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06-13 09:48:14

導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思考

摘要:在我國新工科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信息技術領域肩負重要的責任,也面臨豐富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提高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水平,本文結合教學現狀與產業發展要求,研究了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綜合教學改革方法,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綜合調整完善,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一、研究背景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1]。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人才供不應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成為新工科建設重點發展的對象?;趪抑卮蟀l展戰略和需求,新工科專業改革應該立足于“新”和“工科”兩個方面[2]。在新工科背景下,我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提高教學水平,完善專業體系建設。以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綜合發展,并與產業結合緊密的新型復合型人才為己任。

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電子信息領域覆蓋面廣,知識結構較為復雜,學習難度相對較高。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需要不斷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目前,在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主要存在下列問題。(一)理論課程比較抽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與數學工具結合緊密,例如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等。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推導和重要結論。但是,僅僅通過公式推導,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3]。因為一方面,部分學生的數學功底不夠扎實;另一方面,公式不能形象的描述理論知識體現出來的物理原理。部分課程已經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但實驗課程和理論課程結合度有限。(二)動手環節還需增加。由于工科專業自身的特點和產業需求的階梯性,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本科畢業生特別受到青睞。但是,過硬的操作技能需要一定強度的鍛煉來提高,才能滿足就業的要求[4]。依托學科競賽,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強化。但覆蓋范圍仍然有限,各類競賽的積極性受難易程度的影響,很多學生避重就輕,片面追求獲獎。因此,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切實增加實踐環節,并做好各類宣傳教育工作。(三)專業體系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也應不斷改革調整,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智能產品的問世,都是新興發展方向。而在移動通信領域,5G的發展如火如荼。為了使畢業生具備綜合的基礎素質,專業體系建設也需要將這些新興領域納入學習范圍。

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一)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在理論教學部分,可以將實驗教學的部分結果進行演示,使理論教學更為生動;實驗教學部分,可以在仿真練習中再進行重要理論的補充講解,使實驗更有效。例如,在通信原理課堂課程中,可以引入SIMULINK模塊化程序演示,通過搭建系統演示理論結果,該系統在實驗課上要求學生使用MATLAB進行原理的代碼編寫,并進行進一步教學結合。(二)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谀壳暗默F狀分析,我們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首先,正確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發展,提升實踐水平,并做好各種學科競賽的宣傳工作。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實踐環節,并鼓勵學生課后自己進行實踐的拓展。最后,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尤其是與產業合作緊密的應用型研究。(三)課程體系改革和內容調整。根據新興前沿技術的發展,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必要的更新和調整。結合機器學習,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等,對專業培養的步驟、方式、方法進行詳細的規劃并實施。在傳統知識的學習基礎上,強調新技術的引入,并結合其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適應當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發展規律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結語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緊密聯系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實踐,能夠切實提高專業教學水平,更新和改進教學內容,完善專業建設,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波,馮輝,韓偉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20-28.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張亞萍,單巍,王江濤.電子信息類基礎實驗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開發[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2):133-135.

[4]閻石,馬志新,楊凌等.“新工科”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實踐培養機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1),99-101.

作者:武岳 楊家桂 陳勁松 王松濤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