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改革探索

時間:2022-02-10 03:23:11

導語: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改革探索

摘要:智慧電商物流背景下,企業對電商物流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和智慧物流方面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和專業設置上。但運用以工作崗位分析為基礎,以跨平臺教學模塊設計的研究還不是很多,因此文章從工作崗位需求角度,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分析,利用多平臺相結合的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智慧物流;工作過程;跨平臺;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但同時也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物流環節,尤其是物流配送體系的影響。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和物流行業對物流人才的缺乏。為了更好地解決配送瓶頸,政府有關部門多次提及要加快物流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大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物流的研究深入,迄今已有多家電商物流企業在倉儲、分揀、配送等環節引入了智能化設備。同時關于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方面的研究也較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如冼麗英(2011)、王玉勤(2014)、張娜(2017)結合電子商務物流崗位素質要求,合理設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二是將電子商務物流的工作過程引入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基礎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如劉碧楓(2016)、梁嬋卓(2018)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按照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工作過程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和組織,創新工作任務。三是在不同背景下研究課程的改革內容,如高偉(2017)在新常態背景下提出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針對崗位需要的課程內容改革。環梅(2018)主要分析了智慧物流環境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黃清娟(2018)基于智慧物流人才需求角度,探索培養具備專業意識、專業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智慧物流人才。綜上所述,關于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和專業設置,但運用以工作崗位分析為基礎,以跨平臺教學模塊設計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著重以崗位需求為基礎,對課程進行跨平臺教學改革。

1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的不明確,會導致課程定位不明確,這是高校很多專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即具備物流管理知識和電商技術運用等復合背景的專業人員。目前,本科教學主要偏重于理論研究,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更注重實踐操作能力。而作為應用型本科則應該把培養技術型與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理論和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如我國主要學習條碼、RFID等物流技術時,國內外就已經興起了對智慧物流、大數據的研究熱潮。因此在學習傳統知識時,還要注重新型技術的學習;不僅要結合市場崗位的要求,更要著眼于未來,根據物流人才層次結構進行教學。1.2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完善。通過調查高校電子商務專業開設的課程,發現以下幾個的特點一是課程涉及范圍廣,課程科目多,因此,學生學習效果是雜而不精。二是課程性質分布不合理,專業必修課過于集中,學生需要在同一時間段內面對各種考證和必修課的學習,學習效果不理想。作為必修課,《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門課程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精簡專業課程設置,按照知識線或知識模塊進行設計,同時合理分布必修課的開課時間。1.3現有平臺建設使用不充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偏向應用,學生的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對應用實踐性的課程感興趣;二是數學模型運算基礎薄弱;三是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四是社會資源豐富,能較容易獲得好的實習機會和就業機會。這就要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要有更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當前,管理學院具有電子商務實訓平臺、物流設施設備實訓室以及物流綜合軟件實驗室。但在課程設置和學習過程中,兩個平臺之間的資源未充分結合,造成平臺之間相互分離,知識學習未形成統一的模塊。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學習中,學生對整個運作流程沒有全面把握,更沒有從實踐中獲得有效的能力訓練,將會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后續課程的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1.4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性不強。該課程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實踐訓練為輔。如在講解物流相關的設施設備時,主要是以PPT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但對于一個陌生的設備還是摸不著頭腦,因此,整個教學過程略顯單薄,學生對這些設備的實際操作不易理解。雖然可以采用成熟的案例穿插教學,但也僅限于理論探討,在實踐訓練方面仍有待提高。

2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改革

2.1明確培養目標。由圖1可知,電子商務物流的教學內容與電子商務的流程及崗位能力要求密切相關,因此,在課程改革時需要將教學流程與工作流程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完成的流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將電子商務環節和物流環節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融為一個模塊。工作崗位及能力要求如圖1所示:2.2重構課程知識體系。應依據專業和學生情況,采用配套的教材和教學模式。相對于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基礎,較強的學習能力,相對扎實的理論基礎,可以在理論學習方面深入一些。但本科院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的學習也必須立足于崗位能力和知識技能的培養,所以,其實踐環節不是削弱而是應該增強。課程教授過程中,不一定要按章節順序,應以模塊或流程式進行。需要對課程章節、知識進行梳理,有需要可以自編教材。總體可以分為電子商務模塊和物流管理模塊,其中電子商務模塊主要以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為依托,進而促進物流活動的產生。針對電子商務的學生要以電子商務為切入點,逐步到物流的學習過程中。因此,依據跨平臺教學原則將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流程模塊如表1所示:2.3建立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一體化平臺。充分利用學院現有資源,將電子商務教學實驗系統和物流實訓系統結合使用。開發新的教學模式。具體如下:電子商務B2B、B2C、C2C等分角色線上業務基本流程與物流實訓室搭接。以B2C為例,博星電子商務教學實驗系統中,B2C實驗流程主要顧客向入住商城的企業購買商品(見圖2B2C購物流程),過程中涉及商城管理員、企業的銷售、采購、財務部門以及第三方的物流儲運部。交易流程最后一步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即貨物的配送問題,該部分由物流小組在物流實訓室完成。完成環節主要分為貨物分揀和配送模塊(見圖3)。2.4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1)“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強調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去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使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自行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獨立制定學習計劃、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地評估計劃并執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設定B2B、B2C、C2C等流程任務,讓學生小組自己完成,并做出評價。(2)案例教學法適用性強,可以貫穿于課程的各個章節,在實踐訓練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案例教學使學生課上和課下學習相結合。如引入大數據分析社會熱點問題、農產品滯銷現象等材料,要求學生結合各方資料和走訪周邊農村,從電商物流角度為農產品設計合適的解決模式和方案??梢酝ㄟ^建立專題論壇,或使用藍墨云教學軟件使師生對本課程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探討。(3)智能情景模擬法。構建智慧學習環境,借助情景化數字資源設計教學模塊,讓學生置身于智慧倉儲、智慧配送的虛擬現實場景中,智慧倉儲與配送的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運用智能化配送設備、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從貨物的入庫、儲存、下架、揀選、裝卸、搬運、出庫等一系列作業環節,讓學生真實體驗智能技術與創新科技在物流行業領域中的全流程運用,學生通過對智能硬件與軟件的認知、操作,掌握智慧倉儲與配送的核心作業內容,加深理論學習的理解與認識?;谄髽I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大大提高學生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職業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相關崗位工作奠定基礎,適應市場對電子商務物流人才的需求,實現零距離就業,贏得職場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總結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構建內容充實合理、方法系統科學、知識與技能并重、師生互動的跨平臺教學系統。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以流程學習為主線,以實踐項目來驅動,開創性地把“企業真實項目”整合進《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實訓課程,使實踐教學更緊密,讓學生行動得更徹底,實現學生在校學習和工作就業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張娜,陳夢.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改革設計[J].物流科技,2017(8):135-137.

[2]王玉勤.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2014(2):221-222.

[3]冼麗英.淺析物流管理專業《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605-606.

[4]劉碧楓.基于工作過程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4):182-183.

[5]梁嬋卓.淺述基于工作過程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改革[J].物流科技,2018(4):150-152.

[6]高偉.新常態下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17(6):51-53.

[7]環梅.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6):150-151.

[8]黃清娟.智慧物流背景下《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經濟師,2018(7):166-167.

[9]陶崢,張蘭.電子商務物流行業人力資源需求趨勢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9):54-55.

[10]慕艷平.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內容建設研究——以武漢商學院為例[J].電子商務,2016(9):71-72.

作者:王紅旗 單位:中山大學