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及選擇

時間:2022-11-10 11:09:40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及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及選擇

一、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概況

(一)重點企業規模穩步壯大,重大項目增強

產業發展后勁一是重點企業規模穩步壯大。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優勝劣汰,截至2012年末,全省擁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449個,產品銷售率為98.4%,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7jC平(97.8%)。2013年上半年,在信息產品制造業領域,全省有5家企業產值均超過百億元,分別是宸鴻科技(廈門)、戴爾(中國)、友達光電(廈門)、福建捷聯電子、聯想移動通信。重要的是,有一批企業呈現高成長勢頭,在全省信息產品制造業750家規模以上企業中,產值增長50%以上的企業有150家,其中58家實現成倍以上增長。二是重大項目增效明顯,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如:全球最薄液晶顯示器生產線產量帶動產值同比增長約四成;新能源鋰電池技術全球領先,產品為蘋果手機、寶馬汽車等世界著名品牌配套;全球觸摸屏龍頭企業宸鴻集團在平潭新設宸鴻科技(平潭)有限公司即將竣工投產;海西光電科技創新基地項目入駐福建泉州(湖頭)光電產業園總投資20億元;福建先創通信公司TD-SCDMA增強型室內分布系統項目即將完成商用化產品的研制,進入批量生產;福建鑫晶剛玉年產1700顆80公斤級人造藍寶石晶體生產項目巳投產11臺生產線等。

(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經濟增長點初現端愧

一是動漫及移動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2013上半年’全省骨干動漫游戲企業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移動手機動漫基地實現收入4.8億元,四三九九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實現收入6.35億元,福建網龍收入5.8億元。其中,福建網龍將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對外推出SNS開放平臺、91手機產品、AppStore等業務,覆蓋等眾多平臺。二是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迅速。2013上半年全省集成電路設計收入達19億元,同比增長23%,獲國家認定的企業有9家。全省集成電路產業髙端技術主要集中在數字音視頻產業體系中及數字終端產品(如新一代激光視盤、無線流媒體、視頻監控等)的核心芯片上。三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嶄露頭角。全省有一定規模的物聯網企業巳超150家,2012年全省物聯網產業集群產值超過400億元。從調查企業看,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完成“地鐵綜合監控系統”ISCS)的系統原型(架構與主要功能)設計開發工作,國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服務項目管理系統、面向全業務的傳輸骨干網規劃優化系統及福建三元達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面向移動互聯網的WLAN網絡優化及測試系統等均研發成功。

(三)產業群集效應逐步顯現

2013年,全省新型顯示、計算機和網絡、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LED和太陽能光伏四大產業集群分別完成產值1450、1000、550、500億元。其中,新型顯示、計算機和網絡兩個產業集群已率先實現千億目標。從設區市看,以廈門為例,2013上半年,廈門市平観示產業鏈、現代照明和太陽能產業鏈、計算機與通信設備三大產業鏈共完成工業產值935.4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平板顯示產業鏈完成工業產值527.1億元,同比增長12.5%,巳形成從液晶顯示模組延伸到整機產品的產業鏈,火炬(翔安)光電產業園巳成為大陸重要的光電產品生產基地;現代照明和太陽能產業群完成工業產值31.9億元,同比增長5.8%,已形成從LED到照明產品應用的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之一;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產業鏈完成工業產值376.4億元,同比增長15.1%,巳初步形成“電子元器件-接插件輔件-數碼、小器件-手機或整機”的產業鏈。隨著友達、纖、宸鴻科技等臺灣光電企業在廈門投資發展液晶顯示模組、彩電、觸控產品,廈門光電產業集群迅速崛起。(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50多家信息產業軟硬件企業產品技術在專業細分領域居全國之首乃至全球領先水平。如:國內首批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填補國內空白;80公斤級藍寶石晶體帶動福建省成為國內最大的LED晶體襯底材料供應基地;自動化工業通用技術平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國第一枚數字對講機芯片已經實現商用產業化;文檔和電子書軟件技術全球領先;數字移動多媒體高端芯片及應用方案技術先進性和國際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二。

二、福建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特性帶來的潛力空間電子信息產業具集聚創新資源與要素的特征,是當前時期全球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領域。未來三五年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步入加速成長期,將帶動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工信部《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2015年達到10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15%,潛力巨大。2.全國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優良產業氛圍帶來的機遇2013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銷售收入達1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收入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78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9%。內資企業實現銷售產值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5%,高于行業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內資企業銷售產值比重達到33.0%,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在電子材料領域,石墨烯科研成果迅速轉化,國內第一條世界領先的石墨烯生產線已開工在建,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在集成電路領域,國內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5納米相變存儲技術產品,打破了國外芯片存儲核心技術長期壟斷的局面;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IGBT芯片通過專家鑒定并投入批量生產,終結了高端IGBT芯片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在衛星導航領域,我國北斗導航手持機和芯片亮相2013年世界雷達博覽會;在超級計算機領域,我國研制的“天河二號”榮登全球超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首;在液晶顯示領域,國內首顆AMLOED驅動芯片研制成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3.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跨國轉移新趨勢帶來的機遇從全球視角看,發達國家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制造環節,而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韓國、中國臺灣也逐步將不具有競爭優勢的某些產業鏈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金融危機后,這種跨國轉移呈現新趨勢:發達國家的企業已不僅僅轉移外包制造業務,而是將技術研發、產品零售等產業環節整體搬進;一些跨國公司紛紛將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帶入發展中國家,使其由跨國公司單一的產品制造基地轉變為研發、制造和零售等多位一體的整體營運基地,這種新趨勢進一步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二)挑戰

1.側重低端制造業與來料加工,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結構性矛盾凸顯,側重低端制造業與來料加工,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核心技術缺乏,關鍵零部件、重要材料和專用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從近兩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利稅總額看,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穩步增長但利潤總額卻下降:利潤、利稅總額分別為136.13、169.81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9.2%、4.6%。從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產出變動情況(見圖1)看,一是總體上呈逐年下降走勢,全省規上工業總產值中,電子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從2002年的18.8%下降至2013年的8.9%;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中,電子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從2002年的13.1%下降至2013年的7.1%。二是行業增加值在全部工業中所占的份額均低于總產出所占的份額,這與該行業主體為低端制造與來料加工,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從全省電子信息產業重地廈門來看,2013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廠價格同比累計下降13.7%,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共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24.0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40.9%,同比增長16.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1個百分點,但利潤總額22.2億元,只占全市規上工業利潤總額的23.2%,同比下降23.1%,降幅較全市平均水平多11.5個百分點。從產業及具體企業角度來看,平板顯示產業,高世代大屏幕液晶面板等上游屏資源受制于人;LED產業,高端功率型超高亮度LED芯片尚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太陽能光伏產業,太陽能級高純度多晶硅大規模量產的技術工藝瓶頸還有待突破,核心技術制約影響到產業的持續發展。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曾經是福建省明星企業的夏新電子公司,已于2008年10月停產。莆田市電子信息企業多數缺乏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重要材料和專用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大型電子信息企業多為集團公司控股子公司,生產任務由集團指派,產成品和原材料在同級子公司或向上級配送中心流轉,生產技術由上級專人指導,研發中心隊伍和技術產權也多由集團公司掌握,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如,某通信企業的可視電話機項目,其主要核心技術是由臺灣母公司提供,福建省某半導體有限公司的4、6英寸芯片生產線,是屬于俄羅斯的外移產業等。2.成本壓力與出廠價格持續走低的雙重擠壓一方面,電子信息產品出廠價格持續走低。自2002年來,全省電子信息產品出廠價格低位運行,出廠價格指數出現兩大谷點,分別為2006年(下跌12.6%)和2009年(下跌11%)。同全國比,跌幅均深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跌幅差最大,為9.2個百分點,2009年跌幅差為6.7個百分(點見圖2)。從月同比指數看,無論全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跌趨勢如何,電子信息產品出廠價格均呈跌勢,其指數均低于全省總指數(見圖3)。而且,國際產業競爭愈益激烈,國內區域發展形勢逼人,尤其是金融危機后,國際電子信息產業進行著新一輪的戰略轉移與規劃,國內其他省份也積極搶占高點,電子產品面臨國外產品入侵與國內同行價格戰兩重挑戰,競爭非常激烈,因而價格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壓力較大。例如,近年來廈門連續多次對月最低工資標準進行了調整,從2010年的900元、2011年的1100元、2012年的12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320元。莆田某液晶科技有限公司人工工資比上年同期上漲約5%,主要原材料導電玻璃購進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漲約6%。3.資金困境與人才瓶頸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小電子信息企業陷入資金困境。如,福建某光電科技公司目前資金缺口達到2億元;龍巖市某節能照明公司擬投產新的生產設備,資金缺口約3000萬元。人才緊缺與頻繁流動一直是制約電子信息企業發展的瓶頸。例如,在廈門84家調查企業中有72.6%的企業2013年二季度存在用工缺口。如某光電股份公司反映,企業常年所需一線普工約4000人,正常生產狀態缺工率約10%,在年初、年底的缺工高峰期時缺工率可達30%;福建某光學公司常年嚴重缺工,主要缺乏高級技工和高級研發人員,2013上半年開工率僅為50%左右。4.產業外向度高,受國際經濟形勢、匯率等影響顯著2012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的60.0%來自于境外市場,32.3%來自于省外市場。分行業看,計算機制造業、視聽設備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主要銷往境外市場,通信設備制造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其他電子設備制造主要銷往省外市場,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顯著。同時,對外出口通常以美元為結算單位,人民幣的升值會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并引發破產企業增多、外遷企業增多等聯帶效應。調查顯示:受歐債危機的后續影響及國外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影響,在廈門抽樣調查的71家出口企業中19.7%的企業2013年二季度出口訂貨量較一季度減少,僅有8.5%的企業出口訂貨量增加。綜合企業的實際調查情況,福建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為:一方面要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圖4,微笑曲線①的兩端);另一方面要加快生產環節的技術創新過程,讓微笑曲線變得平坦,增加生產制造過程的附加值(圖4,從微笑曲線I到II)。圖4微笑曲線如何向“微笑曲線”兩端與平坦轉型?主要有梯度轉移與就地升級兩種路徑。

三、福建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一)梯度轉移

市場經濟規律表明,企業會自發由成本偏高地區轉向成本偏低地區。因此,作為勞動力密集型的部分電子信息企業適合通過梯度轉移的途徑完成轉型升級。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地區可以把新型產業項目向閩中西部推進,三明、龍巖、南平等內陸地區加快優化承接梯度轉移的產業政策,發揮優勢。而且,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交通運輸等也在日臻完善,為梯度轉移提供了條件。

(二)就地升級

綜合來看,就地升級主要有五種路徑:路徑1:發展模式由量向質轉型一是產業發展模式。應進行縱向整合,深化專業分工,獲取供應鏈網絡整體利益為主的更大規模效應??赏ㄟ^培育產業鏈上具優勢地位的龍頭企業,做大一批如宸鴻科技、友達光電、戴爾、聯想、星網銳捷、新大陸、國脈科技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并由其帶動形成供應鏈協同效應,提高供應、生產、銷售、物流的柔性和響應速度,做到敏捷供應鏈管理,做到零庫存、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實施供應鏈金融,保證資金鏈維護與監控,破解轉型創意階段:包括面料設計等研發生產制造營銷市場階段:包括升級過程中的資金困境。二是企業自身發展模式。應摒棄低水平產能擴張、資源浪費嚴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在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等,提髙產品附加值,改變技術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的狀況。如加大IC設計、光電、通訊、軟件、計算機、數字電視、汽車電子的開發和應用領域等。路徑2:技術創新模式由模仿創新向合作創新、自主創新轉型對全省大部分工業企業而言,模仿似乎是其現階段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但企業發展若追求質的突破,必須由模仿倉!l新向合作創新過渡,并最終向自主創新轉型??芍鸩酵苿印爱a學研用”合作的技術研發聯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重點科研項目和重點實驗室,整合技術資源,為突破核心技術和標準提供支持平臺,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走出核心技術缺乏的窘境。路徑3:市場戰略由外銷向內、外銷兼顧轉型應審時度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環境下市場需求的變動迅速做出反應,及時調整市場戰略,尤其是外銷型電子信息企業,在做好外銷努力穩定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轉向內銷,開拓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不斷調整與優化內、外銷產品結構,由單一的外銷向內、外銷兼顧轉型。路徑4:經營模式從代工到創自主品牌轉型盡管在代工的黃金時代,品牌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外需市場的頻繁變換,使得強化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建設成為企業應付危機、向產業鏈高端轉移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當然,經營模式從代工到創自主品牌轉型很難一蹴而就,且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應鼓勵并扶持一些優質工業企業向創自主品牌轉型,培育一批優勢品牌,并建立完善地區品牌保護機制。路徑5:政府支持模式由強制型向誘導、指導型轉變當市場不能充分發揮其調節作用時,政府一般選擇開啟強制型模式,如政府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業提升稅率、罰款整頓甚至關、停、并、轉等。強制型模式盡管帶來一些成績,甚至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何高效執行始終沒有解決,且負面影響過大。因此,應適時轉變政府職能,政府支持模式實現由強制型向誘導、指導型轉變,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逐漸引導電子信息企業轉型升級。

作者:笪賢流單位: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