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的運用
時間:2022-10-13 09:39:20
導語: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為新的發展事物,在與農業生產的結合過程中也有較多的問題存在。簡單可歸為有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家對于科研投入不足與技術研究與實際嚴重脫節三個方面,具體闡釋如下:(1)電子信息技術應用重視程度不夠:在目前我國的農業信息技術的運用中,主要是將技術運用到天氣播報與農業信息網的構建之上,相比于國外將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具體的播種、施肥、局域網的構建中而言,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的作用上并沒有較大的成效。歸根到底正是由于我國相關部門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程度不夠。有關部門對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只存在與表面的認識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價值。(2)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投入不足:我國目前對于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經費的投入不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實驗缺乏相關的儀器設備,無法對科研項目進行深入的探尋。其二,人才的缺乏。在應用研究中多為老一輩的科研者,缺乏年輕的專業的人才的進入,老一輩的科研者在對電子信息技術的研究中難免會出現思想的局限性??偟膩碚f,在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對于項目的研究無疑是致命的打擊。(3)技術研究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技術的研究本是服務于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運用,但在目前的情況看來,技術的研究與農業的實際運用嚴重脫節。例如,在農業生產中重視的本應為播種的迅速性與施肥精準性以及除害的有效性等農業種植過程,但在實際的技術研究中卻大力的研究土壤以及地質問題,在某一方面來說土壤問題實為種植根本,較為重要,但在另一方面來說,土壤不是種植的全部。因此,在技術的研究過程中應注重與實際的應用相結合,避免出現脫節的情況,浪費原有的資源。
2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與優化
在農業生產中加入電子信息技術,使農業進行智能化的生產,在操作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節省人力、物力與財力,同時也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也逐步的優化。(1)提高農民信息意識和水平:農民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的生產中應有意識的增加對農民的信息意識和水平進行培養。培養的方式可分為多個步驟進行。首先,在農技站進行初步的宣傳,在初步的宣傳后,農民對于機械化將會有初步的認識。其次,進行有意識的課堂培訓。在每個地區建立多個培訓點,農民在培訓的課程中將會到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后將會更為容易的進行實踐操作。再者,進行機械化的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有專業人士進行教學操作,使其更為迅速的掌握機械花的操作技巧以及操作禁忌??偟膩碚f,只有不斷地提高農民的及信息意識與水平才會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2)加大農業機械信息化投入: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機械信息化的投入使用范圍主要為東北、華北平原地區,在西部地區投入較少,農業機械信息化投入不均衡。同時,與西方國家而言,我國的機械化程度較低,主要局限于天氣預測與平臺信息分享,在實際的種植中的運用較少。針對這一情況,我國必須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使其范圍均衡化,種植精準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產量。(3)實現與農業問題的有效銜接: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必須與農業的生產發展緊密的集合,在機械化的操作過程中,注重機械的智能化、有效化,同時有關部門加強對于人員的后期管理與服務水平,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4)構筑農機電子商務平臺: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時代之中,在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過程中應注重構建農機點在商務平臺,在商務平臺中進行多樣化的信息交流與分享促進機械化的進程。同時,在商務平臺中進行機器的租借與購買將會更加的方便快捷。
3結語
我國本為農業大國,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與農業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有關部門應不斷地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挖掘,使電子信息技術在于農業發展的結合中能得到效益的最大化,從而能促進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
作者:方更新 單位:福建省漳浦縣赤湖鎮政府
【參考文獻】
[1]劉偉明.數字農業的概念及其技術體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1(2).
[2]萬霖,車剛,張燕梁.綠色設計在現代農業機械中的應用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3(1).
[3]李宏,張建榮.農業機械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的應用[J].農業裝備技術,2013(7).
[4]萬霖,車剛,張燕梁.綠色設計在現代農業機械中的應用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04).
- 上一篇:電子信息技術在城市發展的應用
- 下一篇:電子信息發展現狀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