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服務如何延伸到農村
時間:2022-07-01 11:00:48
導語:電子政務服務如何延伸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化、信息化、電子化是我國政務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級政府如今重點建設的工程,而電子政務服務如今逐步由市、縣、鄉向村級發展,延伸到了公共管理的最末梢,構建完善的農村電子政務系統,有利于提升農村基層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推動農村基層管理現代化的發展。但農村電子政務服務建設尚處于起步時期,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文章以港南區“群眾之窗”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為例,對農村電子政務服務進行研究。
一、港南區“群眾之窗”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概況
港南區是廣西貴港市下轄城區之一,人口97萬,轄7鎮2街道,共有行政村167個。2017年,港南區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率先在廣西建成覆蓋區鎮村三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平臺———“群眾之窗”政務服務平臺,率先將政務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村一級。港南區經過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從有限財力中劃撥350萬元,建設“群眾之窗”項目。至2018年底,港南區68個村(社)綜合服務中心都建設了“群眾之窗”項目,標配“網辦系統+移動網絡端+自助服務終端機”,將高拍儀、打印機、觸摸屏、身份證讀卡器、指紋識別器等18項設備高度整合,主要解決群眾辦理區鎮村三級公共服務事項、審批事項“多次跑”的問題、流程繁多、辦事材料多、干部工作繁重等問題。該區梳理鎮村級服務事項86項,優化事項23項,先行將辦件量大的社保、醫保、就業、民政等7項納入平臺辦理。同時,建設人口庫、電子證照庫、政務事項管理庫、電子監察系統,通過督促各部門統一使用平臺,統一數據歸集,推動政務信息資源跨部門、層級、區域互通和協同共享。初步構建了線上線下協同的“一門式、一張網”政務服務格局。
二、港南區“群眾之窗”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優缺點分析
(一)優點分析。1.提高群眾辦事效率。“群眾之窗”平臺提供7×24小時自助辦理、網上辦理、移動辦理、短信提醒辦事動態等服務,改變了傳統的僅在工作日上班時間才能辦事的狀況,為群眾提供了方便;過去需要到鎮一級、縣一級辦理的事項只需在村級“群眾之窗”平臺就能辦理,讓“數據跑”代替“人跑腿”,群眾辦事時間由原來一周甚至一個月縮短至一小時或更短;過去需多次復印材料,跑多個窗口辦理業務,如今只需在平臺點擊,免填單、免復印便能辦理,大大提升了群眾辦事效率。2.實現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和行政成本下降。運用“群眾之窗”平臺辦理服務事項,可以實現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反饋。過去的“紙質檔案跑”變為如今的“電子檔案跑”,辦事材料、檔案實現電子化,數據可以自動錄入、校對、傳輸,業務信息實時交互傳遞。據測算,預計可減輕政府通訊、耗材、檔案管理等行政成本300多萬元,節省人力資源30%以上,工作效能提速30-40%左右。3.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群眾之窗”平臺將干部從數據錄入、核對、管理檔案等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更有精力為群眾提供服務。他們的工作模式由“盯著上級轉”變為“圍著群眾轉”,由“群眾找我辦事”到“我為群眾辦事”,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同時,政務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有力破解服務農村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二)缺點分析。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群眾之窗”政務服務平臺在村級政務服務中心使用率偏低,許多村在日常生活中,該機器均屬于關閉狀態,群眾辦事仍按傳統方式進行,政府斥資建設的“群眾之窗”未能發揮預期效益。經分析,主要影響因素有:1.“群眾之窗”平臺技術不夠成熟,使用體驗滿意度偏低。據部分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反映,該平臺常出現卡頓、數據難以識別、上傳失敗等情況,使用過程中并沒有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比傳統辦事模式更慢,導致工作人員放棄使用。同時,多項業務尚未實現在該平臺上開通,使用效果遠未達到宣傳所言。2.操作人員培訓不到位。據了解,港南區政府曾組織對審批部門、鎮村服務人員開展業務指導、系統操作、交流學習等6次專題培訓,但由于培訓覆蓋面仍然不夠、村級政務中心工作人員年齡偏大、變動頻繁,并未能夠使業務人員都參加培訓,參加了培訓的業務人員也并未能夠完全掌握該平臺的使用技術,導致出現有設備沒人會用、沒人敢用的情況。3.基層群眾文化程度偏低,對電子平臺存在接受障礙“群眾之窗”平臺設置在村級政務服務中心,面對的絕大多數為村民群眾,近年來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謀生的需要,留在村中的大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難以通過電子平臺進行自助操作。政務服務工作人員需要手把手指導,耗時耗力,效率低下。
三、對策建議
從長遠來看,政務服務電子化、“互聯網”化是時代的必然趨勢,也是各級政府著力推進和建設的重點工作,如何提升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水平,提高電子政務服務的質量,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一)優化電子政務服務平臺設計,提升使用滿意度。電子政務平臺的設計、建設應堅持“用戶導向”,引進技術較為先進的公司參與研發、建設,優化服務流程設計,真正達到“化繁為簡”的作用,讓操作系統操作簡便、辦事快捷;要多方采納工作人員和群眾的使用意見,不斷優化更新政務服務電子平臺,使平臺功能跟上或先于社會同類電子平臺,確保其不被日新月異的電子信息時代所拋棄;同時,政府在資金上要給予充分保障,避免“表面工程”、“花架子工程”建設,持續投入資金做好數據庫建設及后期維護工作,努力使政務服務電子平臺持續能用、好用,為工作人員和群眾所接受,打造真正方便、快捷的政務服務電子平臺。(二)擴大技術培訓覆蓋面,加強農村電子政務人才隊伍建設。基層電子政務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首先應充實技術人員隊伍,加強技術人員對農村政務服務平臺的指導,爭取每個行政村配備一名技術指導員,通過駐村或定時下村的方式,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解決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訓指導村干部、工作人員熟練操作;其次建設好村級人才隊伍,改變“大水漫灌式”培訓,通過一對一的、操作性的培訓,破解農村有設備無人用的困境,爭取做到村級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人人會操作電子政務平臺。(三)引導農村政務服務工作人員積極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水平。農村基層工作人員處于直接面向群眾的一線,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服務水平往往影響了群眾對政府的態度。而目前,基層工作人員也面臨著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困境,制約了基層政務服務現代化的發展。因此,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對群眾滿意度的提升尤其重要。要引導服務人員主動服務群眾、細心指導群眾操作電子政務平臺,而不是為了“圖省事”,人為阻礙電子政務平臺的推廣應用。(四)加大農村基層電子政務平臺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基層群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讓基層群眾更好地了解電子政務平臺的推廣是時代所需,其操作簡單、辦事便捷,吸引群眾主動使用電子政務平臺,減少農村電子政務平臺推廣的阻力。為農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提高社會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四、結語
基于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現代化的需要,農村電子政務服務系統的建設勢在必行。在建設過程中,為提高建設效果,政府應著力于優化電子政務服務平臺設計、抓好農村電子政務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加大宣傳和推廣等,提升農村電子政務服務建設的質量,提升農村基層管理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智勇.農村電子政務審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4.
[2]伍霞.鄉鎮電子政務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王曉東.如何構建農村電子政務服務系統[J].《科技傳播》2015,(21).
[4]鄧向陽.陽春市農村電子政務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網絡信息》,2010.
作者:樊盼盼 單位:廣西大學
- 上一篇:電子電力技術在電力系統的應用
- 下一篇: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