視有形的公共產品供給,而輕視無形的公共產品的供給;重視短期的能直接利于績效評估的公共產品,而不重視投資期限長的公共產品。在這種導向下,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就會出現短缺現象。
其次,因為政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作為市場中的經濟主體,其自身運行同樣存在交易成本問題。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某種程度是一個政治過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場制度昂貴,這表現為現實中政府的種種“政策失敗”。
因此。準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不能依靠某種單一的政府供給模式。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考察,政府供給重在公平,市場供給則重在效率。如果新的市場主體進入公共產品提供加強市場競爭,勢必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資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場既分工又合作,便可將二者的有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通過這種有機結合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準公共產品能否由市場有效提供。要看一個排他成本問題。對于排他成本高的準公共物品。私人資本一般不愿生產。因為“搭便車”現象嚴重,會使收費比較困難。排他成本低的準公共物品,私人生產就比較容易。電視公共服務這一類的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是具有非競爭性但有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一般屬于排他成本比較低的準公共物品,所以,引入市場機制是非常合適的。
三、正在構筑的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當前,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仍舊表現出供給不足的問題。
1998年以來,為解決部分農村地區收聽不到廣播、收看不到電視的突出問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廣電總局共同組織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共投入建設資金34.4億元,運行維護費0.4億元。完成了11.7萬個行政村、10萬個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設任務,并修復了1.5萬個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決了近1億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2005年。廣電總局又啟動了“村村通”衛星直播(DTH)試驗系統。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投資107.5億元支持“十一五”計劃期間村村通項目的建設和改造。
現在,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從適應計劃經濟體制轉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在財政方面,各級政府籌款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如自2007年開始實施的“村村通”工程,根據《“十一五”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規劃》,除中央政府安排的補助資金外,省市兩級政府負責解決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資金,并切實落實修復“返盲”設施資金;省、市(地)、縣(市)級政府分別負責解決轉播本級廣播電視節目無線發射轉播臺站的機房和設備的更新改造資金。國家給予建設、經營縣(含)以下農村有線電視網絡的單位給予一定期限的稅收政策扶持。對用于覆蓋農村地區的廣播電視節目發射臺、轉播臺和監測臺的用電,執行國家規定的非普工業類電價標準,不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在國家廣播電視機構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勵國有、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縣級以下(不含縣級)新建有線電視分配網和有線電視接收端數字化改造。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向農民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本村的廣播電視設施建設。
盡管政府為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我國農村電視建設還處在較低水平,一些偏遠農村還存在電視覆蓋“盲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新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中還有廣播電視覆蓋“盲村”70多萬個。早期建設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限制,投入少,起點低,通過無線方式覆蓋的廣大農村地區實際覆蓋效果滑坡嚴重。無線覆蓋是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的主要方式。但承擔中央和省節目對農村地區無線覆蓋任務的發射臺、轉播臺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老化、日常運行維護經費缺乏。導致廣大農村地區中央和省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成為薄弱環節。農民接收電視套數少,質量差,滿足不了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村村通”工程的投資力度很大,但這還是政府行為。政府作為目前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惟一的供給主體已經表現出了某些弊端。
首先,政府作為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唯一供給主體,供給效率相對較低。針對“村村通”的發展,作者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兩次在山東萊蕪一些村莊進行調研,“村村通”開展以前,這里由于這里長期沒有有線電視,農民一直是靠普通天線接收電視節目,但能收看的節目套數并不多,天線質量好點的農戶能收到中央一套、山東衛視、萊蕪電視臺等六七個頻道,差一些的只能收到三四個頻道。而且接收質量也不穩定?!按宕逋ā遍_展以后,花260元初裝費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農戶說。現在接收到的36個頻道里,單單山東臺和萊蕪臺的頻道就占了10個之多,雖然比以前有所進步,但離自己期望的還有距離。可見,有線電視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雖然通過技術實現了排他,但是政府作為供給主體,提供的服務內容還有待豐富。
當然,由于是個案研究,這個調查的內容不能做推論,但這反映出政府在提供農村電視公共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而政府要提高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效率。關鍵在于把農民的消費需求集合為社會的需求,即政府只有按照農民的意愿進行資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其次,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民,在信息的購買和使用上會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場原則。雖然農民不能影響“村村通”工程中提供的電視頻道,但他們可以選擇安裝或不安裝有線電視。還以萊蕪的農村為例,目前農村里很多農民自行添置了衛星接收器,能接收到的電視頻道遠遠超過有線電視提供的頻道數量。一般都在40個頻道以上。在價格上也不同,衛星接收器的價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資;有線電視的初裝費是260元,另外每月要交納10元的收視維護費。相比之下。衛星接收器大受歡迎。
四、中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改革路徑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供給和決策機制與需求表達機制的缺失造成了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性不足。應當對這種狀況加以改革:
1改革農村電視服務供給的體制,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可以包括政府供給主體、農村社會供給主體、私人供給主體等。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來進行供給。
就電視公共服務而言,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出現,特別是數字加密技術的運用,使得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節目能夠變為排它性的,用戶必須付費之后才能收看的到。這樣,就能夠消除了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使電視產品可以具有排他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私人產品的性質。如果預期收入大于排他性的成本,利用技術設備進行電視產品排它的行為將會有利可圖,價格機制就會發生作用。付費頻道和付費節目就具有這種特點。所以,電視產品是可以消除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產品。
另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提供還是由私人提供除了考慮該項產品收費管理的難易程度還應考慮它的需求彈性,難度越大。彈性越大就越適合于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相反則應采用市場提供的方式。對于電視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和電視機在農村社會中的普及。電視產品提供難度正在減小,電視節目的需求彈性也有減小的趨勢。這也給電視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2建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當前。在“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決策機制下。由來自于外部和農民不具有同等切身利益的政府進行公共產品的決策,就很難和農民做出同等精細的計算來保證公共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目前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不是由農村內部需求決定,而是由農村外部決定,由于公共產品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有待建立健全,農民難以在公共服務供給決策中體現自己的意志。由此造成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能反映農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現狀。如果能建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則公共財政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3發展直播衛星系統,促進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
直播衛星的強大傳輸能力,帶來了潛在的收視和商業革命想象空間。迄今,全球衛星直播產業的總產值,已經達到了近500億美元??梢姡袌鲈谔峁╇娨暪卜辗矫媸欠浅S袧摿Φ?。在直播衛星發展的新領域中,高清電視服務、本地頻道服務、國際頻道服務、交互電視服務,都是重要的市場。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物品。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提供是可行的。
電視作為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在農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農村電視的公共服務供給也應當及時跟上。
摘要本文指出了電視公共服務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物品的特性。并對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情況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改進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狀況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視公共服務準公共產品供給
- 上一篇:行政問責辦法等四項制度工作推進會講話
- 下一篇:紀錄片形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